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九年一贯制合并学校面临的现实挑战,北方工业大学附属学校探索通过不同学段合并校的全方位深度“衔接”,形成九年一贯制学校一体化发展的特色办学模式。一是明确“优势成长教育”文化定位,重建组织文化,系统规划学校的整体发展;二是以“一月一素养”为目标、“一班一专题”为途径,构建融合贯通的德育体系,形成一体化办学特色;三是以成长衔接为抓手,优化配置师资,提升教师队伍素质,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提供强力支撑。  相似文献   

2.
伴随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建立,年级、年段间的衔接问题尤为凸显,教育教学交接管理制度,成为突破这一管理瓶颈的主要手段。借助交接管理内涵的界定及对九年一贯制学校办学现状的细致分析,梳理出适应九年一贯制学校的管理、知识、师资发展、育人目标、评价体系等方面的衔接策略,为九年一贯制学校在义务教育阶段实现全程无缝衔接提供依据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管梅英 《上海教育》2001,(17):49-50
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中之重。多年来我区在教育改革发展中,积极探索九年一贯制办学模式,在探究九年一贯整体育人规律、九年一贯管理方式、九年一贯学校资源统筹使用,搞好中小学衔接,以加强初中教育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和经验。我们感到区域整体推进,学校主动发展是九年一贯制学校健康发展、优势突显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4.
通过目前“一贯制”学校不“一贯”是普遍现象,论述了做好“中小衔接”的重要性。以沈阳市第七十三中学为例,从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等方面分析了影响“中小衔接”的主要原因,提出了解决对策。指出学校要建立“中小衔接”管理体系、鼓励中学教师到小学段任课或兼课、认真开展以“爱校教育”为中心的新生教育活动,做好学生心理上的衔接、办好家长学校,真正发挥九年一贯制学校的整体功能。  相似文献   

5.
小学、初中本是九年义务教育自然连接的两个学段。但其各自为阵、相对封闭的办学格局导致了弊端日显的“衔接障碍”和学生成长人为的“扭曲之痛”。推动“中小衔接”。构筑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体系。是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是走向关怀生命的学校教育的必然要求。是有效帮助学生健康、持续、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求解这一关乎义务教育整体质量的“攻坚性难题”,需从设计和促进学生一生可持续发展的“长程视野”和打造学校教育新时空的“整体愿景”出发。重构学校办学思想、管理结构、课程设置和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探索艰难跋涉的足迹表明:九年一贯制还只是启动“中小衔接”的一个有利的起跳台。与本真意义上的衔接目标还“隔河相望”;短缺自主办学的政策环境和充分的资源准备。欠缺教育理想和奔赴理想的胆识、智慧、坚韧、执行力。纵然站上了九年一贯制平台。同样难以越过中小学“衔接障碍”这个“滩”。  相似文献   

6.
人生发展是一个连续体。学校应该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从人的整体发展角度来设计学校的各项工作,以完整落实基础教育育人目标。育英学校是九年一贯制、十二年学制学校,正在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小、初、高一体化课程建设与育人模式变革研究”课题为突破口,构建满足学生连续发展的小、初、高一体化课程,其着眼点是变革学校课程结构,提升课改品质,让学生得到连续的、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九年一贯制学校是我国基础教育阶段一种重要的学制形式,但其在发展中存在着定位不明、理念不清、衔接不畅、治理不顺等问题,亟待解决。新时代背景下,九年一贯制学校需要明确发展定位,进行系统改进,以实现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要从历史沿革、教育政策演进、育人优势体现中寻求清晰定位,把握学校发展使命;要提炼、表达、滋养学校的精气神,塑造学校整体的精神气象;要按照目标一致的要求,紧紧依靠课程建构与学校治理创新实现学生贯通培养。  相似文献   

8.
我区九年一贯制学校虽然生源总数仅占全区的20%,但分布地域广,在区域内影响较大,它们的发展水平对全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所以,区教委以九年一贯制学校的管理、教学资源共享、中小衔接等问题为研究重点,深入探索九年一贯制学校办学模式。  相似文献   

9.
德育是近年来我国教育领域改革的重点内容,农村与城市学校德育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已经开始受到关注和重视。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小初衔接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影响,原有的德育教育模式存在不足,改革德育衔接工作成为响应国家号召、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的重点工作。本文主要围绕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德育教育进行分析,探讨在小初衔接中做好德育教育工作的具体策略,为发展农村地区基础教育质量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
<正>作为我国义务教育学制的一个重要类型,九年一贯制学校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历程。“一贯”是九年一贯制学校办学最本质的内涵特征。[1]九年一贯制学校学制跨度大、教育年限长,学校可以利用自身学制连贯性的优势,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对学生良好品质和正确价值观的培养,保证义务教育阶段“德育”的整体性和连贯性。总之,建立九年一贯制的德育管理格局对探索新时代学校德育工作“制度育人”实践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孙玮敏 《上海教育》2010,(13):50-52
上海是最早进行九年一贯制学校试验与探索的地区。1984年长宁区的建青实验学校成为上海第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此后,杨浦、卢湾、闸北等区6所中小学通过对口衔接进行九年一贯制探索。发展至今,上海的九年一贯制学校数量已增加到110余所,  相似文献   

12.
陶行知强调教育制度要顺应时代发展。在新时代,南京市陶行知学校传承陶行知教育思想,创新九年一贯制办学路径,从学生生命成长的“一贯”特征出发,进行“四三二”学部制实践,将九年一贯制中的“一贯”落实在学生生命发展的阶段性与统一性上,探究不同阶段学生成长的需求,实现学生的“一贯”成长。  相似文献   

13.
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规范义务教育学制”,“‘十五’期间,国家将整体设置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实行九年一贯制”。深圳市福田区彩田学校正是福田区委、区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贯彻落实这一精神,进行教育体制改革与创新而创办的一所区属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校创办近三年来,积极探索“九年一贯制”办学规律,以扎实开展素质教育为核心,对“一贯制”背景下的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等方面进行了认真的思考与实践,初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办学理念。  相似文献   

14.
九年一贯制是指小学和初级中学联体办学,使九年义务教育成为一个连续、系统、整体的一种办学模式。作者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相结合的方式对九年一贯制学校的运行状况进行调查,找出九年一贯制学校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建立既相对分段又连贯一体的九年一贯制管理体制;完善教师管理与评价机制;建立九年一贯制学生成长评价体系;提高学校管理者的素质;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是改善九年一贯制运行状况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5.
怎样缩短中小学之间的差距,让“九年一贯制”真正的贯起来,衔接起来,成为我们九年一贯制学校在办学中值得研究的课题。既然衔接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就只能直面,特别是小学和初中之间的衔接,更是应该作为一个重要的问题进行研究。研究的核心内容是“自然、有效”,即一切围绕学生发展这个根本命题。在实践层面,我们特别注意三方面的“衔接”;身心的衔接,思维  相似文献   

16.
中小学德育衔接工作对促进学校整体的发展有重大现实意义,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学校结合中小学九年一贯制教育实际,以《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为指引,立足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从德育目标一体化、德育课程系统化、德育活动常态化、德育评价过程化和教育队伍整体化,探索中小学德育衔接的实践路径,构建整体化德育衔接体系。  相似文献   

17.
朱萍 《上海教育》2010,(7):55-55
学校2001年与原杨浦区殷行一小合并,组建九年一贯制的上海市中原实验学校,2005年经杨浦区人民政府和卜海音乐学院合作办学,更名为上音杨浦学校,2009年搬迁至新校区并再次更名为上海音乐学院实验学校。学校始终坚持“基础厚实,艺术见长”的育人目标,围绕“以德育为核心,文化基础厚实,具有鲜明艺术教育特色,中西文化兼蓄的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办学目标,依托上海音乐学院的人才资源和信息资源,加强双办在课程建设、师资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合作交流,推动学校内涵化、特色化发展。  相似文献   

18.
<正>学校简介聊城滨河实验学校(下文简称“学校”),是经聊城市政府批准成立的一所九年一贯制公办学校,立足“根基教育”理念,打好学生人生底色,全面育人,挖掘潜力,发展个性,为孩子未来的发展积蓄能量。课程建设是学校发展的核心,学校大力开展人工智能教育,创建特色实验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9.
《小学语文》2013,(6):F0002-F0002
辽宁省实验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55年来以“让每一铝学生都具有成就美好人生的素质,为每一位教职工搭建实现人生价值的平台”为办学理想,形成整体育人的“尊重”教育特色。  相似文献   

20.
陈宝 《甘肃教育》2020,(2):122-122
伴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九年一贯制学校应运而生。九年一贯制学校有利于教育资源均衡发展,更有利于学生在同一所学校、同一个环境中继续学习。于是,中小学面临着一个衔接问题,如何让学生在九年一贯制学校里顺利完成小学学业,并尽快适应初中学习,值得深思。一、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意义与小学阶段的语文课程相比,初中语文课程的难度加大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