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春节的演变     
<正>在冬去春来、新旧交替的时节,人们欢天喜地地迎来了春节。春节是欢快的节日,是团圆的节日,喜庆祥和是它的主题。春节承载着人们祈求团圆、平安和美好的愿望。那么春节是怎么演化而来的呢?古人过春节和我们现在有什么不同?  相似文献   

2.
《阅读与鉴赏》2010,(7):55-58,110
三篇文章,三个小故事。首先,饱含寓意的文章标题足够吸引我们的眼球,此外,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结尾更是有着顺理成章的“大团圆”结局,读来令人心情愉悦。“站着的大米”是怎样的?有何不同?我们的“明天”是否也会有蜜蜂飞来?心灵真的可以左右天空的颜色吗?读完文章。答案便会一一揭晓。  相似文献   

3.
团圆是什么滋味?亲人团聚的热闹喜庆、久别重逢的欣喜中掺着说不清的微苦、爱人小别胜新婚的甜蜜、第一次与新生宝宝团聚的激动不已……  相似文献   

4.
母亲的年     
大年初一是家家户户团圆的日子,作者却说,母亲的年不是正月初一,而是正月初三,这是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5.
米祈 《成长》2006,(2):68-68
米祈: 中国的很多节日都有祭祀的风俗,每个节日祭祀的意义也大同小异,比如祈富、祈寿、祈子,唯独“中秋节”一直以祈求团圆为主题。我困惑的是曾经在书上看过“中秋节”最早的含义并不在“团圆”,而在于求子,祭祀中的瓜果便有着特殊的含义。然而现实生活中,人们普遍的看法都是“中秋”只是游子思乡,期盼团圆的传统节目,瓜果也不过是供奉给神仙的食物。这到底是怎样一回事呢?  相似文献   

6.
月笼沙     
2010年9月22日。又是一个中秋节。也是第一个没有爷爷的中秋节。 几天前.我便开始不安.害怕面对那十五的月亮。漫步在静幽的射阳河畔,思绪应和着潮水起伏。中秋夜,万家团圆,我却独自逃出。缺少丁爷爷的团圆饭,还能残存儿分馨香?我只想一路游走,一个人放纵思念。  相似文献   

7.
宋以后的戏曲小说中,普遍存在着“大团圆”结局模式。对此现象,人们一般都持眨斥态度。同样。小说《歧路灯》的“大团圆”结局也遭到大多数论者的否定。然而从李绿园的文学观、创作目的、生平际遇以及小说的行文逻辑等方面来看,这样的结局应该是作者有意为之并苦心经营的,具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8.
家人团圆,招待亲友,中国人的餐桌上总是少不了一条鱼,而市场上鱼的种类又是多种多样,用哪种烹调方法更合适呢?烧烤。脂肪较多的鱼适合烤着吃,比如鳗鱼、秋刀鱼等,这样可以产生特有的香气及风味。  相似文献   

9.
<正> “团圆绐局”是中国文学中一种常见的现象。由元至明清,社会几经沧桑,文学创作变化甚大,而在小说戏剧中,大团圆的结尾方式却历久不衰,艺术家以团圆为故事结局的顺理成章,天经地义;文艺作品的接受者——读者、观众则认为团圆结局是理所当然,看到非团圆结局的作品,则似乎感到一种缺憾。读者和作者对团圆结局如此不惮烦,也可谓是一件奇迹。为什么这样严格说来具有雷同化的团圆结尾历久不衰,直到今天尚有一定影响呢?其中奥秘何在?本文拟就此作一探讨,肤浅之处,愿见教于大方之家。  相似文献   

10.
在古代戏曲中,有一批敷演男女爱情故事、并以“升仙团圆”为结局的剧作。它们以神奇的爱情故事高扬了生命的珍贵与美丽,反映了封建社会青年男女对理想爱情的追求。其剧作的“升仙团圆”结局也是作家实现自我价值的心理需求。由于根基于作家的社会实践活动,负载着社会生活的壮阔场景,沟通着时代精神和时代情绪,因而具有深广的社会意蕴:封建礼教的束缚迫使作家产生自我安慰;社会的动荡不安使有识之士产生矛盾心态。  相似文献   

11.
团圆习俗是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着重从两方面来探讨:一是中华民族团圆习俗概况。主要讲述春节和仲秋节两大团圆节日的一些民俗事象;二是团圆习俗的文化内涵。主要从团圆习俗的表现来论述其利弊,旨在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相似文献   

12.
走上团圆路     
白小糖特别渴望下一次的团圆,白大唐对他说:只要顺着"团圆"走到森林小屋,就有一大群人在等着他再次团圆了.宝宝,请你帮他看一看,该怎么走呢?把正确的路线画出来吧!  相似文献   

13.
龙门农民画自20世纪70年代发轫以来,因其图像叙事的可解读性、持久传播力为乡民所熟识。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乡村振兴,龙门农民画通过程式化视觉语言、符号化图像、国家化观念阐释了从“小团圆”到“大团圆”的图像叙事流变,充分证明“团圆”是我国人民普遍认同的文化价值。华夏民族的团圆文化在龙门农民画中无论是作为主题还是表现形式,都有着丰富的体现;团圆在中国人的观念中既是天伦之圆、夫妻团圆、亲人团圆、骨肉情深、家庭和睦,也是国家统一、社会和谐、共同奋进“,团圆”成了中华儿女追求的生命情调、生命境界。  相似文献   

14.
肖瑞红 《读写月报》2022,(30):53-56
<正>[教材分析]《团圆》曾获“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是作家余丽琼和画家朱成梁创作的一本以中国文化内涵为核心的图画书,故事背景定格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情感聚焦人们过年回家与家人团圆的心理,情节线索为一枚寄托着祈愿和祝福的好运硬币,叙述语言充满浓浓的生活味道。这本图画书讲述了一个普通家庭春节团圆的感人故事,要过年了,外出工作的爸爸回家了,爸爸的回来为母女两人带来了快乐和幸福。短暂的相聚过后,爸爸又一次离家工作。  相似文献   

15.
中秋读月     
叶朗村 《新作文》2013,(Z2):82-83
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月,背负着中华民族悠远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中秋月,牵动着古往今来一代又一代人的心扉。中秋赏月,是人与月的一场对话,是人与月的一次心灵解读。金风送爽,丹桂飘香,玉露生凉,银蟾光满,在这个象征着团圆的夜晚,"花好,月圆,人团圆"成了焦点。然而,月有阴晴圆缺,又怎么会总是完美无瑕?人有悲欢离合,又岂能永远相随  相似文献   

16.
<正> 中秋佳节,家家欢乐,户户团圆。可是,在某些角落里,欢乐中孕育着忧愁,团圆中隐含着别离……拆散情侣去年九月九日(农历八月十四日),在山西省晋东南一个山庄卧铺的羊肠小道上,一位从河南省远道而来的小伙子,提着一大包月饼,兴致勃勃地向陵川县甘井掌村走去。马上就要见到自己的未婚妻杨凤英了,小伙子心里甜得象一窝蜜。小伙子满怀喜说地走进杨凤英家的院门,正遇  相似文献   

17.
今年我们一起回家过年 春运、回家、过年,年末的这个时候.这些词总是牵扯着亿万人的心。据报道,仅广东一省,2010年春运的预计人次就达1.38亿。是什么让国人如此热衷于过年?这其中不仅有传统文化心理的继承和延续.也有国人心中浓烈的思乡之情和团圆梦想的牵引。儿女的深情呼喊.父母的引颈期待.过年的团团圆圆……勾着长年漂泊的打工一族的心,回家过年是他们积聚了一年的期盼。  相似文献   

18.
Leffis 《音乐世界》2007,(19):94-95
中秋节年年过,团圆的意义不变,团圆的背后也继续上演着一个个精彩故事。今年中秋,肯德基带来中秋蛋挞礼盒,用蛋挞为你表情达意,相同的月景,让你品出不一样的幸福味道!  相似文献   

19.
汤显祖《牡丹亭·圆驾》写了杜丽娘、柳梦梅的团圆 ,但这是不了了之的团圆、荒诞的团圆 ,其独特结局的形成 ,与明代中期开始的审美情趣的发展有关 ,也反映了汤显祖创作思想的矛盾。本文对深入研究汤显祖的创作思想 ,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张爱玲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坛上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女作家,她的小说的艺术魅力和“张爱玲式”风格总是引起一次次的轰动。《倾城之恋》、《金锁记》等作品带给读者说不尽的感慨和思索,而今随着遗稿《小团圆》的面世,新一轮的“张爱玲热”也相伴出现。同时纵观《小团圆》,不难发现它与前期作品存在着一些差异。今即从文字、意象和人生观察透彻方面人手,以《倾城之恋》、《金锁记》和《小团圆》为代表,初略地探讨半个世纪以来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变化和“花开花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