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当前一种新兴的青年亚文化——“低欲望”在社会上迅速风靡起来,受到青年的追捧和效仿。青年深受其影响,产生了自我怀疑、自我逃避、自我否定和自我虚无的错误观念,这与培养新时代青年责任担当意识的要求相冲突。面对温室型家庭教育机制、多元文化的群体感染、消费社会的负面效应和集体潜意识创新表达等多重困境,应从加强家风家教建设、优化媒介育人环境、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保障青年利益需求的角度出发,抑制“低欲望”现象的持续发酵,培育青年自尊自信、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重塑青年奋斗韧性。  相似文献   

2.
欲望叙事作为一种元叙事袭向了儿童世界,对他们产生了这样的负面影响:童年消失,羞耻感衰微、欲望放飞,身体本位的生存演绎。对此,回避、禁止的性教育策略受到质疑,疏导、升华、陪伴式的策略成为必要。  相似文献   

3.
沈春梅 《山东教育》2005,(19):124-124
由日本青少年研究所对中国、日本、美国三国高中生进行的一项最新调查显示:在回答“上课时常打瞌睡、常发呆”“认真做作业”“即便有不懂的地方也得过且过”“学校之外的学习时间基本不学习”这四个问题时,中国学生的表现均比日美两国的学生令人鼓舞。调查因此得出结论:中国学生学习欲望最强;日本学生最弱。  相似文献   

4.
周恩来的韧性战斗,在"文化大革命"的特殊时期,在与林彪、江青一伙作斗争和保护老干部及其他各界人士的过程中起到了特殊作用,给党、国家和人民减轻了损失、消解了破坏作用,对党和国家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对于当代青年来说,影响我们的现在与未来,关系我们个人价值实现和发展方向的,仍然是就业问题,于是“就业主义”概念浮出水面。“就业主义”没有确切的定义,它的终极目的只有一个:希望每一位青年学子都能在变幻莫测的就业市场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就业梦想。  相似文献   

6.
随着市场化和工业化的不断推进,人们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在我国全面二孩政策实施效果不及预期的背景下,工作压力增加是否会导致人们结婚和生育欲望的降低值得深入研究。本文分别利用2016年CLDS数据和2015年CGSS数据,运用倾向值匹配方法,探讨了在业劳动力的加班与结婚、二孩生育意愿的因果关系。Logit回归和倾向值匹配的结果表明,加班不会使初婚年龄推迟,亦不会降低劳动者生育二孩的概率。当前自愿加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持生计、提高家庭的生活质量,并没有对社会造成明显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7.
美国自然主义作家德莱塞的小说以欲望为主题,充分表现了欲望的巨大力量和人在面对欲望时的脆弱。欲望作为人的一个异化现象成为了人最大的异己力量,使人成为非人。德莱塞的很多小说都显示了他对欲望这种巨大异化力量的深刻见解和深入挖掘,从而从哲学高度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弱点。  相似文献   

8.
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三有青年"和全国教育大会提出的六个"下功夫"对新时代教育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问题做出了深刻的回答,是新时代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南和根本遵循。学习和践行新时代党中央关于青年人才培养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对于复兴民族伟大功业的顺利完成,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红船精神"是我党先进性之源和精神财富的集中体现,新时期发扬"红船精神"具有重要意义。高校要从赢得青年、赢得未来的高度,结合"红船精神"的学习、实践,培育一批有信仰、能实践、善创新、甘奉献的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发扬"红船精神",培育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不仅要注重理论学习,着重解决"信仰"、"奋斗"问题,而且要注重实践,着重解决理论联系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0.
心理韧性是近年来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文章从心理韧性的内涵入手,参考“00后”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及其心理特性,结合社会发展、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个人四个方面对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以心理韧性建设作为切入点,提出“00后”群体针对心理韧性建设培育的意义所在。心理韧性建设是一种可培育能力,在具体培养过程中,可以通过提高个人品质、创设家庭成长氛围、定期开展心理评估和团体训练等进行有针对性的提升。  相似文献   

11.
“躺平”一词在网络上的出现,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尤其是部分青年大学生在社会内卷下的高房价、高物价、高压力环境中感受不到青春的自由与活力,使得他们部分人在情感方面认同“干得好,不如嫁(娶)得好”“软饭硬吃”“爱情险恶,先躺为敬”的爱情观。这些现象反映了部分青年大学生对爱情向往和爱情责任义务认知的矛盾,折射出在“躺平”现象下一些青年大学生对爱情观的认知偏差。要纠正和解决青年大学生爱情观偏差的问题,需要引导青年大学生认同正确的爱情观。  相似文献   

12.
阮籍生活于魏晋易代的正始时期,所面临的生存焦虑主要表现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双重冲突。首先是黑暗惨厉的现实政治使他既无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且没有自由言说的空间;其次于个性觉醒时代中的阮籍以自身遭遇尤为深切地体认到生命终极有限性的不自由。因而在现实中找不到自由生存之路的他不得不凭借文学之途实现自由欲望话语的转移,即在《咏怀诗》里反复营构“飞”的意象来获得对自由生存欲望的一种想象性满足。  相似文献   

13.
青年的“45度躺平”作为“内卷”与“躺平”的中间状态,由于多元角色、场域、姿态与心态的叠加、交织与转化,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现实表征。现代化机遇与现代性挑战并存的时代环境、主体性抱负与主体性抵抗共在的主体矛盾以及理性化讨论与情绪性发酵交织的舆论冲突共同构成了青年“45度躺平”的现实成因。要通过深化理想信念教育、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加强网络舆论引导等方式,回应青年的价值诉求、利益诉求和心理诉求,解答青年的迷惘与困惑,引导青年主体能力与主体责任的成长。  相似文献   

14.
弱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在生产力方面带来生产革新,生产自动化正成为这个时代的主旋律。这个变化为人们带来了许多伦理问题的思考。这些问题涉及各方面,但终究绕不开一个核心:人工智能究竟能否为人?其实每当这个问题说出来时,就暗含着一个大前提:人工智能和人这两个语词之间已经被划分出一个界限,人工智能永远不可能为人。但这个问题又是大部分人工智能伦理问题绕不开的一个问题,很多问题探究下去都最终要去追问:那么人工智能是否可以为人?本文想要探究的问题是人工智能是否可以成为人类的"亲人"?这里的亲人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具有血缘关系的亲人,而是伦理道德层面的亲人,即在社会层面和道德层面被承认的"亲人"。这个问题涉及很广,包括夫妻、子女等问题。本文将暂时悬置起一些具有概括性的问题,从具体内容入手探究,人工智能是否可以成为人类的"亲人",判断标准是什么?  相似文献   

15.
“愤怒的青年”运动发起于 2 1世纪 5 0年代 ,他们采用现实主义手法来揭示战后青年一代的追求和生活方式 ,批判资本主义社会。这一运动在英国文坛风靡长达 10年之久 ,对英国社会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所谓“兴趣”,就是人们一种喜好的情绪。兴趣是入门的向导。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把学生的热情激发出来,那么学校规定的课程,就会被当作一件礼物来领取了。”如何唤起学生的习作欲望,使之乐于表达呢?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我有目的地进行了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17.
18.
"穿越"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并非全新的事物。但"穿越"文化的广泛流行特别是在青年群体中的走红还是一种新的社会现象,值得重视和研究。青年群体热衷于包括"穿越"网络游戏、"穿越"影视、"穿越"小说等"穿越"文化现象,透射出当代青年的婚恋观、生活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的嬗变。深入研究这一文化现象,对于认识和把握当代青年群体发展的主要特点和基本规律,加强青年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精神动力和宝贵思想武器。必须切实加强对青年学生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青年学生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学习主体和实践主体;青年学生应学习历史,深刻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意义;青年学生应自觉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人生发展。  相似文献   

20.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青年是身负新时代发展大任的时代新人,青年奋斗精神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精神力量。如今青年群体中出现了“内卷”“躺平”现象,其形成原因与青年奋斗精神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包括创新驱动的社会发展与青年个人能力不适配,网络流行文化的快速发展与青年社会文化价值观引导脱节,标准化竞争模式的规训与青年理想信念的部分缺失。通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激励、社会实践锻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可以有效破解新时代青年奋斗精神培育困境,从而激励新时代青年树立奋斗目标、提升奋斗本领、保持奋斗姿态,更好地弘扬奋斗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