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社会资本理论”“交叠影响阈理论”“赫耐曼-洛克斯力效应”等理念,让张家港意识到校家社协同育人是丰富教育形态、化解青少年成长突出难题、净化优化教育生态等路径的重要枢纽性工程,其推进需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谋篇布局。张家港以区域《校家社协同育人工作行动指南》出台为标志,依托体系建设、项目推进的实施路径,用“学校教育管理机制变革”“教师协同育人素养提升”“协同育人课程的建设”“家长在学习”等九大行动,让校家社协同育人工作呈现功能型、立体化、网格化、专业化的发展态势和区域特色。  相似文献   

2.
张发新 《江苏教育》2022,(82):63-65
南京市金陵中学河西分校初中部积极构建基于“五育融合”的课程框架,以培养“未来胜任的河西少年”为课程目标,深度挖掘学科育人要素,优化和变革“基于融合、在融合之中、为了融合”的课堂教学,努力打造初中课程新样态。  相似文献   

3.
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2023年学术年会聚焦“新时代小学育人方式创新与实践”主题开展研讨,呈现如下一些思考。一是革新育人理念,立足时代、尊重儿童,把握育人方式变革的重点和方向;二是重塑学校管理,积极回应新时代赋予的新任务新要求,持续优化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集团化办学、家校社协同育人等方面工作;三是优化课程教学,基于育人导向推动课程建设走向科学系统及“个性定制”,同时聚焦关键环节撬动学与教方式变革。  相似文献   

4.
为适应国家基础教育事业发展新形势、新需求和 当下教师教育的转型性变革,紧密围绕区域基础教育师资培养 要求,结合师范类专业认证需求,秉承“做精做优师范专业”的 教师教育发展战略,将已产出为导向的OBE教育理念融入师 范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积极构建“面向需求、学生为 本、能力为重、合作育人”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以用于培养适 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富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专业 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新人才。  相似文献   

5.
为适应国家基础教育事业发展新形势、新需求和 当下教师教育的转型性变革,紧密围绕区域基础教育师资培养 要求,结合师范类专业认证需求,秉承“做精做优师范专业”的 教师教育发展战略,将已产出为导向的OBE教育理念融入师 范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积极构建“面向需求、学生为 本、能力为重、合作育人”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以用于培养适 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富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专业 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新人才。  相似文献   

6.
郑武 《江苏教育》2024,(10):51-53
当前,思政课建设进入质量提升和内涵发展的新阶段。南京江北新区教育和社会保障局积极推进思政课建设改革创新,深挖区域优质思政资源,凝聚多方育人合力,以“大目标”“大课堂”“大平台”“大师资”为着力点与落脚点,打造区域“大思政课”建设特色品牌,构建高质量思政育人体系的“江北样本”,使党的创新理论“入耳、入脑、入心”。  相似文献   

7.
杨丽琼 《教师》2020,(7):120-122
针对英语学科“如何育人”功能,《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版)》提出了“指向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学习活动观”。对一线英语教师来说,如何积极有效地开展指向性的学习活动,是教育观念的更新、教学实践的变革。文章作者认为,要站在英语学科本质观和英语学科育人观的角度,优化学生现行的学习方式,设计基于学生认知水平、已有社会阅历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用结合、知行合一、以行践知的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8.
制度逻辑奠定了产教融合型企业育人的理论根基。制度逻辑以认识论的引领抉择系统育人,回答以何育人;以价值论的澄清达成价值共生,回答为何育人;以方法论的诠释转变技能体系,回答如何育人。产教融合型企业育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实践,存在以“身份效应”仪式化育人、以“经济理性”形式化育人、以“使命漂移”功利化育人等困境,这些困境可以通过增强“组织感知合法性”,优化育人动机;倡导“组织惯例变革”,明确育人目的;重视“中间性组织”作用,迭代育人方式来纾解。产教融合型企业育人的必要限度强调但不鼓吹育人的主体地位,利导而非干涉育人的盈亏损益。产教融合型企业育人的未来图景由时代发展推动、制度环境调动、中间组织牵动来绘就。  相似文献   

9.
金旦  周华 《江苏教育》2024,(2):63-65
在以“新农村、新产业、新市场”为主要特征的新时代乡村生活场景下,对乡村学校育人方式的现实问题和意义价值进行深度思考,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从“整合资源、优化课程、深耕课堂、协同管理”等角度展开创新实践,提炼“三新”乡村生活场景下育人方式变革的校本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0.
课堂教学变革是教育改革得以顺利推进的基础与前提,四个评价的根本出发点是让课堂教学回归育人本真。基于“四个评价”的课堂教学变革有着自身的逻辑机理,即四个评价以自身的专业性引领课堂教学发生变革,这样的课堂教学能够培育个性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并以教学、教师、评价等为抓手展开育人行动。基于四个评价推动课堂教学变革,需要在价值引领上,转变从“育分”到“育人”的教学质量观;在机制创新上,建立“四个评价”相结合的教学评价体系;在人才保障上,兼顾“质量”和“数量”,实现“以评优教”。  相似文献   

11.
区域课程是新时代“五育并举”课程体系全面建构的有益资源补充。北京市东城区以“崇文争先”为理念指导,以“育人资源库”为构建目标,以“整体构建”为推进思路,开展“五育并举”区域课程构建。形成具备指向高位发展的课程目标、涵括兼顾前沿与本土的课程内容、囊括“两层五类”的立体多维课程结构、具有灵活多变的课程实施路径的“崇文争先”区域课程体系。通过强化区域统筹以盘活区域资源,加强科研引领以持续优化区域课程,加强学校合作以共建共享实现共荣共赢为区域课程运行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12.
为提升教材在高中地理课程之区域教学中的适用性,解决其实施过程中所存在的“育人”与“育分”偏离、课程知识与生活世界脱离、个体学习行为与生命价值体验背离等问题,践行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念,本文提出了融入区域资源变革育人方式的创新思路,形成融入区域资源,贯通教育世界、生活世界、学生个体成长世界的地理学科育人样态,从课程育人、资源育人的角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3.
英语新课标强化学科实践,要求教师必须成为主动适应变革的教育实践者。基于“素养导向、学科育人”理念,文章从关注文化内核,以“学生需求”为育人起点;强化内容联结,以“多元整合”为行动策略;联通真实世界,以“沉浸体验”为重要抓手三个方面阐述学科实践与学科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的联结,旨在让学生从学科实践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获得有效的学习效果,促进学生学习品质的养成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共振·共融·共生”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学习生态是基于“政行企校”一体化育人的基础上形成的。结合区域办学实际,在“三教”改革、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和名师引领四个政策点上发力,搭建政行企校“共振”育人平台,培养学生产教融合学习观念;组建产学研用“共融”师资队伍,培养学生科教融汇学习习惯;推行产学研用“共生”课程体系,培养学生产教融合学习能力,从而优化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学习生态,引导职业教育服务支撑产业发展和科技进步,积极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5.
转变县中育人方式是适应新高考改革之需,促进县中振兴之要。通过对典型案例进行调研发现:M县中育人方式的积极变革十分有限,更多表现为变革阻滞,如学生被限制选科走班,生涯规划教育与综合素质评价活动走向形式化、表面化、功利化,学科教学总体没有改变;变革的过程经历了“不确定的响应”“基于反馈的调整”“对应试的巩固”三个阶段。阻碍M县中育人方式变革的因素包括宽松的政策执行要求、相对弱势的物质条件、集中统一的管理倾向等,但问题的实质在于县中的竞争型场域与行动者的应试性惯习。为促进县中育人方式变革,可以从县域环境、新高考形式、县中应试等多个层面着手,塑造利于变革的县域氛围,发挥集中统一的考试优势,促进分数应试向素养应试发展。  相似文献   

16.
校园文化建设已经成为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和学校兴衰的决定性因素。近年来,我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我们以师生发展为本,对学生重在“文化育人”,对教师重在“文化充电”,通过优化育人环境,丰富精神文化建设及健全以人为本的制度文化,促进了学校的内涵式发展。  相似文献   

17.
积极服务国家战略,是新时代我国大学肩负的历史使命、政治责任和发展机遇。伴随着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的不断推进,大学服务国家战略呈现出诸多与时偕行的新表征新取向。以“确立服务国家战略理念”为先导,以“恪守育人为本”为核心,以“坚持学术为根”为动力,以“广开服务渠道”为关键,以“优化制度环境”为保障,已成为新时代我国大学服务国家战略的推进理路。  相似文献   

18.
苏州工业园区星洋学校立足教育数字化转型和新时代育人价值导向,立足区域智慧教育创新实践,从建设智慧环境、应用数字化技术、建构教学范式、实施联动机制四个方面,推动学校数字化转型。其中,“云端一体化课堂”教学范式与“教-学-评-研”云端一体化范式是学校深化数字化教学变革的重要抓手,有力推动了学校教育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  相似文献   

19.
为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学校紧密围绕“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思想和“以师生发展为本,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传承弘扬“嘉荣惠智”文化,不忘“立德树人”教育初心,着力从优化育人环境、创新育人制度、拓展育人平台、强化育人能力、统筹育人资源等方面深耕细作,为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培育一片充满活力和希望的文化沃土而努力。  相似文献   

20.
周剑 《成长》2021,(2):41-41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为适应现代信息化教育的改革和不断发展的需要,学校积极引进名师工作室的落户与实践探究,充分借力名师工作室的资源,通过“搭平台、定目标、巧用力,重实施”等加速民办学校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教师的育人水平、促进民办教育育人质量的提升,推动区域民办学校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