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一、教学背景分析1.指导思想与理论基础《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其中,“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客观地认识和评判历史的态度和方法”。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点就是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素养。历史学科兼具逻辑性和人文性。五大核心素养的培养也是基于历史演进的逻辑,  相似文献   

2.
<正>“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和方法”。“历史解释”涉及历史学习的多项核心素养和能力,具有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的特征,是核心素养中的核心要求。我以为对“历史解释”这一核心素养的理解可简化为“史料”“史观”“问题”“现实”四个部分,也就是说要对历史作出解释,首先要占有足够的史料,其次要有基本的历史观知识,再次还要有敏锐的问题意识,提出合适的问题,最后还要有关照现实的眼光。下面笔者以历史地图与“史料”“史观”“问题”“现实”为线索,以《中外历史纲要》的中国古代史为例,谈谈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不当之处欢迎斧正。  相似文献   

3.
<正>《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历史课程要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其内容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必要途径。[1]为使史料实证素养的落实更具操作性,“新课标”将史料实证素养划分为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的四个素养水平。高中历史教学中,  相似文献   

4.
郭建 《教育》2024,(7):21-23
<正>初中历史教学评价体系的标准很多,历史核心素养是重要的一个方面。根据教育部出台的相关政策规定,历史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初中历史教学评价体系的完善,能够为学生的素质教育做出贡献。因此,本文以“图说历史”为教学手段,通过对核心素养的不同层面进行评价,探讨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贯彻落实教育评价,以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素养。  相似文献   

5.
祁金莉 《江苏教育》2023,(46):90-91
<正>中学阶段的历史教学,其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即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历史解释,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础素养,影响着其他素养目标的达成,对初中学生非常关键。然而,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逻辑判断能力有限,历史解释培养存在困难,尤其在学习世界历史方面。根据生本主义教学思想,历史学习要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感知历史,习得新知。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  相似文献   

6.
<正>《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建构历史解释,其内容包括确定史实、叙述经过和结果、分析原因和影响、揭示经验和教训等。历史解释素养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对历史思维和表达能力的要求,是衡量学生对历史的理解水平,判断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标准。民国国学大师傅斯年提出:“史学便是史料学。”[1]  相似文献   

7.
历史解释素养不仅是一种历史思维,也是一种历史材料分析和叙述能力。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历史解释素养,有助于学生把握历史发展基本规律,形成一定的问题分析能力,真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本文围绕历史解释素养,以“鸦片战争”为例,依托项目式教学模式,对其展开详细探究。  相似文献   

8.
<正>《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是学生在接受历史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全面理解核心素养以有效设计课堂教学,有助于明确科学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在问题解决中提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锤炼历史思维能力。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使其学会积极思考,不断创新,借鉴历史,笔者试以“两次鸦片战争”一课教学为例做一说明。  相似文献   

9.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与学业质量水平的要求。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1]学业质量标准是以本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平为主要维度。高中学业质量是阶段性评价、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命题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
<正>历史解释是历史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之一。对于历史问题的理解,不能停留于浅层次的事件解释,而是要深入分析史料,从理性分析、客观研判中获得对历史问题的深层解读。这就要求我们要依托历史问题,让学生从时空观念、史料证据层面有意识地思考、辨析历史事件、现象之间内在的因果关系。事实上,对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并不是面面俱到讲故事,而是融入理性的辨析。本文以“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一课为例,试说明如何通过问题引领渗透历史解释素养。  相似文献   

11.
<正>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是在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等素养的基础上展开的,体现的是对历史思维与表达能力的要求,体现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三个素养的内在意识与外显行为[1]。历史教学中运用对比的方法能有效活化学生的历史思维,对零碎复杂的历史知识和历史现象有较系统和更深刻的认识,进而能对他人的历史解释进行有理有据的评价和论证或提出自己独特的历史见解。在此,笔者尝试以“抗日战争”为例,探讨在对比中培养高中生历史解释素养的路径。  相似文献   

12.
在新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对于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也有了具体的阐释,主要包括有“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每个方面在高中历史学习中 都需要重点培养。通过在历史教学中,围绕各项历史学科核心 素养,展开系列教学活动,只有深刻认识到培养历史核心素养 的重要性,才能够真正教会学生了解历史,学会历史,读懂 历史。  相似文献   

13.
<正>历史解释素养对学生的“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学教材”转向为“评史实”,强化历史学科的表达能力[1]。任何一种对历史事件本身带有主观色彩的记述、阐释都是历史解释。所有的历史,都无法还原真正的历史。历史解释不是随意解释,而是在客观理解历史事物的基础上,对历史进行辨析、阐释,要求学习者能从较高的境界领悟历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内化历史知识,发展历史思维,逐步形成历史意识。教师在课堂中建立起有意义的时空对话,展示历史,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形成历史认识,盘活解决问题的能动资源,鲜活地展现自身历史价值观,心智得以螺旋式的发展。下面,笔者将探讨历史解释素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运用策略。  相似文献   

14.
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提升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重要方式。教师需要基于不同的素养内涵应用不同的策略:营造自主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历史解释意识;关注学科知识内涵的相关探究,完善学生家国情怀培育对策;强化唯物史观引领,提升学生历史学习水平;培养学生时空观念,使学生能够准确把握历史发展脉络。一、营造自主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历史解释意识在传统的学习观念影响下,大部分学生对历史的学习都停留在记忆知识等基础认知阶段,这样的认知会阻碍学生历史解释意识的养成。  相似文献   

15.
<正>《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1]可见,历史解释以真确的“史料”为出发点,解释过程中隐含了解释者的“态度”“能力”与“方法”,而能否做到“理性”和“客观”则是评判历史解释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准。笔者通过对2022年高考全国乙卷第45题的赏析,探寻以历史解释为接榫口的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路径,打通“教”“学”“评”之间的脉络,  相似文献   

16.
<正>“学生能够在真实、可靠的史料基础上得出历史结论和评判的能力和品质”[1],即为“史料实证”素养,这是学史、治史的态度根基与依据,是培养高中生搜集、辨析、论证史料并运用真实的史料重视历史的态度和方法,在保留史料教学基本内涵的基础上,强调“求证”“求真”的过程。在历史五大核心素养中,“史料实证”构成历史学习的核心能力,是通往历史的桥梁,如图1、图2。对于同一历史事件,不同时代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史料进行搜集、辨析,依据史料对所探究问题进行探析,寻求更合理的历史解释。  相似文献   

17.
将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生的认知逻辑相结合,转化成切实的教学逻辑,培育学科核心素养才有可循路径。时空观念是高中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基于历史学科的特点和功能,可将时空观念素养概括为“知道时空事实”“建立时空关联”“建构时空解释”“运用时空思维”四个层面。与学生的认知逻辑相结合,历史教学以创设教学情境促进学生感知时空特征,以教学问题的探究来建构时空关联,通过问题的拓展引导学生在不同时空框架下理解和解释史事,并在此过程中实现知识与素养的辩证促进,培育学生深层的时空思维,启迪学生生命的成长。  相似文献   

18.
学术型历史课堂即采取一定的史学研究方法研读史料,在体验和感悟历史真谛中培养学生史学素养的课堂。徐蓝教授认为,"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历史解释是以时空观念、史料证据和历史理解为支撑和基础的,是认识历史和学好历史的关键……是诸素养中对历史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的要求,也是学生形成自己对历史的看法的主要体现"[1]。学术型历史课堂教学实践中如何让"历史解释"素养落地且具有可操作性,笔者认为应从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放在特定时空框架中、以可信的史料为基础、以家国情怀为价值取向四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相似文献   

19.
为了提高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文章首先分析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然后提出了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教学策略,包括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历史理解与解释素养、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正>《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标》)提出,历史课程要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历史解释基于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统筹于唯物史观与家国情怀,是系统培育核心素养之关键。对达标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而言,《课标》中学业质量水平4要求学生在历史解释素养方面,要具备“在独立探究历史问题时,能够在尽可能占有史料的基础上,尝试验证以往的说法或提出新的解释”的能力,这就需要在历史解释中充分建立联系性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