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追问,释义:追根究底地查问,多次地问。课堂教学中的“追问”,就是在学生基本回答问题后,教师或学生有针对性地“二度提问”,即“一次提问”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追问的目的是让问题有效地将学生在“已有发展区”引向“最近发展区”,甚至引向“未来发展区”,享受到智力活动的乐趣。它是一项设疑、质疑、释疑的综合性技巧,是对话教学的重要方式。尤其是适时的、适当的、适合的追问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深刻性、敏捷性特  相似文献   

2.
追问,释义:追根究底地查问,多次地问。课堂教学中的“追问”,就是在学生基本回答问题后,教师或学生有针对性地“二度提问”,即“一次提问”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追问的目的是让问题有效地将学生在“已有发展区”引向“最近发展区”,甚至引向“未来发展区”,享受到智力活动的乐趣。它是一项设疑、质疑、释疑的综合性技巧,是对话教学的重要方式。尤其是适时的、适当的、适合的追问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深刻性、敏捷性特别重要。教师要随时洞察学生的学习状况,相机追问,用及时、准确、连续的追问促使学生的思维迸发火花,唯有如此才能发挥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3.
“追问”,顺名思义是追根究底地问。它是指在学生解答了教师预设的问题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有针对性地“二度提问”。这种教学形式能再次激活学生思维,启发主动质疑,促进深入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4.
提问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经常发生的一种对话,而追问又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种,是在提问的基础上进行的。所谓“追问”,就是在学生基本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后,教师有针对性地“二度提问”,再次激活学生思维,促进他们深入探究。教师适时、有效的追问可以使课堂锦上添花,化平淡为神奇,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相似文献   

5.
在课程本质研究上,《课程》一文对本体论的追问“课程是什么”的方法提出了质疑,认为转向实践论的追问“课程不是什么”能更好地指导和规范课程实践。本文认为当本体论的追问“课程是什么”放弃之后转向实践论的追问“课程应该是什么”是一种更明智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穷尽追问”,让学生在真实、生动、深入的探究活动中感悟数学、发展思维。文章结合多个案例,阐述了“穷尽追问”发展学生思维的策略,通过启发式追问、质疑式追问、引导式追问、拓展式追问等策略,挖掘学生的思维潜力,让数学课堂妙趣横生。  相似文献   

7.
在充满互动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一个"追问者",一个智慧的"追问者"。善于追问的老师源于对教材的深度解读和对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以及对教材重难点的了然于心;善于追问的教师能在无疑处设疑,于无疑处质疑,让学生从无疑处生疑,于无疑处思疑;善于追问的教师,看似"无为"却有为,通过不着痕迹的点拨、  相似文献   

8.
一、以寻根问底的习惯追问“当然之理” 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就是耍培养学生不惟上、不惟书的习惯。经验的积累可以使人在今后的生活、学习、思考中少走弯路,但是对经验的过渡依赖也可使人的质疑能力日渐趋弱。大多数的初中学生已经形成了服从权威的习惯,书本上写的、老师讲的被奉为“当然之理”。  相似文献   

9.
追问是课堂理答中出现矛盾的一种常见解决方式。课堂追问艺术体现在能够通过课堂生成选择恰当的追问方式;能够在学生茫然、出现错误处和思维需提升时抓住追问的最佳时机;能够针对学生“真实想法”,在学生需要“深入理解”处,在课堂“意外惊喜”时灵活掌握追问技巧。同时,追问也要避免过度、毫无边际等误区。  相似文献   

10.
“质疑”是教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之一,是课堂精心设计的一种课堂学习方式,也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一种手段,是师生情感交融的具体表现。一节课的成功与否“质疑”都起到重要的作用。特别在今天的新课程教学改革中,“质疑”尤为重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环节。爱因斯坦曾经说过:  相似文献   

11.
什么是“追问”?“追问,是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往往在一问之后又再次提问,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正确解答为止。”我认为“追问”本身不是目的,只是引导学生更为深入理解文本的手段。在动态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根据答问、讨论等学习活动的情况,对学生思维行为作即时的疏导、点拨,适时“追问”可以对主体学习过程进行有效控制,努力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也可以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巧妙、适时的“追问”无疑是促进学生发展、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教学指导策略。一、课堂教学中适时的“追问”能…  相似文献   

12.
有效的追问能引发学生审视自己的思维过程,启发他们主动质疑,帮助他们实现思维能力的突破。在运算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启发式、质疑式、拓展式等追问方式,引发学生思考,彰显追问的智慧和活力。  相似文献   

13.
吴立军 《文教资料》2006,(6):120-122
新课程背景下的问题教学主要有“教师提问式”和“学生质疑式”两种模式。笔者认为“教师提问式”教学的关键是精心设计问题,要问在知识关键处,问在教学当问处,问在难易适中处,问在学生需要处。“学生质疑式”教学要抓好以下几个环节:营造民主氛围,让学生敢于问;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勤于问;提炼质疑方法,让学生善于问。教师应积极尝试基于学生质疑的教学,灵活运用课堂调控策略,从而最大程度地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4.
什么是“追问”?“追问,是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往往在一问之后又再次提问,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正确解答为止。”我认为“追问”本身不是目的,只是引导学生更为深入理解本的手段。在动态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根据答问、讨论等学习活动的情况,对学生思维行为作即时的疏导、点拨,适时“追问”可以对主体学习过程进行有效控制,努力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也可以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巧妙、适时的“追问”无疑是促进学生发展、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教学指导策略。  相似文献   

15.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营造质疑追问的良好风气,对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学生不敢质疑,不会质疑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诸种方法。  相似文献   

16.
江云 《亚太教育》2019,(11):169-169
问题是思维的基础,思考是智慧的源泉。教师在教学时应突出问题导向,抓住核心问题,以问题为载体,用“问题串”进行有效追问,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索、主动探究,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处,进而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相似文献   

17.
一、质疑问难的开放性 质疑问难层面上的开放性有两个含义:一是教师应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敢于向教师提出质疑。二是教师应提倡学生“不举手”自由发言,在课堂上学生可以直接回答问题或发出质疑,不必征得教师同意。教师应该创设一种情景,使学生发出一声声“我有问题”“我还可以这样”等形式的问答,好似  相似文献   

18.
学贵有疑,而曾经风廉一时的质疑教学在当前各级各类的语文公开教学中体现得渐渐少了。笔者觉得,这主要是因为教师怕打乱自己的教学思路。在我所见到的有限质疑教学中,又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学生不敢质疑;二是学生为质疑而质疑;三是学生质疑与教师的教学分离,教师仍旧按既定思路教学,撇开学生的疑问不管;四是学生质疑,教师跟着学生的问题跑,质疑成了“记者招待会”。  相似文献   

19.
“质疑教学法”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出一些历史现象让学生去质疑,从中得出正确的符合历史实际的客观评价或历史结论。学生对一些历史现象的质疑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历史思维过程。因此,教学中,教师适时、恰当地运用质疑教学法,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也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好办法。以下,是我在教学中总结的几种重要的寻疑方法:一、分析综合法。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寻疑方法。例如:学美国的冷战政策,就要按“是什么”、“为什么”、“本质是什么”三个层次递进去设问,分析“冷战”政策的含义,认清“冷战”政…  相似文献   

20.
《教学方法与艺术全书》是这样给“追问”下定义的:“追问是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往往在一问之后又再次提问,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正确解答为止。”“追问”作为新课程倡导的“对话式”教学的一种形式,要求我们思想品德教师遵循学生的思路采取递进式提问,使学生对知识点更加明白,或使学生对问题进一步思考,从而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笔者认为有效的“追问”,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