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陈希 《高教论坛》2023,(3):27-31
承认理论提出,交往主体寻求在爱、权利和团结三个领域建立承认关系,以期获得自信、自尊与自豪。该理论为理解课堂中师生、生生交往活动的道德动机提供新视角,也为破解高校思政课分众教学模式常见困境提供解决思路。基于承认理论,思政课教师应给予情感关怀使学生在爱的领域获得承认并形成充分自信、维系公正规则使学生在权利领域获得承认并形成充分的自尊、鼓励成就赞许使学生在团结领域获得承认并形成充分的自豪,以满足分众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平等赋权学生与增进学生获得感的三大内在要求。基于承认理论的思政课分众教学模式由课程导入、分众结组、组内研学、组间交流、评价反馈、整体总结六大环节构成。在不同教学环节中教师应以不同具体策略促进不同类型承认关系的建构,提升分众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
对话教学是增强思政课亲和力与针对性的重要路径。高校思政课对话教学具有教师和学生双重主体。思政课对话教学主要包括现场问答、实践展示、作业讲评等形式,线上教学的对话规律也值得关注。思政课教师应增强能力储备,高校应当提供条件保障,实现对话教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3.
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在深实新活上下足功夫。有深度的东西才有力量。教师要用透彻的理论阐释和唯物辩证法分析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合理性和先进性;基于现实的东西才有价值。教师要紧扣现实生活,从时政热点的角度分析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现实性和真理性;创新的东西才有魅力。教师要通过构建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范式,采用新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有活力的东西才有意义。教师要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要充分参与教学与实践,促使学生学思并行,知行合一。  相似文献   

4.
人类命运共同体内涵丰富,其中蕴含着的智慧对高校思政课具有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和借鉴意义。因此,本文通过思考"何以必要""何以可能""何以实现"三问,回答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什么要融、怎么融、融什么入高校思政课等问题,同时,针对如何用人类命运共同体来重新定位高校思政课、如何融入高校思政课来增强思政课的时效性等解决问题的途径,也一一进行了探寻分析。  相似文献   

5.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共同体将立德树人作为价值目标的载体,是师生间充分互动的交往共同体,是师生共建共享的实践共同体。建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共同体既关乎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整体进程,又关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贯彻落实。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师共情能力则是建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共同体的主要途径。高校思政课教师共情能力的提升,有助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共同体的价值愿景建设、互动性建设和主体性建设。  相似文献   

6.
构建高校党政领导干部讲思政课常态化机制,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办、国办《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的重要任务。在常态化机制构建的过程中,需要从认识维度、关系维度和实践维度方面正确把握高校领导干部讲思政课的重要性、可能性和可行性。正确认识高校领导干部讲思政课和高校思政课教师讲思政课的关系,正确认识高校领导干部做好管理工作、业务工作和讲思政课的关系,正确处理继承传统与开拓创新的关系,从顶层设计、协同机制和保障机制等方面探索常态化机制构建的实践途径,有助于守好高校意识形态主阵地,构建大思政格局,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7.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大力倡导和支持下,高校越来越重视马克思主义学院以及思政课的建设与发展,思政课教学改革也随之备受青睐。目前,诸如案例式、探究式、互动式等多样化的思政课教学改革模式日渐成熟并取得了积极成效,与此同时,思政课教学改革也出现了重形式轻内容、重形态轻质量、重宣传轻评价、重成果轻反思等问题。对于高校来说,需要及时扭转教学改革的不良倾向,积极采取措施解决教学改革中的问题,在守正的前提下基于人才培养进行改革创新。  相似文献   

8.
9.
高校思政课长期以来都有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发挥着主渠道的重要作用。新时代如何进一步增强教学感染力、吸引力和实效性,增强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思政课相关知识和理论深度结合,可基于BOPPPS教学模式、融入典型案例开展教学,让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整体性、共同性和不可分割性有更深刻认识,进而提升高校思政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0.
理论修养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应该具备的重要素质。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理论修养是其理论兴趣和理论思维的集中表现,体现着其对理论品位和理论信仰的自觉追求、理论自信和理论使命的有机统一。思政课教师理论修养的提升,有助于其提高自身基本素养、讲道理的本领和人格魅力,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断激发内生动力、拓展有效途径、构建保障机制,是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理论修养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11.
对话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教学的改革方向。对话教学的师生角色定位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师生角色有本质的不同。对话教学的基本理念赋予了教师具有的教学态度:谦逊、爱、信任和宽容。在对话教学中,教师是引导者、倾听者和合作者;学生是主动的学习者、积极的创造者和批判性的思想者。唯有如此,方能构建和谐共生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2.
国家从战略和全局上谋划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倡导构建“协同化”教学机制,思政课教学中学习共同体理论和实践形态受到关注。思政课学习共同体的应用策略与新时代思政课教学要求在融合互构理念、双向互动教学方法、重视实践途径和学习评价发展性特征等方面相契合,学习共同体在新时代思政课教学中具有适切性。通过对思政课学习共同体教学现象进行阐释,对学习共同体的适切性进行探讨,能够为充实和丰富新时代思政课教学策略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高校思政课教师和学生的"获得感"是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体现.对五所大学进行调查研究的结果显示:学生对教学目标、教材内容、教学方式、教师素质、获得感上基本认同,但也存在上课兴趣不高、内容不贴近学生的实际、实践性教学不多、教师不了解学生、获得感还有待提高等问题.对于教师来说,虽然职业认同感不错,但也存在学生认同度不够高、...  相似文献   

14.
高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教学评价是高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环节,构建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是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遵循宏观上深入把握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中观上正确处理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构建的内部张力、微观上大力落实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构建的思路细则三重逻辑,进行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构建,可以更好地促进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发展。  相似文献   

15.
沉浸式学习是体验式教学的延伸,是情境教学的迭代,主要通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全方位、全流程参与学习过程,实现知识结构重建和关键能力提升,具有明显的上升性和生成性,使学生获得终身受益的学科核心素养。把沉浸式学习运用于思政课教学,构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学习共同体,能够拓展学习空间,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公共参与能力,增强政治认同和法治意识,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  相似文献   

16.
党史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宝贵资源。必须把握历史逻辑,树立自觉意识,要坚持正确党史观、树立大历史观、发挥历史主动精神;把握理论逻辑,感悟思想伟力,要加强政治引领、开展理论教育、摆正价值追求;把握实践逻辑,坚持多维施力,要形成党史教育专门教材、坚持多元参与、创新教学方式。实现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理想目标,引导大学生学史明理、增信、崇德、力行。  相似文献   

17.
文章借鉴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的科学共同体理论,依靠创先争优活动这一载体,紧紧抓住学习这一主题,创造性地提出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队伍中建设学习型教研共同体的设想,并从学习目标、学习氛围、学习方法、学习理论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存在的具体问题,最后通过强调目标设定、方法选择、理论积累等建议为教研共同体建构了一个范式。  相似文献   

18.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内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三大方面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历史教育是提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全面性的需要;形势教育是提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科学性的需要;国情教育是提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效性的需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精神内核具有提高政治认同、培育民族认同、传承精神财富等方面的价值耦合。通过持续改进教学方法、整合教学内容、利用网络资源等有效路径将其深度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有助于提升青年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感、民族认同感,引导广大青年学生自觉坚守意识形态阵地,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  相似文献   

19.
新时代思政课教学话语需要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从文化学角度看,思政课教学话语由价值系统、陈述系统和表现系统三个维度构成。在价值系统维度,通过话语表达,增进学生的道路认同、理论认同、制度认同、文化认同;在陈述系统维度,营造平等、互生、共鸣的话语场域;在表现系统维度,实现话语平台、话语载体、话语形态的延展,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魅力。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现代性反思为切入点,深入分析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的困境,探讨以平等、交互、生成为原则的对话式教学的重要意义,研究对话式教学对学生的情感、认知与信仰形成的影响机制,在对话中克服现代性的知识体系壁垒、还原学生可以理解的生活世界,在交互性的实践中生成学生对于教育目标的认同,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