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的教育实质上是一种以知识为本位的知识性教育,教育者呈现的是现成的、标准的、一成不变的知识,关注的是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课堂成了传承知识的中转站,教师成了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则沦为知识的奴隶。过分对知识的追求,淹没了学生对探索的渴望,学生拥有了“死”的知识,但却丢掉了“活”的智慧。  相似文献   

2.
贾楠 《考试周刊》2009,(2):60-60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把学生当作传授知识的对象,重在教知识,在反复讲练知识点中,达到让学生掌握该知识的目的,往往是学一知一。教师成了倒售知识的小贩,学生成了被动汲取知识的海绵。学生即使学会了一些知识,能灵活地运用它的能力也是有限的。这种教法并不能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精髓。绝大多数学生从教师手里接过来的是“鱼”——教师上课所讲过的课内词语,没有掌握“渔”——判断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一、注重知识的连带性,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正迁移的能力计算机课程,知识的相关性强,许多学习内容都是相通的。适当的培养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使学生学会学习。学生在学习Windows操作系统之前,都学习了《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了解了DOS操作系统,有了这个基础,在讲解Windows操作系统时,就应该适时的复习DOS操作系统知识,恰当的引入并结合DOS操作系统知识来讲解,使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从而扩展、促进新知识的学习。例如,在该课程简介一节中,我增加了:“Windows操作系统中命令的执…  相似文献   

4.
高职学院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的,既要披学生获得专业必备的知识,又要提高应用能力。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在获得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有了一定的知识才能更好地发挥能力,有了较强的应用能力才能在实际中应用所学的知识。所以在数学教学中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变革--学生缄默知识的合理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基本途径。传统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只关注书本知识的传授与学习,忽视了学生自身主体性和自身的缄默知识的存在及其作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应转变原有教学模式,在传授、学习显性知识的同时,应合理利用学生的缄默知识,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6.
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中,教给他们科学的学习策略,使学生在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获得优良的学习效果,从而坚定自主学习的信心。而整体掌握策略是一种操作性强、效果显著的方法。学生先从物理知识的整体结构入手,再进一步分析理解知识的细节,最后回到知识整体系统化的构架上。这样系统化了的知识才能灵活应用,从而强化了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水平。  相似文献   

7.
近年的高考试题都体现了以知识为载体,突出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的命题趋势。变过去的知识测试为能力测试,要求学生能有效地实现知识的迁移和重组,着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要实现这种解题能力的整合,进行每个知识点相应的题组训练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是通过把新知识主动纳入原有的知识结构中进行同化,当同化到一定程度,学生就基本掌握了新知识,达到新的认知水平,也就是新知识的学习。理论强调,只有当所教的东西能够引起学生积极探究和再创造的愿望和行动时,  相似文献   

9.
创造离不开反思。没有反思的学习,谈何创造?因此,要诱导出学生的创造力,首先应该让学生学会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在反思中梳理知识,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当学生能整体把握所学知识后,悟出了些门道来,那么创造力的进发就水到渠成了。  相似文献   

10.
华婷 《现代语文》2006,(2):81-82
语教育的任务是什么?北京人学教授、语言学家陆俭明说,语教育是给学生真善美的熏陶与教育,培养学生的学素养,让学生掌握恰到好处的语知识。新的语课程标准在更新语教育观念,整体提高学生语素养方面也提出了应大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素养。可见,“全面提高学生的学素养”是语学教育的终极目标。然而,培养学生的学素养,掌握一定的学知识是基础、是保障,没有学知识的积累和灵活运用,学素养的培养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虽然新的语课程标准提出了“不宜刻意追求语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但并不是说不要知识,关键是需要什么样的知识的问题,现有的语知识系统需要重新建构。语知识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学知识剐样面临着重新构建的问题。由于学知识涉及的范围很广,按体划分的诗歌学知识就是其中的一种,本从对诗歌中学知识的现状分析出发,试图构建新的诗歌学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11.
"基因工程"课程是生物类专业的主干课程,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从早期的更侧重于理论知识传授、强化技能训练,到近年来通过综合改革建立课程教学新模式,经历了三个阶段。课程综合改革构建了"课堂讲授—实验操作—实习综合"的"三位"结合式课程教学模式。通过精简理论教学内容、设立基本核心实验结合综合实验(实习)对课程内容体系进行了重建,并合理安排了教学进程和"三位"融合。  相似文献   

12.
1设计思想、学习目标1.1教学设计思想此节课将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同时培养学生的评价水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并使学生学会伴性遗传题的解题方法。1.2学习目标1.2.1知识目标①了解伴性遗传的应用。②概述伴性遗传。1.2.2能力目标①培养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②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遗传学的问题,培养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1.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通过对色盲情况的了解培养对科学探究的兴趣。②了解伴性遗传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尤其是在  相似文献   

13.
1 教材分析 1.1 地位和作用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节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2第3章第1节的内容,是在前面学习了有关细胞学基础(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阐明了染色体在前后代遗传中所起的联系作用、分析了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的基础上来学习的. 本节内容在结构体系上体现了人们对科学理论的认识过程和方法,是进行探究式教学的极佳素材.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优化课堂结构,妙用科学史实例,把知识的传授过程优化成一个科学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相似文献   

14.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教学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红彬 《中学生物学》2010,26(1):39-40,64
1教学目标 1.1知识目标 说出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过程及结果;解释自由组合现象的原因;尝试探究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相似文献   

15.
把<资本论>看作生命体,可从"基因"的角度来研究它.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资本论>存有"基因"的缺陷,即商品元素矛盾的逻辑结构尚未健全.它存在8个逻辑问题.这是<资本论>最主要的局限性.从健全后的完整的逻辑结构出发,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不能作为商品经济的最基本的矛盾;长期的基本的经济矛盾不是制度因素,而是经济资源配置本身的经济因素,这符合辩证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计划经济的理论根源,就来自于尚未健全的商品逻辑结构"基因",劳动价值一元论的出现虽有历史合理性和必然性,但是片面的理论;<资本论>"基因"结构的调整对我国的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6.
曾驰 《科教导刊》2020,(2):128-129
分析了以往"基因工程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实验内容、教学组织形式、实验报告形式、成绩评价方式等方面介绍了"基因工程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体会。  相似文献   

17.
文学题材并非是简单地对文学所表现的生活内容作出分类,它本身就是文学发展变化的历史产物。它不仅是文学史研究的对象,而且某几类题材被命名、被反复阐说、被赋予特殊的意义,这本身就形成了特定的文学史范畴。基于这一理论前提,本文对“乡土文学”和“农村题材小说”这两个现有文学史范畴并不当作一种既成事实进行接受,而对它的生成与使用以及其背后的意识形态动机进行考察,力图从一个侧面获至关于中国当代文学的发生信息。  相似文献   

18.
微课和翻转课堂近几年来逐步进入学生课堂,以独特的教学方式和良好的效果为大众所熟知,并成为近年来关注的热点。本文解析了将微课与翻转课堂引入《基因工程》课堂教学,因其具备可行性和必要性,结合基因工程本身的特点,探索了微课与翻转课堂在《基因工程》教学中应用的具体方案。  相似文献   

19.
词典编纂过程中始终体现出一种"稳定性"的共性特征.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技术的应用,在词典编纂过程中,另一种"动态性"研究又日益获得词典编纂者的青睐.本文就词典编纂的"稳定性"和"动态性"发展给以粗浅的分析,并希望能结合二者的分析对词典编纂的理论创新进行简单的探索,从而为广大应用词典的学习者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20.
启导是发生在更有经验的长者(师傅)和经验较欠缺的年轻个体(徒弟)之间的双边性活动,双方基于信任和了解结成亲密、投入和长期的发展性关系,并期望从中收益,包含双边、三方受益是其特殊之处。虽然师带徒、老带新这种促进新教师成长的方式与教育现象和教师群体同在,发挥着其应有的作用,但教育界对师傅(mentor)的启导(mentoring)活动进行系统和规范的研究却仅有三四十年的历史。梳理和剖析启导的内涵、作用与发生机制,有助于加深对"Mentoring-启导"现象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