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洪钟 《语文知识》2004,(11):20-20
人教版高中《语》第二册《祝福》一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连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教材对“蒙胧”一词作的注释是:“[蒙胧]现在写做‘朦胧’。”对此,笔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2.
“强强经过了漫漫长夜。不知过了多久,蒙中,他仿佛听到,在逐渐平息下来的风涛声里夹杂着一种奇特的声响。”同学们,这句话中的“蒙”可换成“朦胧”吗?在学习《爷爷的芦笛》(苏教版十一册)这课时,同学们对文中这句话中的“蒙”感到生疏,问:“为何不用‘朦胧’?”这里的“蒙”不可以换成“朦胧”,因为这两个词是有区别的。蒙():快要睡着或刚醒时,两眼半开半闭,看东西模糊的样子。如:睡眼蒙,蒙蒙地睡着了。朦胧:①月光不明。如:月色朦胧。②不清楚;模糊。如:暮色朦胧,烟雾朦胧,往事朦胧。同学们,弄清它们的意思后,…  相似文献   

3.
读音为“meng long”的词有三种不同写法。 “朦”,《说文解字》云:“月朦胧也,从月,蒙声。”本义乃“月光不明”。“胧”,《说文解字》云:“朦胧也,从月,龙声。”本义乃“微明”。二者皆含“不太清楚”之意,合成之“朦胧”必亦含此意。“朦胧”之本义即乃“月光不明”,并引申出了“客观景物模糊不清”(如例①)、“语言表达不明”(如例②)及“主观意识模糊”(如例③)等意。于实际运用中,其常与“暮色”“月色”、“烟雾”、“意思”、“感觉”等词语相搭配使用。例如:  相似文献   

4.
《听潮》中“大海上一片静寂。在我们的脚下,波浪轻轻吻着岩石,象朦胧欲睡似的”,句中的“朦胧”一词系“矇眬”的误用。“朦胧”本义为“月光不明”,引申为“不清楚、模糊”意,而文中却用来写波浪欲睡之状不妥,如要表现欲睡之时,两眼半开半看东西模糊的情态,则应用“矇眬”。查《听潮的故事》的原文,则是这样的:“大海上一片静寂。在我们的脚下,波浪轻轻地吻看岩石,睡眠了似的。”(见上海文艺出版社一九八四年版《鲁彦散文  相似文献   

5.
[课例] 第4册《日月潭》 教学内容:指导理解“要是下起蒙蒙细雨,日月潭好像披上轻纱,周围的景物一片棘胧,就像童话中的仙境”一句中加点词“朦胧”的意思。  相似文献   

6.
论述了《红楼梦》中“双真”形象的象征意蕴和膝胧美,阐明“双真”才是整个“《红楼梦》世界”的真正主宰者。  相似文献   

7.
错字是写错或排错的字。它在语文教材中时有出现。析其致错原因,约可分作六类。一、字形相似错。如: ①孩子朦胧欲睡了。(高三册第298面) ②只有浆声欵乃,愈增加了一湖幽静。(高三册第157面) ③我们乱切一些……野草,掺在一起趴煮成吃得碗都懒得端的稀粥来。(高一册第218面) 查《现代汉语词典》:例①中的“朦胧”应改“蒙胧”或“矇眬”;例②中的“欵”应改“欸”;例③中的“趴”应改“扒”。二、字音相同、相近错。如: ④脑子给古今各种马队践踏了一通之后,弄得乱七八遭。(高六册第10面)  相似文献   

8.
~~是“蒙胧”,还是“蒙眬”?$郓城二中@何传跃  相似文献   

9.
清人李渔《闲情偶寄》中写同林建筑时说:“开窗莫妙于借景。”盛赞窗户是“物小而蕴大”。就物理空间而言,窗可南小及大,南近及远,与人的视野和心胸的开放相契合;从心理空间而言,“窗”的清光与疏影造成柔和朦胧的美感,适合于吟咏。所以历代文人墨客对窗情有独钟。  相似文献   

10.
《小学教学研究》总第84期刊载了《“疑”作何解》一文。作者认为李白《静夜思》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两处之“疑”均应解为“像”、“似”。理由是:(一)诗人既知是“月光”、“瀑布”,无庸置疑为“霜”,为“银河”之水;(二)“疑”释为比喻词之后,两处诗句的前后句都成“本体、比喻词、喻体”皆有的明喻。这些看法,似可商榷。我们认为,诠释词义要紧扣语言表达的情境。《静夜思》是写远客思乡之情,诗中人完全浸入沉思之中,在迷离恍惚的神情中,腺胧地乍一望去,真好像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定睛一看,现实环境告诉他,这不是白霜,而是月色。这多  相似文献   

11.
《孔雀东南飞》中有“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句,历来不少注本都未详为解释,解释得较为详细的本子,如林庚、冯沅君主编的《中国历代诗歌选》上编第一册:“君既”句:既然蒙你永远记得我。见,蒙、被。录:记得。北京大学《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君既”二句:“见”,蒙、被;“录”作“记”解。此二句言“既然蒙你永远记着我,过不多久就希望你来接我”。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也注释得很笼统:“既然蒙你记着我。录,记。”  相似文献   

12.
江苏教育出版社《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思想录》小学卷里一篇教学举隅时,出现了这样一个词“睡跟朦胧”,笔者看了半天却不解其意: 其一,“朦胧”究竟作何解释?其二,“朦胧”跟“睡眼”合在一起成为短语吗?翻阅一下《现代汉语词典》“朦胧”有两层意思:1、月光不明;2、模糊,不清楚。但“朦胧”’一般与“暮色”“烟雾”连用,表示景色、情感的模糊状态,拿它与“睡眼”搭配就显得牵强了。  相似文献   

13.
在过去的词(字)典上,一般都有“采同‘彩’”的说法,因此把“丰富多彩”、“没(无)精打采”写成“丰富多采”,“没(无)精打彩”都不算错,甚至《现代汉语词典》和语文课本上都这样写。如1978年初版本《现代汉语词典》中,在词条“丰富”的例句中写的是“丰富多采”。又如1995年出版的高中语文第一册《荷塘月色》中写的是“没精打彩”(系朱自清先生所为)。但到  相似文献   

14.
一九七八年一月第一版高中语文补充教材下册中对《岳阳楼记》的“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加了这样的解释:“朝晖夕阴:早晨阳光照耀,傍晚月色朦胧。气象万千:景色壮丽,千变万化。”我以为这样解释似乎不太准确。如果这样解释,到“傍晚月色朦胧”,那自然界的一切岂非都沉浸在黯然的朦胧之中,都不甚分明,映进眼帘来的只是模糊,怎么会出现“气象万千”的画面,又怎么能说是“此  相似文献   

15.
邓元志 《学语文》2003,(5):37-37
汉乐府民歌《焦仲卿妻》 :“君既若见录 ,不久望君来。”王莹《中国文学作品选》 :“见 ,蒙。录 ,记 ,挂念。这句和下句说 ,既然蒙你记着我 ,希望你不久以后来接回去。”(上册151页)安徽大学等十三所高校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注 :“君既若见录 ,既然蒙你永远记得我。见 ,被。录 ,收录 ,引申为纪念。”(上册221页)把“君既若见录”释为“既然蒙你记着我”或“既然蒙你永远记得我”看似说得过去 ,实则无法坐实。“若”字何解?“我”从何来?释“见”为敬词“蒙”或为介词“被” ,均不当 ;释“录”为“收录 ,引申为纪念” ,也不妥当。先说“…  相似文献   

16.
“成就”应是“成”和“就”竺晖人教社出版的中学语文课外读物《文言文选读》第一册节选了邵道元《水经注·江水》中写长江三峡东端情况的几段文章,其中有写黄牛山的句子:“南岸重岭迭起,最外高崖间有石,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分明。”句中“成就”是什么意...  相似文献   

17.
最近,笔者听到几位教师讲《狐假虎威》一课时,对“老虎被蒙(m(?)ng)住了,松开了爪子”一句中的“蒙”字,都把它作为“半信半疑”传授给学生。同其依据,答曰:出自《教参》。认真读一下《教参》,书上并没有把“蒙”字解释为“半信半疑”。而是在指导理解“老虎被蒙住了,松开了爪子”这个句子时,注了“老虎对狐狸的谎言半信半  相似文献   

18.
香港作家黄河浪的散文《故乡的榕树》借榕树寄托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读来脍炙人口,其中对“在榕树下度过的愉快的夏夜”的回忆一节,写得尤其精彩.但其中两处用词似乎欠当,使全文有白璧微瑕之憾。文中写道:在睡意朦胧中,有嫦娥驾一片白云悄悄飞过,有桂花的清香自榕树枝头轻轻洒下来,而桥下的流水静静地唱着甜蜜的摇篮曲,催人在夜风温馨的抚摸中慢慢沉入梦乡……  相似文献   

19.
什么叫“飞白”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说:“明知其错故意仿效”的修辞格谓之“飞白”。《聊斋志异》里有一篇《嘉平公子》,说的是嘉平公子外秀内拙,“谕仆帖”上错别字满篇,“花椒”写做,“花菽”,“生姜”写做“生江”,“可恨”写做“可浪”,其妻羞之,写诗一首云:何事可浪? 花菽生江;有婿如此, 不如为娼! 《坚瓠七集》(四)也有一则故事,写一个托庇祖荫做苏州通判的人,将“翁仲”读倣  相似文献   

20.
《背影》的主线是写父亲对儿子的舔犊之情,那么,作者为什么不用“父亲”、“送别”、“别离”等作题,而要用非常平凡的词“背影”呢? 首先,“背影”它给我们造成的是一个朦胧的视觉形象。正如中国的山水泼墨画一样,它不象工笔画那么精细、工整、写实性极强,维妙维肖地描绘外形,但它却重神似,重神韵,让人细细品赏。这种“神”到底是什么?没有准确的答案。你只有在品赏的过程中,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