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诗学精神》、《中国诗学原理》、《中国诗性文化》、《中国诗词之美》四卷本摞于案头,厚实得像一块砖。这也确实是一块砖,构筑作者刘士林教授那美却并不虚幻的“诗性文化”之城的城砖,虽沉默朴素,但很有质感。在诗学研究的书斋化、诗歌创作庸俗化的今天,作者以“诗性文化”为关键词解读中国历史文化,让我们借此机会重温中国诗性文化的精神之旅,接触人类原初的情感震撼,寻找民族生命的源头、大地深层的泉水。  相似文献   

2.
置身于令人透不过气来的浮躁人生金钱人生红尘滚滚爱浪滔滔文化包装文学广告氛围之中,常常期盼从至情至性的散文中寻找一点抚慰、寄托、解脱。遗憾的是,当代这样的散文已属凤毛麟角。正是如此,《文化苦旅》使我十分欣喜,我从中获得了心灵感悟的宁静,精神被葱笼的诗意所温暖。文化的最高境界就是诗。——我似乎从书中找到了自己曾经苦苦思索过的“文化”的感觉。  相似文献   

3.
基于文化热背景下诞生的《文化圆桌》,是人民日报文艺部集思广益创办的一个富有特色的栏目,从2000年7月至今已刊出35期。其中  相似文献   

4.
通过架上绘画对电视事件的画面还原,陈曦的组画《中国记忆》表明电视是人们生活空间的视觉重心,也是一种在观看空间和观看过程中协调各种社会关系和意义的生活实践和重要景观.作为一种象征权力的运行方式,电视使受众本身成为可以观察、测量、控制和挪用的对象.电视事件的仪式化呈现在展示着社会发展的连续轨迹时,重新定义社会界线,成为集体记忆的凭证和宏大叙事的节点.  相似文献   

5.
黄雅婷 《出版广角》2018,(11):57-59
美国华裔女作家严歌苓最新出版发行的小说《芳华》是2017年度热门畅销书之一,冯小刚导演的同名电影《芳华》的上映更是带动了读者对原著小说的阅读兴趣,并成为社会热点讨论话题.小说的更名体现出了作者对文本记忆的选择,读者群间代际记忆的差异与修复,体现出了媒介记忆的植入与推广.这部小说不仅贯穿了中国当代重要历史时期的文化记忆,也展现出了读者对于特殊时期文化记忆的接受与需求,成为一个探索历史、记忆与文学之间关系的新样本.  相似文献   

6.
记忆是对自我认知的重要依据,个体通过亲身实践和媒介这一中介物来累积记忆,并逐步架构出对社会整体的认知框架,媒介作为记忆的记录者和重要来源,媒介的直观化、通俗化呈现也为记忆的建构提供了新的路径。本文结合当下新媒体发展,梳理记忆研究的理论演进,分析记忆媒介化呈现现象和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7.
5月21日上午,在古色古香的北京大学燕园三院,信息管理系主任王余光教授主持了《中国旧书业百年》(科学出版社2005年5月版)品评会。朱天俊、白化文教授,《中国图书评论》杂志执行主编陶铠先生,该书责任编辑、科学出版社沈红芬女士,本书作者、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徐雁先生,高等教育出版社编辑王永富硕士,安徽教育出版社编辑刘洪权博士,以及北大信息管理系博士生范凡、邓咏秋、汪琴、许欢等出席,与会者就该书的学理价值,以及正视中国旧书业的现实困境求索振兴之路等发表了有益的意见。  相似文献   

8.
张婧 《大观周刊》2011,(31):27-27,43
《关雎》以《诗经》首篇的显要位置,历来受人关注。诗中所体现的意象和明快的音韵,使人陶醉其中,难以自拔。其英文译本也不断涌现。各有特点。本文将对比分析王方路先生的英译本和汪榕培先生及任秀桦先生合译的英译本,揭示两个译本在翻译中体现《关雎》诗歌之美的巧思高见。  相似文献   

9.
10.
及时的收获与迟到的品评──评《接受美学与中国现代文学》逄增玉犹记80年代的文学研究中,“方法论”热曾风行一时。其时,各种各样的来自于国外的研究理论和方法纷至沓来地引进中国,被文艺学科的各个领域的人们热心地加以争论、探讨和实践,一时间“方法”迭起,色彩...  相似文献   

11.
在他的文章中,民族的风骨、人性的力量、艺术的美感以及对道德的崇尚和对人性的张扬,和谐而统一,通过他的文字,读者不仅可以更实在地触摸到沧桑历史的褶皱,同时还获得了史识和风华的滋养。  相似文献   

12.
每次收到《新闻与写作》月刊,那张封面总叫人爱不释手,想写几句话。 我觉得一家杂志的封面有如一个人的脸。初见一个人,首先看到的是他那张脸,是美、是丑、是端庄、是放荡、是严肃、是轻佻、是高雅、是猥琐,大体上可以从脸上看出来。 一家杂志要珍惜自己的面部。在封面的设计上要有所考究。通俗杂志或影视刊物放上一个美人头像,那是可以的。一家严肃的刊物如果以美人头来吸引读者,那就是自己贬低自己。而在封面上为某一企业做广告,印上几幅彩色商品图像,犹如在人脸上贴  相似文献   

13.
《阿凡达》背后的文化记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露 《新闻爱好者》2010,(11):162-163
《阿凡达》创造了票房新高,多数人追逐于它在3D技术下创造的视觉冲击力和震撼力,很少有人去关注它背后的文化记忆。其实正是这些《圣经》与希腊神话传递的文化印记,引起了我们沉重的思索。  相似文献   

14.
郝兵 《出版广角》2018,(1):78-80
纪录片《本草中国》以其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国题材和诗性叙事的表现方法,为观众呈现了具有浓郁水墨风格与田园气息的中医药文化探寻生命奥义的过程.影片以时空交叠式的叙事结构和寄寓着天人合一哲趣的念白建构出一种具有古典韵味的诗性节奏,并通过图像叙事的力量,以交融互生的精巧工致之匠心和雅致冲和之诗意,实现了对中医药文化的启蒙和基础知识的普及功能.  相似文献   

15.
16.
新年伊始,21世纪编辑出版学系列丛书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丛书首推3种,作者或为大学相关专业的教授,或为出版社学者型领导.究其内容而言.论述之详尽精辟,作者笔力之雄健,根基之坚实,无须多说,惟细窥可知全貌.  相似文献   

17.
罗奕  张小姣 《传媒》2022,(18):68-70
<正>《典籍里的中国》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1年打造的一档大型原创文化节目,共12期,每期聚焦一部中华优秀文化典籍,采用“文化访谈+戏剧+影视化”的方式讲述典籍的成书、核心思想以及流传中的动人故事。目前,该节目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央视网与央视频等平台同步播出了《尚书》《天工开物》《史记》《本草纲目》4期。截至2021年4月底,该节目在微博的相关话题阅读量超15亿,讨论量超过12.3万,拿下全网热搜超60个,节目相关视频全平台播放量超5亿,豆瓣评分9.4,成为观众的“重点催更对象”。  相似文献   

18.
刘敏 《编辑之友》2012,(7):112-114
《良友》画报作为上海20世纪二三十年代城市文化记忆的文本载体,呈现了上海时尚现代性的都市生活图景,同时建构了上海阴性妩媚的城市文化记忆特征,并成为都市现代性消费主义文化的表征.  相似文献   

19.
哈布瓦赫的观点可以概括为:对于那些发生在过去的、我们感兴趣的事件,只有从集体记忆的框架中才能重新找到它们的适当位置.当这些框架变化的时候,相应的记忆变化就会发生."这要么是因为我们不再关注它们,要么是因为我们已将注意力转移他处." 某种记忆的遗忘或者变形,可由这些框架在不同时期的变迁来解释.依靠环境、时间和地点,社会以不同的方式再现它的过去,这就是所谓的"移风易俗".  相似文献   

20.
1993年,陕西作家陈忠实发表了他的著名小说《白鹿原》.20年后的2012年,陕西籍导演王全安历时十年将小说搬上银幕,拍成了备受关注又颇受非议的同名电影《白鹿原》.对比小说和电影,诗性特征和诗性智慧可以说是小说和电影最大的不同,也是电影表达中的最大缺失和瑕疵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