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向艳  张萌 《教学与管理》2022,(21):76-80
指向学生劳动素养的劳动教育课程实现了劳动观、育人观和课程观的突破与变革。新时代劳动教育育人理念的变革意味着在劳动教育教学设计中要体现出劳动素养在教学目标设计、内容实施及评价中的特殊地位与作用。逆向劳动教育教学设计强调对劳动价值的理解性、对劳动评价的前置性和对真实问题的解决性,遵循明确预期劳动成果、确定基于劳动表现的评价证据、选择合适的劳动实践内容的总体思路,将培养学生劳动素养的理念与要求转化为教学实施与行动的方案,实现其思想理念的真正落地。  相似文献   

2.
劳动素养不仅是新时代背景下党的立德树人育人方针的具体要求,也是学生核心素养框架体系中的关键成分,而明确劳动素养的科学内涵与结构,是有效促进劳动素养培育的首要问题。立足于我国劳动教育的现实要求,通过分析比较核心素养视角下国内外相关研究,劳动素养被认为是学生在长期劳动学习与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综合表现,具有育人性、时代性、具身性等关键特征。学生劳动素养的结构维度及主要指标具体包括了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格三个不可或缺、相互联系的关键成分。构建我国大中小学生劳动素养培养体系,既要准确把握核心素养视域下新时代劳动素养的内涵,又要在此基础上全面确定学生劳动素养发展的表现水平,并通过建立完善监测和评价机制衡量学生劳动素养的培养成效。  相似文献   

3.
劳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劳动素养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关键要素。选取重庆某高职院校1140名学生为调查对象,运用计量统计方法分析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设计、教育资源选择、劳动教育路径和劳动教育评价方式对劳动素养的影响。结果发现:高职院校学生整体劳动素养进步空间大但发展不均衡,劳动教育设计、劳动教育资源选择、劳动教育路径和劳动教育评价方式对劳动素养有积极影响。新时代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劳动素养培育效果的策略为:转变劳动教育认识;明确劳动教育路径;做好劳动教育设计;挖掘劳动教育资源;评价劳动教育收获。  相似文献   

4.
新时代劳动教育有了新的内涵。劳动素养是劳动教育的核心,包括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劳动精神,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是全球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提升学生劳动素养是全面深化劳动教育改革的一个关键。学校要提高新时代开展劳动教育的政治高度,开足劳动课时,做好劳动课程的开发与内容选择,建立家校社劳动教育协同机制,探索有效的劳动素养评价。  相似文献   

5.
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化是推进劳动教育纵深发展的需要,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需要及解决劳动教育被淡化、弱化的现实需要.只有通过课程化设计才能保障劳动教育科学化、规范化、有效性及常态化地实施.课程化是劳动教育科学化的必然要求,是劳动教育规范化的应然体现,是劳动教育有效性的实然路径,是劳动教育常态化的根本保障.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评价必须指向劳动素养的课程评价、关注劳动过程的课程评价、走向具身参与的课程评价、建构一体多元的课程评价体系、加强劳动教育的督导评价,从而促使劳动教育不断完善与发展,增强劳动教育育人实效.  相似文献   

6.
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与经济变革,世界各国在教育实践中均重视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以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关于中小学生劳动素养评价的研究与实践,主要涉及劳动素养的内涵要点、评价指标和评价方式等方面。在内涵要点上,国际上存在一定共识,认为劳动素养涵盖了劳动的态度价值观、品格特征和知识技能等多个方面。在评价指标上,各国普遍关注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创新创造等必备劳动能力以及服务奉献、勤俭节约等劳动精神与品格,部分国家尤其重视对劳动的态度价值观进行评价,涉及尊重劳动、劳动个人价值观、劳动社会价值观等指标。在评价方式上,具有过程性与结果性评价并重、注重综合多种评价手段、强调评价主体多方参与等特点。这提示在中小学生劳动素养评价的过程中,既要通过加强价值体认情况考核以促进劳动素养提升,也要通过建立系统化测评工具以提高评价的可操作性,同时还需积极运用增值性评价结果以衡量劳动素养的培养成效。  相似文献   

7.
劳动素养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劳动教育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劳动课程着力培养的核心素养。劳动素养具有社会性和思想性、系统性和结构性、具身性和实践性、阶段性和发展性等特征。研究和把握劳动素养对劳动课程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的导向作用,有助于推进新时代劳动课程的落地生根。  相似文献   

8.
新时代背景下的劳动教育,以提高学生劳动素养为基本目标,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追求,试图打破传统劳动教育的局限,探索新劳动教育课程的体系化建设.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结合劳动素养内涵从劳动能力、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劳动观念四个维度构建新时代劳动素养评价体系,并抽取学校不同学段1979名学生进行劳动素养测评.结果显示,学生...  相似文献   

9.
栾慧敏  田阳  吉慧莹 《中国考试》2023,(10):71-78+87
劳动教育评价是确保新时代劳动教育有效推进的关键因素,对中小学生劳动素养培养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我国《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提出,可利用劳动档案袋有目的地记录学生劳动学习与实践的情况,评价学生的劳动表现。芬兰手工课程作为其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在评价方面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使用电子档案袋持续记录学习过程和手工作品的完成情况,为学生综合素养培养提供指导和反馈。借鉴芬兰的经验,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档案袋评价应以促进学生劳动素养发展为导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指导作用,关注学生完整的劳动实践过程,注重评价对学生反思性学习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当前在“五育”中劳动教育是最晚纳入党的教育方针的,而劳动教育又恰恰是能够促进德智体美有效发展的关键一环。对劳动教育评价机制的研究和实施是劳动教育脱虚入实的关键一招。首先梳理了劳动教育评价机制的相关研究背景、基本概念及研究现状,其次从劳动教育的现实意义、高职学生劳动教育的独特性、劳动教育的载体和层次、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评价机制及评价机制构成要素介绍等方面阐述了劳动教育评价机制的构建过程。对劳动素养培养载体层次和劳动素养评价体系维度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劳动教育评价因其长期存在的历史遗留问题而发展缓慢,建立科学、完善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是劳动教育有效发挥育人功能的时代课题。为回应新时代劳动教育新要求,厦门双十中学积极探索劳动教育评价路径,经历“萌芽——初探——发展——成型”阶段,践行“劳动教育理论研究与目标确立”“构建科学的劳动课程评价体系”“以劳动素养为核心,建立全面系统的劳动教育评价方案”等革新举措,并根据实践反馈完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旨在全面培育学生劳动素养,助力劳动教育回归育人本位。  相似文献   

12.
高中思政课中蕴藏着较为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教师如果能充分把握和运用这些资源,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大有裨益。但是,在高中思政课的教学中仍存在教师重视课堂讲授、轻视实践体验,学生劳动素养有待提高,教学评价体系不够健全的问题。原因在于传统教育下的唯分数论,家校对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视不够,教师缺乏有效的评价方式。要提高劳动教育融入高中思政课的实效性,更好地实现劳动教育的目标,可以采用丰富劳动教育形式,多渠道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建立劳动教育评价体系等策略。  相似文献   

13.
新时代背景下,传统的劳动教育理念和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发展要求,新时代劳动教育注重全面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本文从劳动素养的内涵入手,探究了新时代学生劳动素养的培养路径,提出了建构符合新时代内涵的劳动素养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4.
针对当前劳动教育评价存在的重结果、技能培养与形式而忽略过程、体验和素养等问题,新时代劳动教育评价要面向全体,以激励性评价为主,关注劳动过程,鼓励家长、教师和学生等多元主体的参与。借此,培养学生的劳动兴趣,使其获得深层次的劳动体验,不断端正劳动态度,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不断形成与提升劳动素养。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深入推进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教育改革背景下,积极探索与研制劳动教育核心素养体系有利于促进核心素养培育在劳动教育领域的落实,并为劳动教育的实施、发展与评价等提供科学依据。借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领域(学科)核心素养体系构建的经验,以“成功生活”和“健全社会”作为维度,由劳动文化传承与理解、劳动意识培育与提升、劳动审美养成与提高、劳动应用拓展与创新四大指标构建了劳动教育核心素养体系。遵循素养作为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深度融合,并在具体情境中体现的根本特性,参照我国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落实核心素养的策略,建议通过开发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设计基于情境化的劳动教育教学模式、制定基于层级化的劳动教育评价标准,实现课程、教学和评价一体化的劳动教育核心素养培育。  相似文献   

16.
劳动素养是劳动教育的基本导向,劳动项目是劳动课程实施的重要载体。班本化劳动项目以班为单位设计和组织劳动实践活动,是学校落实劳动教育的重要方式。班本化劳动项目主题设计有序列式和综合式两种方式,班本化劳动项目目标设计应基于劳动素养要求、本班学生发展实际及现实生活需求,班本化劳动项目过程设计应基于学科融合的内容、多方协同的载体、具身体验的过程和民主监督的管理,班本化劳动项目评价设计应做到评价内容多维、评价方式多样以及评价主体多元。  相似文献   

17.
周爽 《辽宁教育》2022,(17):31-34
提升劳动素养是劳动教育的核心任务。劳动素养即学生在学习与劳动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包括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等。劳动课程任务群是提升学生劳动素养的重要载体,劳动课程之“新”在于内容要求具有全面性和综合性,素养表现具有有序进阶性,活动建议具有可操作性。学生劳动素养提升需要协同与创新,即家庭协同与社会协同,依托任务群创新。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劳动教育事业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劳动及劳动教育的思想观点为理论来源,结合中国具体实际而不断深入发展,在此期间,劳动教育经历了从侧重物质生产、强化劳动技能逐渐向关注劳动主体及权益、提升劳动者劳动素养的转变。新时代党和国家对劳动教育事业的高度关切与大力支持,既彰显出劳动和劳动教育的重要地位和现实价值,以及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纵深发展的重大作用,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容,为加强新时代学生的劳动教育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与行动指南。新时代中国劳动教育事业的纵深发展应正确把握知情意行四个维度,加强对学生的劳动认知教育、劳动情感教育、劳动意志教育、劳动实践教育,以提升学生的综合劳动素养,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9.
加强劳动教育不仅是党和国家对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有效途径和保证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主要措施。面对劳动教育全面融入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所遇到的“教什么”“谁来教”“怎么教”“教得怎么样”等难题,高职院校要紧抓改革发展机遇,构建体现新时代要求、符合现代职业教育规律、彰显学校特色的劳动教育体系,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实施劳动教育,加强劳动教育评价反馈,发挥劳动教育在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中的综合育人价值。  相似文献   

20.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大中小各学段要把准劳动教育价值取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为目标,使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情感.高中地理是一门人文性、综合性兼备的学科,地理实践力是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融合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发展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高中地理教师要找准劳动教育与学科知识之间的契合点,在地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教学方法当中渗透劳动教育,在教学实践中探寻提升学生实践力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