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有效的场馆学习是一个展品中介所激发的学习者与展品互动体验的过程,是一种典型的“情境学习”.为了促进学习者(尤其是初级学习者)的深度学习,场馆学习支持旨在为场馆学习者提供学习的脚手架,以支持学习者在与展品的深度体验中完成自己的意义建构.场馆学习支持设计的核心思路是,通过对依托展品的问题场的开发,引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并提供相应的活动过程支持,使其在完成相关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与参观群体形成有效的互动,以激发学习者持久的认知投入,并最终形成意义建构,从而有效提高场馆学习的质量.  相似文献   

2.
<正>支持儿童"创造的学习",真正发生于儿童与物、同伴、成人的多元关系场景中。建构儿童与物的关系场景。学校应该摒弃设备设施、环境建设与儿童学习相互割裂的状态,实现儿童与环境资源的亲密融合,促进儿童身心发展。基于场馆的学习正成为儿童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场馆既包含社区中的博物馆、展览馆等公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教育观念把教育与学校等同起来。在终身教育背景下,非正式学习逐渐得到关注和重视。近年来,场馆学习成为学校教育以外的一个新的学习领域。场馆学习本质上是一种非正式学习,它不仅让人获得知识,同时也能帮助参观者提升兴趣、态度、观念等。参观者是以个体的认知发展、原有的知识建构以及参观动机为基础,与场馆里的展品和媒介进行交互,通过互动建构其个人化的参观经验。应该提倡场馆教育与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紧密结合,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  相似文献   

4.
《现代教育技术》2015,(5):40-46
该文对科技场馆学习中的人工制品及其中介价值进行了讨论。科技场馆中的人工制品主要表现为科技展品,它们对人的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科技场馆中的人工制品内在地体现了人的"意向性",这种意向性集中体现为作为科技展品的人工制品被视为人与物质世界之间进行交互的中介工具。科技场馆境脉中参观者的参观过程可以被视为一种具有对话性质的意义建构实践,这种意义建构实践主要是由物质或器物层面上的各种人工制品提供中介支持,同时非物质层面上的各种人工制品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二者在科技场馆境脉下的意义建构过程中发挥的中介作用,被统称为"借助于人工制品的中介"。  相似文献   

5.
随着现代教育理论的深度发展,场馆学习在现代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不断上升,成为非正式学习的重要场所。相较于国内科普场馆的STEM课程普遍缺乏过程性评价的现状,国外科普场馆的STEM课程设计似乎有许多我们可以学习借鉴的地方。  相似文献   

6.
具身认知强调认知是身体参与的认知,通过身体、环境、感知、心智的互动融合完成知识的表征。科技场馆借助实体场馆与先进信息技术的融合,构建了具身学习的场域。文章首先基于具身认知理论,在科技场馆的具身学习中融合三种环境(即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和心理环境)和三类具身(即实感具身、实境具身和离线具身),设计了科技场馆学习支架。随后,文章在“电流的磁效应”主题学习中开展了两轮迭代设计研究,验证科技场馆学习支架的应用效果。最后,文章形成了修正后的科技场馆学习支架,以提升学习者身体在场的行动参与感,帮助学习者身体体验的内化与经验建构,为学习者在科技场馆中的具身学习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持。  相似文献   

7.
建构游戏是幼儿喜闻乐见的、操作性强、可持续探究的游戏。建构游戏中蕴含着可以促进幼儿进行深度学习的价值,教师应支持幼儿在建构游戏中的深度学习与探索。以中班幼儿开展建构游戏为例,浅谈在建构游戏中如何促进幼儿深度学习。  相似文献   

8.
场馆作为支持非正式学习活动的物理环境,是展品、参观者和社会文化交互碰撞的学习空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场馆中虚实融合的展示与互动功能愈发完善。但由于场馆学习活动内在的特殊性,在各国日益重视文化建设、注重场馆教育的今天,场馆学习活动设计的理论与实践已经难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文章讨论了信息化条件下场馆学习的基本特征、发生条件,结合文化传承使命提出了场馆学习的总目标,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案例归纳了场馆学习活动的典型模式。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深度学习的内涵与特征入手,分析了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的现实意义,即深度学习能够促进学生高阶思维发展,实现数学知识的灵活建构与应用.并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经验,得出了小学数学深度学习可从五个方面具体实施的策略,即:把握核心内容,精准设计教学目标;巧设学习任务,引领学生深度探究;丰富学习活动,促使学生深度理解;组织深度练习,做好知识转化应用;注重知识梳理,建构深层知识体系,以此来促使深度学习真实发生,增强小学数学教学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场馆学习是发生在自然情境中的非正式学习行为,受多重因素的影响,其学习效果与个体特征、社会互动以及场馆物理环境等多重情境因素相关。场馆情境学习模型于1992年由美国学者Falk等提出,近20年来通过众多研究者在理论模型的建构和实践研究的探索方面做出的努力,该模型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文章介绍了该理论模型的起源、形成、探索、发展以及后续研究者在其研究范式上的创新,梳理并分析了情境学习模型的发展脉络,有助于为后续研究者开展场馆学习研究提供理论框架的借鉴和研究方法的指导。  相似文献   

11.
场馆学习属于人类非正式学习的一种。这种学习发生的场合一般是为人类学习而设立的公共机构,如自然博物馆、历史博物馆、科技馆、天文馆、动植物园等,故发生于此的学习称之为场馆学习。由于场馆不同于教室,所以场馆学习不同于常见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学到的是隋性知识,缺少场景的支撑。而场馆中学到的知识是情景知识,能灵活的运用,具有较大的直观性。学生在各种场馆中,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来体验以获得相关的经验。  相似文献   

12.
场馆科学教育是一种基于真实情景的教育活动,学习过程强调探究、互动,并会产生多元的学习结果。科学场馆的知识传播不是教育者向受教育者的单向传播,而是双向交流、互动影响,倡导积极互动、启发引导式的教育理念,激发公众参与的兴趣,从而深度挖掘展品背后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深入了解科学场馆的教育理论、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以及相关实证研究,是促进科学场馆实践效果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3.
建构弹性碰撞模型的深度教学,首先是以教师深度的教为前提,教师要清楚教材编排的意图、研究碰撞类型问题的高考考查要求、研究学生现有解决碰撞问题的基础及其想要达到的学习效果;其次是以学生深度的学为根本,是以会解答碰撞类问题为目标导向,学生需要深度学习碰撞基础知识、领悟碰撞特征、正确建构碰撞基础模型以及学会弹性碰撞的拓展应用,最终实现学生学习的深度输出.  相似文献   

14.
深度学习可看作由"表层学习"向"内核学习"的转变、发展和提升。在深度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度参与、深度建构和深度反思。深度参与是前提,深度建构是核心,深度反思是关键。通过深度学习,能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培育学生的必备品格,从而有效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5.
儿童主体视角下的场馆教育实践可以促进儿童自我认知能力的发展,突出儿童教育价值,弥补传统教育形式的不足,其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认知。然而,当前我国场馆教育实践却发展缓慢,面临着非常规、不科学、低水平等严峻问题。为此,本文提出了为儿童提供具备教育性的经验、建构符合儿童认知逻辑的场馆学习模型、提升场馆教育水平等应对策略,以期能够使场馆教育在儿童素质教育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深度学习是发展素养的学习,是有意义的学习。在化学深度学习教学实践中,将“深度学习教学改进实践模型”赋予学科特质,研发“基于深度学习的大概念统领下化学单元教学设计框架”“基于深度学习的挑战性学习活动设计框架”并不断进行实践,实现学科再建构和实践模型在学科中的具体化。  相似文献   

17.
课堂深度学习强调具身认知、整合信息、主动建构、迁移运用。建构指向深度学习的语文课堂,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巧设问题,发展学生高阶思维,遴选教法、整合意义连接的学习内容,创设氛围促进学生的深度参与,以及多元评价引导学生批判建构。  相似文献   

18.
傅海英 《家长》2023,(33):177-179
<正>评价一堂课最核心的因素是能否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而所谓核心素养的发展,背后是学生的深度学习在课堂中的发生情况。深度学习指向四个深度建构,即知识的深度建构、思维的深度建构、能力的深度建构和人的发展的深度建构。基于深度学习的丰富意蕴,教师应依据教材特点和教学目标的要求,融合真实有意义的教学情境资源,设计梯度的教学任务,完善教学评价方式,让学生可见地学、完整地学、深度地学。本文以部编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文言文《桃花源记》教学实践为例,探究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文言文教学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9.
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极大地拓展了博物馆的教育功能:移动技术极大地展现了场馆学习的非正式特征,智能与虚拟现实技术充分释放了场馆学习的体验性,资源开发与知识管理技术为场馆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数字资源与有效的管理架构。信息技术在场馆学习中的创新应用主要体现在:参观者日益希望通过移动设备来实现与博物馆的无缝联结,数字化资源创作与项目编目持续占据着场馆学习资源建设的极大份额,跨机构合作日渐成为场馆学习数字化资源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方式,开放内容与互联网技术等正改变着场馆及其教育工作者的角色,日益关注弱势群体对博物馆的可访问性与学习的权利。从技术视角看,场馆学习创新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包括:综合性数字化战略缺失,经费投入不足及技术设施建设滞后,数字化内容创作相对落后,管理层对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缺乏愿景与理解,博物馆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发展不适应场馆学习的数字化转向。  相似文献   

20.
韩冬梅 《成人教育》2023,(12):61-67
深度学习契合高素质人才培养能力框架,混合式教学成为教学新常态。结合远程开放教育特点,以促进深度学习发生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要素、原则为引领,构建“深度学习目标导控”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对知识建构、内化提升和实践迁移等高阶思维能力进行重新架构。研究结果表明,该混合式教学模式对开放教育学生在深度学习方面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