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朱俊 《江苏教育》2023,(20):28-30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为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广大中学教师要以为党育人的使命感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理念,以为国育才的责任感扎实推动课程教学改革,以赋能未来的紧迫感深入推进教育创新发展,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具体实践中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相似文献   

2.
俞平 《学前教育》2022,(17):I0001-I0004
江苏省无锡市立人幼儿园创办于2013年9月,作为一所教师平均年龄仅30岁的“年轻”幼儿园,2014年6月成功申报为“江苏省首批课程游戏化项目建设园”。我们坚持以儿童发展为本,以“尚美立人”统领办园宗旨、园所文化和课程理念,提出教育以儿童的美好生活为中心,管理以服务教师的教育教学为中心,推进教育实践的系统变革.坚持发现美好、共建美好、相生相长、立己立人。  相似文献   

3.
“亲亲”所代表的情感与关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存论基础,“家”则是“亲亲”的现实载体,不仅有社会层面的意义,还具有生存论意义,对儿童的存在具有建构性价值。家庭是儿童生存的情感基础、儿童社会性存在的始基以及儿童发展成人的“前结构”。为培育儿童实现完整的“在”,需要发挥家庭在教育中独特的情感性价值、自足性育人意义以及在个体成人之中的前提性作用。但在现代性发展中,教育形成明显的“去家化”色彩,家庭在教育中的合法性遭到质疑、自足性教育价值被无视、基础性地位面临自我剥夺,极大阻碍家校协同育人成效。因此有必要通过“再家化”过程,在教育中充分发挥“亲亲”之家的效能,使家校共担育人责任、各正育人功能,以便重建育人秩序,形成良好教育生态。  相似文献   

4.
党史学习教育一直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和价值引领的重要题材。站在建党一百周年历史节点上,厘清高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价值逻辑和实践路径,对新时代高校实现党史育人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学生、老师、学校三方面主体,探讨党史学习教育对于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价值逻辑;借助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提出的“课程育人”“实践育人”“网络育人”三个维度,探索高校党史学习教育的可实施路径,有效提升党史学习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育人实效。  相似文献   

5.
<正>实践育人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形成的科学教育理念,事关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长远大计[1]。近年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推进实践育人作为重要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明确提出“变革育人方式,突出实践”的基本原则,“加强课程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的结合,充分发挥实践的独特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6.
<正>学校内涵发展是基于学校的内在规定性,通过学校运行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与有机融合,彰显学校的育人功能,进而实现学校课程育人的目的。在学校运行各构成要素中,文化处于核心地位,是学校发展的精神之魂。江苏省无锡市胡埭中学将“立人”作为核心办学理念,生成了以“立人”为主题的学校文化,旨在培养有“为国为民之志、修德修身之行、成业成人之实”的大写的“人”。用“立人”文化观照课程设置。  相似文献   

7.
教育是一种“为人”的艺术,“育人”、“立人”是教育的神圣使命;教育又是一种“人为”的艺术,“育人”、“立人”又要人(教育者)来完成。这就决定了教育的复杂性,仅有知识、技术是远远不够的,它更需要智慧,即“对情境的认识、辨别和顿悟”(美国学者里弗语)的能力。英国哲学家怀特海说得更直接,教育“全部的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智慧”。  相似文献   

8.
“快乐生活日”是学校设置的独特课程日,是生活教育背景下的社区化儿童活动,主张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活动育人、协同育人。以“全人发展”为目标的校园生活日有其实践的基本路径:生活启“智”,儿童在丰富的校园创业中生长智慧;生活学“劳”“,做中学”课程是生活劳育的土壤;生活向“美”,引领学生欣赏美、创造美,向美而行“。快乐生活日”由点及面,由散到聚,日渐形成一个开放的儿童社区,实现生活育人的总目标。  相似文献   

9.
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实验中学建校于1999年,是成都市首批公办民助改制学校。2009年,学校回归公办体制,并作为龙头学校带领成都金牛实验中学教育集团成为成都市首批义务教育名校集团。近年来,学校构建了“1132X立人教育”思想与实践体系,并建设了完备的科研网络;通过推进小初课程的融合,创新了人才培养方式;不断探索高品质学校与高品质立人课堂的建设途径,在立德育人、立文养人、立身存人三条路径指导下,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课程和主题活动课程。  相似文献   

10.
郝蓓  吴登运  王澍 《化学教与学》2023,(19):7-12+42
实施“课程育人”是将课堂作为育人的主渠道,将育人理念转化为有意义的真实教学过程。在深入分析课程育人目标、梳理教学思路的基础上,探讨课程育人的实施方法。以我国现代科技成果“雪龙2”号水处理系统为例,阐述如何实施基于社会热点问题,达成课程育人目标的可行性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11.
王清风 《江苏教育》2023,(13):10-13
全面推动“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教”改革的焦点和生长点。学前教育专业肩负着培养优秀幼儿园新师资的重任,教育者应深刻认识到,实施“课程思政”的育人与育师价值。有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需构建“三全”育人体系;组建优秀混编教学团队;设计系统的课程思政目标;知—情—意—行融合,优化教学方法;改革课程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2.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课程思政教育密不可分,如何在创新创业类课程中发挥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三全育人”合力,深化课程育人内涵,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时代担当、敢闯会创的高素质人才,是新时代国家“课程思政”总体战略部署对职业院校“双创”教育提出的新使命新要求。创新创业类课程内容融入思政元素,要依据三维教学目标,在教学中设计思政融入点,保证思政素材和育人目标的统一,准确把握思政教育价值,有效实施创新创业与思政“双体系”教学。  相似文献   

13.
华雪珍 《江苏教育》2023,(41):93-94
“双减”实则是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新跨越。项目导学视角下的“减负增效”实践探索,坚持儿童立场,指向整体育人、实践育人,推进国家课程创新实施,激发“双减”活力,将“减量”与“增质”融入学校课程实施、教学变革、作业增值等层面的探索中,融入学生充实灵动的成长经历。  相似文献   

14.
“立人”是鲁迅在本世纪初提出的关于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终极思路。在世纪末的时空视点上 ,回顾思索鲁迅“立人”思路在中国近代诸救亡方案中的超越性、“立人”与“立国”的内在逻辑、“立人”作为中国现代化终极方案的文化人类学价值、“立人”与国民性批判的内在关系等问题 ,对于仍在苦苦谋求现代生存的当代国人 ,应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和意义 !  相似文献   

15.
“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对“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和“培养什么人”的凝练总结和核心概括,是我们党的教育方针一以贯之的使命,集中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教育事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以及教育是国之大计和党之大计的战略认识。“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初心使命在教育领域的有力体现,是在新时代条件下建设教育强国、实现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根本遵循。  相似文献   

16.
薛金生 《天津教育》2023,(31):12-14
<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党史教育进校园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天津市静海区着眼未来人才培根铸魂,立足育人方式改变,立足全局面向全体,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成果。为此,静海区党史教育进校园落实:三追求、三融入、三育人。具体而言,三追求:以史为镜追求信仰—以史为鉴追求志趣—以史为铭追求忠诚;三融入:融入三“Shui”教育—融入三“He”教育—融入三“Shi”教育;三育人:实施文化育人—实施课程育人—实施活动育人。  相似文献   

17.
"课程"是一个学校教育教学的核心力量。基于"教育哲学"和"儿童立场"提出的"第七号教室"里的"七号课程",通过明晰"自己"的价值定位,明确"儿童"的培养目标,明了"课程"的实施路径。本着基于儿童、回归儿童、成就儿童的教育情怀,全面建构"七号课程",用课程挖掘儿童生命成长的潜质。  相似文献   

18.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加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思政课课程群建设”,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上台阶上水平,兰州市教育局提出“134”总体思路统筹推进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围绕“培养能够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目标,鼓励各学校结合自己的校情和特色,“将德育有机融入到教育教学、学校文化、实践活动、社会生活之中”,积极探索“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的层级化思政课课程体系,构建了一批全面覆盖、类型丰富、相互补充的特色课程,有效开展“三全育人”工作,充分发挥了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  相似文献   

19.
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核心问题在于“为什么建”“建什么”“怎么建”,逻辑旨归在于走向跨界融合。在价值层面,应以人全面发展为价值基础、以具身化发展为价值取向、以立德树人为价值目标;在认识层面,表现为由确定性到关系性的新思维、由五育并举到以劳育人的新视角、由边界课程到跨界课程的新话语;在实践层面,需要建构全息育人的课程目标、组建异质交互的课程主体、整合横纵交叉的课程资源、推进开放交融的课程实施、实行动态生成的档案袋评价。  相似文献   

20.
“双减”对学校高质量教育提出新挑战。重庆谢家湾学校基于“轻负担高质量”的素质教育育人模式,形成“双减”实施落地的有效路径。首先是准确把握“儿童立场优先”的价值取向,立足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系统推动学校整体变革;其次是从课程全要素、生活全流程、学习全过程三方面着力,打通提质增效的关键环节,整体设计学生校园生活;最后是通过提升教师的专业内驱力、教育评价力和家校协同力,家校社协同减轻学生校内外负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