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二十一世纪德育变革,既要继承我国传统道德中的优秀遗产,又要考虑同世界文明建设的先进性接轨问题。未来德育必须进一步加强德育人格教育,加强社会公德的规范化。品德形成的动力启动将由政治动力转向经济动力;学校德育将从“小德育”转向“大德育”。要树立大德育观念,建立开放的德育体系。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也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变化。德育在实施过程中,其重心也发生相应的转移并呈现出以下趋势:由重政治教育转向重道德教育;品德形成的动力启动将由政治动力转向经济动力;学校德育将从“小德育”转向“大德育”。探讨新时期德育变革问题,既要从现实出发,又要放眼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遵循德育自身发展规律,以适应新世纪、新时代的要求,创造新世纪学校德育的辉煌。  相似文献   

3.
传统德育的功能、目的、内容和方法在现代社会遭遇到困境:过分强调德育的政治功能和社会本位目的、过于追求终极价值、忽视学生的主体性。推行公民教育是当代德育转型的理性选择,德育功能和目的必须从凸显政治功能和社会本位目的转向凸显育人功能和目的:德育内容要正确处理德育过程目标与终极价值间的辩证关系;德育方法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及权利义务意识。  相似文献   

4.
“主体—发展性”德育是班华先生提出的重要理论,代表了班华先生对个体生命的尊重,对德育发展和走向的清晰定位,以及对德育现实问题和困境的准确剖析。“主体—发展性”德育理论主要表现为:人化、对话、解放和融合的基本理念;定位于培养学生完整的思想品德结构,注重创造性、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目标观;涵盖激励教育、个性教育、终身道德学习及心育和德育一体化契合的多样化教育原则;涉及教育与自我教育结合、德育与心育结合、规范与能力结合、说理与践行结合、显性与隐性结合的德育方法体系。“主体—发展性”德育的实践探索主要表现为:对班级与班主任专业化的现实关注、“学会关心”德育模式的实践、德育教材的编写和“心理—道德教育”的本土化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5.
德育课程建设作为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重要一环,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内容。古今中外不同的民族文化哲思理路为德育课程建设提供了不同的路径经验,“天人合一”与“主客二分”是中西方截然不同的哲学思路,决定了双方在高等教育德育课程设置上的分野。中国古代高等教育把教化功能融入课程体系当中,实现了知性与德性的完美融合。这种传统在“西学东渐”的影响下逐渐式微,最终导致传统文化德育职能在现代课程体系中的缺失。进入新时代,高校面对德育存在的种种困境,应重回“天人合一”的思考方式,实现德育课程向课程德育的转变,构建课程德育体系,真正肩负起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6.
践行新德育应淘汰传统德育工作中的“落后产能”,围绕新时代五育并举与五育融合的教育大势,主动迎接新挑战,聚焦“生成”与“内化”拓展德育新思维;回归“唤醒”与“激活”,走出德育新路径,打造德育新生态,实现教育评价改革和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目标要求,在“暖心创梦”的德育创新路径探索中实现立德树人。  相似文献   

7.
隐性德育课程设计与开发的基本构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包含显性德育课程和隐性德育课程的现代“大德育课程”角度,集中探讨了隐性德育课程的设计与开发问题,并总结和评析了几种国内外较广泛运用的隐性德育课程设计开发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8.
本文就经济全球化、现代科学技术、市场经济信息多元化、主流价值观等对高等学校德育提出的挑战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提出了 2 1世纪初叶高等学校德育策略体系的构建 :由重政治教育转向重道德教育的增量 ;由认知的感性化转向理性化的趋势 ;由单纯的教育转向教育与服务并重 ,服务于学生成材这个中心 ;由“小德育”转向“大德育”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生成性思维:现代德育研究的思维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哲学中汲取养份是理论研究走出困境的必然选择,德育研究自然也不例外。当代西方哲学从本质主义思维到生成性思维的转向在给当代哲学带来勃勃生机的同时,也给当代德育研究晓示了方向。从本质主义思维转向生成性思维是当代德育走出实效性低下困境的必然选择。由于生成性思维观照下的德育研究立足于德育的生活世界,有助于德育研究走出理论脱离实践的困境,从而为理论创新和独特方法论的形成奠定思维前提。在生成性思维视域中,德育研究者既是观众又是演员,不仅是德育理论的解释者更是德育生活实践的描述者,不仅是布道者,更应该是充满浓郁人文韵味的关怀者。  相似文献   

10.
在今天的社会转型中,人类的生命意识在凸现。现行德育范式应转向探寻生命维度,并视“生命”为思维原点,形成德育的范畴、思维方式和逻辑体系。文章试图在多维解读生命内涵的基础上,着重指出关注生命是学校道德教育的本真要求;反思当前“去生命化”德育范式的种种困境,努力从生命维度对德育目标、德育过程、德育方法等方面进行重新的审视和更新。  相似文献   

11.
在今天的社会转型中,人类的生命意识在凸现。现行德育范式应转向探寻生命维度,并视“生命”为思维原点,形成德育的范畴、思维方式和逻辑体系。本文在多维解读生命内涵的基础止,着重指出关注生命是学校道德教育的本真要求;反思当前“去生命化”德育范式的种种困境。努力从生命维度对德育目标、德育过程、德育方法等方面进行重新的审视和更新。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德育课程在目标、内容、实施、评价四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开发利用校本德育课程不仅成为一种社会发展的要求,更成为一种个体发展的需求。开发利用校本德育课程必须做到:目标制定力求“以人为本”,内容选取趋向“生活化”,课程实施引入“组织参与模式”,评价方面建立学生品德档案袋。  相似文献   

13.
2006年10月,中国教育学会德育论专业委员会会议再一次提出“德育专业化”问题,引发了专业人士的热烈研讨.这一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大讨论,使德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文章从德育课程的师资要求、德育教师的教学成就感和德育教师专业上升空间三方面,来论述德育教师走向优秀与卓越的重重困境.  相似文献   

14.
杨静 《教育探索》2021,(1):52-56
认知理论经历了由传统身心二分的离身认知到身心统一的具身认知的发展历程。具身认知的含义可以概括为具身性、生成性和情境性等三点。在具身认知理论的影响下,我国学校德育也经历着由离身德育向具身德育的转变。在离身德育中,学校德育缺乏对"人"的关注,学生的身体在德育过程中被忽视,出现学生身体参与度低、德育方法缺乏互动生成、德育情境创设不合理等现实困境。具身德育作为学校德育的新转向,对还原道德教育的本真、促进学生道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具身认知开展学校德育,应牢固树立具身的德育理念;让学生的身体和生活经验回归道德教育;采用动态生成的德育方法;创设贴合学生经验与实际生活的德育情境。  相似文献   

15.
德育新视界:大德育观与潜在课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潜在课程理论为德育改革提供了新的视角。作为一种德育策略,它意在整合、设计诸多德育因素,强调与显性课程的“兼容”与“渗透”,并力图用大德育观统摄“显性”和“潜在”两种德育资源,提高德育实效。  相似文献   

16.
价值观念变迁中的中国德育改革与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主流价值观及其德育范式的改革历程大致可划分为四个阶段:中国传统主流价值观念的形成与儒家德育范式的建构阶段;“西学东渐”与传统德育的近代转型阶段;价值观念的深层变革与现代德育的兴起阶段;“改革开放”国策下回归本体的当代德育阶段。当代多元价值激荡下,中国德育面临着许多亟需解决的深层问题。转型时期的中国德育要致力于培养具有世界眼光的“中国现代人”,积极参与全球伦理构建,树立全景式的大德育理念。  相似文献   

17.
走出困境:“无灌输道德教育”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惠 《教育探索》2005,(4):80-81
我国当前的德育困境,既有社会根源,也有教育自身的问题。对“灌输”的过分迷信和依赖.是德育工作缺少实效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倡导“无灌输道德教育”,有利于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使各种道德准则能够顺利地被学生所接受,从而增强德育的实际效果,帮助德育从当前的困境中摆脱出来.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德育有着悠久的历史,“德育课程”这一术语的使用则是近几年的事,德育课程研究才刚刚起步,在德育课程发展的同时,心理教育(简称心育)作为一种新生的教育力量从八十年代末开始得到迅速发展,并日益成为德育课程的新的“生长点”,德育与心育有何关系?德育课程能否纳入心育的内容?能否建立一门德育与心育结合的新型课程(简称心理—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德育与心育能够结合,那么又如何建构这门新型课程?带着这些问题,下文将从课程论角度表达自己的一些想法。  相似文献   

19.
学科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中学语文在学科德育上有天然优势,也有困境。“浸润式”学科育人可突破语文学科德育的说教困境,将课堂转向语文知识运用为主的课堂活动,转向从学生视角建立体验场域,转向助学系统的思维训练,转向依傍更宏观的文本学习背景,提升文化体验层次。  相似文献   

20.
“五育融合”已经成为基层学校推进教育改革的重要策略,但要使其真正破题落地却并非易事。北京亦庄实验中学探索“德育为先”推进“五育融合”的有效路径,取得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以德育为抓手,有利于为学科育人汇聚资源,为创意项目提供航标,为校园仪式塑造课程化内核,为系列活动提供育人主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