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隋书·崔仲方传》记载了开皇五年(585)崔仲方奉命修建长城的概况:(文帝)“令发丁二万,于朔方、灵武筑长城,东至黄河,西拒绥州,南至勃出岭,绵亘七百里。明年,上复令仲方发丁十五万,于朔方以东缘边险要筑数十城,以遏胡寇”。这段记录有两处不妥。其一,将长城的修筑地点称为“朔方、灵武”有欠妥当。隋代的政区改革始于开皇三年(583),隋文帝废除郡一级,将施行了400年的州郡县三级制改为以州统县二级。炀帝大业三年(607)又将州改为郡,所以直到此时州方才改名称郡。如《隋书·地理志》记载:“朔方郡,后魏置…  相似文献   

2.
成纪辑闻     
一、地理述略今秦安县城北三十里的阳兀川金城里(本地方言读音为“来”,即“里”字),为古代成纪县址.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成纪县属汉天水郡,始建于公元前118年(汉武帝元鼎三年).在未建县以前,于秦于汉,均属陇西郡.因其地正处于大陇山(也名关山)西北坡下的陇水(葫芦河)下游河谷地带,气候比较温和,宜于农业生产;且又正处在从关中越过大陇山通往河西走廊到西域的大道(即所谓的“丝绸之路”)上,所以在汉唐以前,其地显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3.
一、《旧唐书·地理三》卷40“瓜州下都督府”条云:“武德五年,置瓜州”。可本卷下文却说:“沙州下,隋敦煌郡。武德二年,置瓜州。五年改为西沙州。贞观七年,去‘西’字。……敦煌,……武德三年,置瓜州,取春秋‘祖吾离于瓜州’之义。五年,改为西沙州。”《新唐书·地理四》卷40:  相似文献   

4.
唐代河西、陇右两节度使的辖区,包括今甘肃省(除去六盘山以东地区)和青海省东南一部分,著名的东西方交通要道丝绸之路就经过这里。这一带本是匈奴故地,有着传统的畜牧业,《汉书》地理志载:“凉州之畜为天下饶”。这里的河西走廊和湟水流域,地势较为平坦,土壤肥沃,水利资源丰富,汉武帝开拓河西四郡后,陆续在此驻兵屯田,从此,河陇开始有了农业,畜牧业和农业成了河陇地区经济的主要来源。由于陇右多山、河西平坦的地理特点和其他历史原因,所以河西以农业为主,陇右则以畜牧业为主(史念海:《秦汉时代的农业地区》,见《河山集》)。  相似文献   

5.
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域外贡使、商客进入中原的必经之地。学界关于明代河西走廊商品经济的发展速度持有两种看法,一为“停滞说”,二为“发展说”。然而,无论哪种看法,尚需结合诸方面原因做一综合判断:外国商客、旅人游记中关于明代河西走廊经济一派繁荣景象的记载,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明代河西走廊商品经济发展之盛况;丝绸之路东西贯通所提供的经济便利以及明代“朝贡制度”“开中制”等经济政策的推动,对其经济发展产生了极大的政策“拉力”,在河西走廊形成了以“绿洲贸易”为核心的商品经济辐射圈;尤为重要的是,明代河西走廊“绿洲”实际土地资源承载力与实际居住人口之间的矛盾,间接推动了明代河西走廊生产方式的转型,为河西走廊商品经济发展开拓了市场并提供了大量商品生产者。以上种种因素可以证明,明代河西走廊商品经济在持续向前发展,并非处于“停滞”期。  相似文献   

6.
雕阴城位置     
雕阴城战国时属魏。《竹书纪年》载:“显王十年,龙贾帅师筑长城于西边。”《史记·魏世家》载,魏惠王十九年又“筑长城”,雕阴城大致就是在这个时期修建起来的。据《史记》载,秦国为了收回河西,取得上郡,从秦献公起,不断对魏战争。秦惠  相似文献   

7.
河西走廊在历史上曾是我国内地通往新疆、中亚西亚及非欧的必经之地,是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最重要的地段之一.河西自西汉起历代在此屯田.河西走廊地处边远,在历史上因交通不便,转输困难,历代王朝为巩固河西走廊这一地区,在此设置之初,大都以屯田为本,节省民力,满足兵食.在此屯田有它的优越有利的自然地理条件,河西走廊南侧的祁连山拥有极其丰富的冰川积雪,成为天然的固体水库,每年春夏,冰雪溶化从祁连山北麓流入走廊,网织成了三个较大的内陆河流域,与此相适应的,走廊内部也出现了三块面积较大的绿洲平原,这就是石羊河流域一武威、永昌绿洲平原;黑河流域一张掖、酒泉绿洲平原;疏勒河流域一玉门、敦煌绿洲平原.由于这三块绿洲平原有着丰富的祁连山雪水滋润,所以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水草肥美,可耕可牧的区域.早  相似文献   

8.
西汉陇西地区的移民活动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汉高帝时,徙关东豪强大姓于陇西郡,力图巩固西北边防,着意经营渭水上游地区;文、景及武帝初年,汉政府数迁关东之刑徒、灾民、应募等移民入陇,主要以增加陇地人口、守边备胡为目的;武帝元鼎以后,陇西地区分置陇西、天水两郡,逐步开始徙人口以填补湟水、河西等新纳入汉政府版图的“空地”。综合来看,陇西地区是汉政府所倚重的畿辅屏障,也是关东内郡人口向边疆迁徙的枢纽和走廊。  相似文献   

9.
何捷 《阅读》2023,(82):12-17
<正>敦煌,地处中国大西北,是茫茫戈壁滩上的绿洲,有着连绵起伏的鸣沙山、清澈见底的月牙泉、鬼斧神工的雅丹地貌……汉武帝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敦煌这个边陲小镇成为来往商人的必经之地。驼铃声声,马儿嘶鸣,西域的商旅和使团带着骏马、玉石、香料,经由敦煌进入河西走廊;返回时,他们又满载丝绸、茶叶和瓷器,自敦煌进入大漠。  相似文献   

10.
何捷 《阅读》2023,(82):12-17
<正>敦煌,地处中国大西北,是茫茫戈壁滩上的绿洲,有着连绵起伏的鸣沙山、清澈见底的月牙泉、鬼斧神工的雅丹地貌……汉武帝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敦煌这个边陲小镇成为来往商人的必经之地。驼铃声声,马儿嘶鸣,西域的商旅和使团带着骏马、玉石、香料,经由敦煌进入河西走廊;返回时,他们又满载丝绸、茶叶和瓷器,自敦煌进入大漠。  相似文献   

11.
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元鼎六年),西汉政府曾派中郎将郭昌、卫广征服西南少数民族白马氏,并设立武都郡管辖其地,又筑祁山堡加强军事统治统治。 关于此郡治所,文献记载为“骆谷”(《后汉书·白马氏传》)。冯绳武《甘肃地名的初步研究》考证:西汉武都郡治地今甘肃省西和县洛峪附近,东汉移至今成县附近,洛峪仍是武都道治也。王仲荤《北周地理志》也认为:“骆谷”,即“洛峪”,“骆”、“洛”同音,“谷”“ 峪”同意。《西和县志》记载:“县南八十里(应为六十里)有洛峪集,临洛峪水,即古骆谷。”《成县志》也说:“骆谷城即古武都也。”《大清一统志》云:“骆谷成在成县八十里。”成县与西和相邻,清代西和县南部归成  相似文献   

12.
汉武帝元鼎三年 (前 114年 ) ,分陇西郡置天水郡。于“天水”名称的由来 ,历代学者均以郭仲产《秦州记》和郦道元《水经注》的相关解释为依据 ,按各自的理解做了各种各样的解说 ,并将“天水”定位于民国时尚存的天水湖 ;近年来 ,有关“天水”的解释更是新说迭出 ,然仔细分析 ,诸多解释皆不得其实 ,难以成立。其实“天水”之名是由神灵崇拜、术数星相 ,主要是阴阳五行等综合因素衍生的。天水即“天一生水”之谓也  相似文献   

13.
《舆地广记》(宋欧阳文心撰,李勇先、王小红校注,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卷25“江南西路临江军新喻县”载:“吴分宜春置。晋宋属安成郡。隋属宜春郡。唐属袁州。皇朝淳化三年来属。本曰新渝,唐天宝后相承作‘喻’。有渝水。”其中“唐天宝后相承作‘喻’”,不确。三国吴宝鼎二  相似文献   

14.
莫高窟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皇县境内。敦皇是汉唐河西走廊交通要道的咽喉、中西文化交汇之地。莫高窟开凿于敦煌东南约20公里的断崖上。自开凿初期距今1600多年,现完好地保存着429个洞窟,其中有2000多尊彩塑和45000余平方米的壁画,成为我国最重要、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融建筑、壁画、彩塑为一体,题材内容最系统、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博物馆。被誉为举世无双的东方艺术宝库。  相似文献   

15.
传统契约是古代社会保障民间交易安全的重要手段,唐末、五代、宋初时期敦煌的借贷契约与买卖契约所呈现的担保责任制度体现了当时“官依政法,民从私契”的民间契约自治与国家合理规制之间的利益平衡关系。敦煌契约文书担保责任形式具有多样性,敦煌借贷契约的担保形式有四种:一是债务人质典动产或不动产。二是债权人在债务人负债不还的情况下牵掣其家资杂物牛畜。三是保人代偿,即唐《杂令》中所规定的“如负债者逃,保人代偿”。四是役身折酬,即以劳务抵债担保,在债务人“家资已尽,无力偿债”的情况下,债权人拘禁债务人本人及其户内男口,以债务人或其家内男子的劳务代偿债务。敦煌契约文书担保责任制度由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状况所决定,体现了自然经济、家族主义及熟人社会的历史特色。敦煌契约文书担保责任制度所蕴含的“私契自治”“诚实守信”“平等协商”“私力救济与公力救济相互补充”等传统法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与现代价值。深入研究敦煌契约担保责任等传统契约法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问题,有助于促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6.
《旧唐书·地理一》卷38“风翔府”条云:“贞观元年,废稷州,以围川及州之麟游、普润等三县来属”。可本卷下文又曰:“麟游,义宁元年,于仁寿宫置凤栖郡及麟游县。其郡领麟游、上宜、普润三县。二年,改为麟游郡及灵台县,……武德元年,改麟游郡为麟州。贞观元年,……又废麟州,以  相似文献   

17.
论唐初河陇地区经济的繁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河陇地区泛指陇右道内河西、陇右两大军镇所辖地区,古称雍川或凉州。“其人性犹质直……勤于稼穑,多畜牧”(《隋书》卷29,《地理志上》),为唐帝国内重要的亦农亦牧地区。这里的河西走廊,为丝绸商路之要冲,更使这个地区在唐帝国内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经唐初历届统治者经营,依靠河陇地区人民的辛勤劳动,至天宝年间,“是时中国盛强,自安远门西尽唐境万二千里,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资治通鉴》卷216)唐初河陇地区经济繁荣局面的成因,史家已有所论列,本文拟再作探讨。  相似文献   

18.
共工氏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共工氏源于莒县之板 (阪 )泉与昌乐县之古营丘一带 ,后又沿古济水播迁于济南、章丘、莱芜一带。共工氏即蚩尤 ,曾与黄帝战于阪泉、涿鹿 (即邾娄 ,在今邹县、曲阜一带 ) ,被黄帝杀于中冀之野(今山东中部地区 )。其后裔的共工氏又与颛顼大战不周山 (今济南华山 ) ,并在莱芜一带堵截五汶河之水“以薄空桑” (汶泗流域 )。直到尧舜时代 ,经过激烈的斗争 ,才“流共工于幽陵———即今燕山一带。因此 ,共工氏是古代的战争之神。”  相似文献   

19.
袁怡 《职大学报》2011,(3):69-71
秦始皇所筑长城,内蒙段当在五原之北,是新旧长城相结合的产物,它以战国秦、赵、燕三国的旧城为基础.在对旧城修葺的同时筑新域连缀其中;在草地用土筑,在山岭用石垒。汉武帝时期在秦的基础上,再建长城、亭障、要塞,形成了更为有效、纵深式的军防体系,为汉武帝最终驱逐匈奴立下了不朽功勋。  相似文献   

20.
河西走廊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河西走廊饮食文化的发展和对外传播。河西走廊的特色饮食五花八门,饮食名称雅俗兼有,蕴涵丰富的地方历史文化,充满着民俗情趣和地方风情。然而,河西走廊饮食名称英译却不乐观,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如音译、死译、字对字直译、译名不统一等问题,并就这些问题思考了河西走廊饮食英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