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互联网应用的逐渐深入,网络蠕虫对计算机系统安全和网络安全的威胁日益增加,对网络蠕虫进行检测、预警和应对已成为计算机网络安全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详细讲解了Snort入侵检测系统的应用,对网络蠕虫工作流程、功能结构等进行阐释,分析了蠕虫的检测方法及Kermack-Mckendrick传播模型,设计实现了基于Snort的蠕虫检测系统。该系统通过实验验证,能够检测到网络中的已知蠕虫的数据,并能及时发出告警。  相似文献   

2.
随着网络的发展,相应的网络环境变化也就愈加复杂化,网络蠕虫爆发越来越频繁,已经成为网络的第一大威胁。科学家对网络蠕虫传播以及防御措施研究也在不断增加强度。为了更加清晰理解网络蠕虫所造成的威胁,对网络蠕虫传播模型和路径进行详细分析,经过分析提出了防御网络蠕虫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网络蠕虫已经成为网络系统的极大威胁,防范网络蠕虫需要多种技术综合应用,包括网络蠕虫监测与预警、网络蠕虫传播抑制、网络蠕虫漏洞自动修复、网络蠕虫阻断等,下面介绍一下近几年的网络蠕虫检测防御技术。  相似文献   

4.
于忠  于会 《科技通报》2006,22(4):544-548
针对网络蠕虫的快速传播特性,运用简单流行病学模型和从监控系统获得的非法扫描数据,通过检测非法扫描流量的增长趋势,在蠕虫病毒爆发初期对其进行实时预警,运用数据挖掘技术从扫描数据中自动获取扫描特征,据此特征对蠕虫扫描进行过滤和隔离,阻断蠕虫病毒的传播。  相似文献   

5.
吴越  温欣  袁雪 《情报杂志》2023,(5):94-101+93
[研究目的]社交媒体平台在促进多元信息交互的同时,也助推了谣言的快速传播。如何准确、及时地发现谣言,已成为多领域学者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最新的谣言检测研究表明,基于谣言传播结构的方法能够捕捉丰富的谣言传播特征,提升谣言检测准确率,而基于外部证据推理的方法可以在传播数据不充分的情况下判别谣言真假,提高谣言检测的时效性。[研究方法]为实现谣言检测准确率和时效性的同步提升,本研究结合这两种方法的优势,提出了基于并行图注意力网络的谣言检测方法ParallelGAT。ParallelGAT由两个图注意力网络模型BiGAT和MlGAT并行构成。其中,BiGAT模型通过引入注意力机制以捕捉重要的谣言传播和散布特征;MlGAT模型通过在外部知识中增加多头注意力机制以获取关键的外部句子级证据知识和词语级证据知识;BiGAT和MlGAT的输出特征向量最终通过聚合模块生成谣言检测标签。[研究结论]在公开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显示,该文提出的模型优于现有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采用特高频电磁波进行电气设备局部放电的检测是目前的常用方法,变压器内部产生局部放电时,其所产生的高频电磁波信号会通过设备的缝隙等处衍射到外部空间中,这就有可能通过非接触式电磁波检测方法对其进行检测。为了研究设备内部发生局放时电磁波的传播特性,仿真研究了电磁波在变压器内外的传播特性,结果表明变压器内铁芯会对其传播产生影响,边角处是电磁波强度最高的区域。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超声波检测的声学原理、声学参数。利用超声波在混凝土中传播的特性,分析混凝土工程的完整性。经过分析,证明了此方法的准确性及可靠性,并对检测结果进行了分类,提出了可能产生的错误。  相似文献   

8.
用仿真方法对网络舆情演化机理进行推演分析已成为当前网络舆情研究的一个热点。引入影响模型,基于实证调查设定网民个体属性与交互行为参数,通过仿真方法考察网民个体行为在网络舆情传播过程中的作用,重点研究了传播内容以及网民个体属性对舆情演化传播的影响。测试表明该模型能够很好的契合和解释网络舆情传播演化过程的实际规律与现象,为进一步使用仿真方法研究网络舆情演化与传播模式提供了个体行为建模基础。  相似文献   

9.
论网络信息传播的跨学科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镇 《现代情报》2007,27(7):15-17
网络信息传播自产生之日起就具有跨学科的性质,对网络信息传播的跨学科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在对跨学科研究进行分析理解的基础上,论述了网络信息传播研究的跨学科性质与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意义]探究问答学习社区的互动机制,拓展问答社区知识传播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对促进社区知识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以元胞自动机理论为指导,以促进社区的知识传播为研究目标,构建了以知识主体的交互行为、社区文章内容、社区互动机制为基础分析框架的交互式知识传播模型,来对社区中知识传播问题进行动态演化分析。[结果/结论]实验结果表明主体交互行为和知识转移机制会正向促进知识的扩散,知识转移能力越强,传播效率越高,从而越有助于知识的传播,而知识内容对知识扩散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面向公众的"科学传播"理念近年来得到很大发展,以社交媒介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为科学文化和科学精神的传播提供了新的契机。在新媒介背景下,学者们研究了影响公众理解和参与科学传播中的诸多重要因素,本文对国外学者的研究内容和方法进行了整理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建构出科学传播实证研究的基本框架和范式,从而有助于未来深入地进行理论研究和在中国的实践应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健康传播领域最权威的两本期刊《健康传播》和《健康传播杂志》上所发表的原创性研究论文为对象,对2000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发表的论文进行编码,考察了这些论文的研究对象的地域分布、人口特征,论文所涉及的主要研究议题,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以及运用的理论.从中梳理了美国健康传播研究的现状,分析了研究热点和研究缺失,探讨了健康传播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决对微博海量信息采集分析的问题,为此本文研究提出基于微博意见领袖参与行为的热点话题检测算法。微博意见领袖在微博话题传播和演化过程中具有加速传播和引导等作用,本文从具有影响力的微博意见领袖采集微博信息,对信息数据进行加工处理以得到微博话题,并利用Single-Pass聚类算法作为核心算法进行话题的抽取,有效地提高热点话题检测的效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意义】研究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情信息传播路径和传播规律,对相关部门加强网络舆情监管提供理 论和应用支撑。【方法/过程】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Gephi),以新浪微博话题为实证案例对获取的数据进行研究,最 终对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情传播特质进行分析。【结果/结论】研究结论揭示了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情传播特质和 传播规律,为实践层面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情传播监管提供了理论及实践支撑。  相似文献   

15.
信息是一种产生效益的资源,本文以结构洞为背景,研究文化异质性对信息传播的影响,运用SPSS对问卷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得出影响结构洞传播信息的文化异质因素主要有情绪智力、行为观念,其影响程度从大到小排列依次为传播效益、风险感知、信息源熟悉度、情绪智力、文化价值观。本研究为信息在群间如何快速有效传播提供了方法。  相似文献   

16.
以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为基本手段,以大学生群体为代表对顾客口碑传播网络的结构开展研究,发现顾客口碑传播网络是一个密度较低的稀疏的网络,在网络中存在着规模较小的子群。根据对节点中心度的分析,定义了顾客口碑传播网络中的"意见领袖"、子群链结者和积极的口碑传播者3类特殊人物。以对顾客口碑传播网络结构分析的结果为基础,提出了企业开展口碑营销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王佳佳  邱小燕 《情报杂志》2021,40(4):200-206,F0003,199
[目的/意义]谣言诱发公众恐慌情绪,恐慌情绪极易导致过激行为,过激行为又易演变成为突发事件。这一系列连锁反应对社会安定造成严重威胁、对公众带来巨大损失。[方法/过程]相对于传播时间来说,谣言对恐慌情绪的诱发具有即时性,因此,该文建立了谣言和恐慌情绪并行传播的双传播模型,给出了平均场方程。通过数学方法和仿真模拟,研究了双传播模型中谣言和恐慌情绪各自的传播阈值及它们的传播规律。[结果/结论]研究结果表明谣言和恐慌情绪的传播阈值均存在。推导出谣言及恐慌情绪独立系统中谣言和恐慌情绪的传播阈值,分析出谣言及恐慌情绪关联系统中传播阈值的变化特征。研究还发现谣言和恐慌情绪的并行传播对彼此产生相互促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科学论文在社交网络中的传播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讨论了科学论文在社交网络中的传播现状,社交网络与开放存取对科学论文的传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阐述了科学论文在社交网络环境下和多类型媒体时代的传播过程,并从成本机制、宣传机制、内容机制三方面分析了科学论文在社交网络中的传播机理.进一步,通过案例研究来具体分析社交网络环境中的科学论文传播机制.研究结果显示,论文本身的内容机制和传播过程中的名人效应对促进科学论文的传播非常重要.社交网络环境下,新的传播方式也要求对论文采用新的评价指标和计量方法,即选择性计量学.  相似文献   

19.
汪明艳  陈梅 《情报科学》2017,35(5):171-176
【目的/意义】社交媒体网络成为突发事件的主要传播平台,也使得网络舆情影响力得到更大范围的扩散和 传播。【方法/过程】本文首先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对社交媒体网络舆情传播影响力研究的现状,从研究着力点、研究 方法、衡量因素及评价方法进行评述。然后,对影响社交媒体网络舆情传播的信息生态链、群体情绪研究进行分 析。最后,从加强政府治理舆情治理的可控性角度,对社交媒体网络舆情传播影响力的指标构建情况分析。【结果/ 结论】本文认为,为提高对网络舆情影响力的可控性,应从公众情绪、媒体责任、政府治理加强引导和治理。  相似文献   

20.
高技术传播的概念与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健 《科研管理》2002,23(3):69-73
由于传统技术与高技术的重大区别 ,在分析高技术传播现象时 ,传统技术传播研究和国际技术转移理论的研究方法存在种种困难。本文从传播这一最基本的概念出发 ,在对高技术特质充分重视的前提下 ,尝试给出扩展的、综合的高技术传播概念及其模型的理论描述 ,以便为现实的高技术传播现象提供某种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