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国著名后殖民主义批评家赛义德的著作《东方主义》标志着后殖民理论的自觉和成熟。在这部著作中,赛义德运用了后结构主义理论家福柯的知识一权力话语,指出了东方主义与政治的关系,揭示出东西方二元对立观念是人为构造的,是西方虚构出的一种“东方神话”,其实质是帝国主义霸权的产物。这部著作的主要观点是反对本质主义,批判东方主义的文化霸权,具有明显的文化政治批判性。通过以边缘话语去面对中心权力话语,提倡一种多元文化主义,坚持各民族文化的独立、平等,和文化问的交流、合作,从理论上成功地解构了东方主义的东西方中心——边缘二元对立模式。  相似文献   

2.
爱德华.萨义德((Edward.W.Said,1935-2003)是当代享有世界声誉的文学和文化批评家,是西方的一座学术重镇。他被认为是后殖民文化批评理论的开创者。他的代表作有《东方主义》、影响颇大。萨义德的理论思想有着强烈的意识形态和政治批判色彩,其批判的锋芒直指西方的文化霸权和强权政治,其理论基石就是"东方主义"。本文试从东方主义的含义、意义以及局限性等方面来探析其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3.
后殖民文化理论是一种重要的文化政治批评理论 ,本文通过《东方学》和《文化与帝国主义》这两本里程碑式著作 ,分析了美国学者赛义德有关“东方主义”和“文化批评”的理论 ,认为赛义德的理论建树奠定了后殖民文化理论的基础 ,但也存在一些理论上的“盲见” ,因此不能忽视其理论中缺乏一致性和启示性的地方。  相似文献   

4.
后殖民文化批判逐渐被国际社会学术机构确定为一种重要的甚至是独特的文化批评模式。后殖民主义的文化批判,以否定和颠覆西方新旧殖民主义的文化霸权和文化殖民为宗旨,并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批判和颠覆殖民主义所确立的"黑人/白人"、"自我/他者"和"男性/女性"等三组二元对立的文化模式,利用后殖民理论最终在"西方/东方"、"支配/被支配"的二元对立模式中对西方文化殖民现象作出解答,反对用西方殖民主义统治所构造的知识形式来框定和分析自己民族的文化而使其民族精神深处被殖民化和奴隶化。但是,这三组文化批判模式都存在各自的缺陷,即都是在殖民主义话语体系下对殖民主义文化及种族主义所进行的并不彻底的批判。  相似文献   

5.
本文探讨了塔伊布.萨利赫代表作《风流赛义德》中东西方文化的接触与接受,反感与拒斥,以及由此导致的冲突;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政治和文化进行文学和文化批评,目的在于改变东西方的现实文化关系和权力结构,在此基础上指出了东方社会在现代化过程中所应选择的道路。  相似文献   

6.
身份政治是后殖民主义文论的核心议题.萨义德揭示了西方强势的学术、文化和文学建构“东方”身份的策略,斯皮瓦克发掘出“底层人”身份,霍米巴巴从“杂交文化”的角度深入剖析了殖民者、被殖民者、民族以及散居族裔的文化身份问题,由此说明,后殖民主义文论具有鲜明的实践性、批判性和政治性.  相似文献   

7.
后殖民主义与女性主义是西方学术界“少数话语”的两种主要代表,近年来,一批被称作后殖民女性主义的批评家在二者之间开辟了一个新的理论空间,他们批评西方女性主义的白人中心主义和本质主义,寻求建立一种适应第三世界妇女文本的理论模式和立秋策略,并从后殖民立场对西方女性主义的经典作品进行了新的解读。本文从理论与批评实践两个方面对这种新的学说进行了介绍和评价。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殖民主义话语把西方自我作为启蒙的主体,把东方他者作为被启蒙的对象,启蒙的理性之光发源于西方的“主体自我”,照彻的是“客体他者”,它以一种控制、主宰、利用、掠夺和征服的心态对待异域文化。用这种心态对待文化他者,就会不断地动用经济、政治甚至军事手段出售、扩张和输出价值观,不可避免地产生文化殖民主义。  相似文献   

9.
随着后殖民主义的发展,盖娅特里·查克拉巴蒂·斯皮瓦克被公认为是当今仅次于赛义德的最有影响也是最具有争议的一位后殖民批评家。她的文学批评不仅揭露了殖民主义和男性中心的权力话语对于第三世界女性造成的压迫与影响,而且批判了西方女性主义者及对第三世界妇女真实面貌和生存状况的歪曲和遮蔽。本文从后殖民批评理论中斯皮瓦克的"他者"研究、女权主义批评等角度出发,分析《腹语者的故事》中女性文化身份困境、女性身份重建之路及通过对在这种统治结构中被边缘化的女性的描写,利用后殖民主义观点来揭开殖民面具,达到找寻女性自我身份、唤醒民族身份意识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郑大伟  张孟雪 《文教资料》2021,(1):68-69,111
爱德华·W·萨义德是近几十年来世界上著名的公共知识分子,也是有着广泛影响力的文学批评家、理论家。他于1978年出版《东方主义》,这本书被视为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开山之作,成为风靡文学批评界的后殖民批评理论的发轫之作。本文从萨义德生平简介、"东方主义"吸收的理论、"东方主义"的研究内容与意义和不足之处四个层面,对《东方主义》进行解读,正确认识西方眼中的"东方",同时进行东方反省,以寻求东西方之间的平衡和求同存异之道。  相似文献   

11.
后殖民主义与女性主义是西方学术界“少数话语”的两种主要代表。近年来,一批被称作后殖民女性主义的批评家在二者之间开辟了一个新的理论空间。她们批评西方女性主义的白人中心主义和本质主义, 寻求建立一种适应第三世界妇女文本的理论模式和阐释策略, 并从后殖民立场对西方女性主义的经典作品进行了新的解读, 本文从理论与批评实践两个方面对这种新的学说进行了介绍和评价  相似文献   

12.
后殖民主义是一种多种文化政治理论和批评方法的集合性话语,以其意识形态性和文化政治批评性纠正了本世纪上半叶的纯文本形式研究的偏颇。斯皮瓦克是后殖民主义理论阵营的一个先锋。本文阐述了她对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
特里·伊格尔顿的文学理论、美学意识形态和后现代主义批判等研究都深深打下了“政治批评”的烙印,甚至宣告“一切批评都是政治批评”.梳理并反思中国文论界对伊格尔顿“政治批评”理论的批判,有助于进一步厘清中国文论话语与西方文学理论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种带有强烈解构色彩的文化批评理论,后殖民主义以一种边缘的目光,对西方霸权话语进行批判,意在实现异质文化间的平等对话。本文通过对后殖民主义进行解构并运用这一理论来分析现在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传统文化、西方文化和“现代转换”为形式的课程导入模式,以便在后殖民主义文化背景下对我国的翻译教学的导入模式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5.
祝刚  王语婷 《比较教育研究》2022,44(5):13-24,55
后殖民主义转向是国际上比较教育学最近几十年重要的研究与发展趋势。作为批判文化学的三大重要理论基础,新东方主义、“亚洲作为方法”与南方理论为比较教育学的后殖民主义转向提供了重要理论资源。它们从知识社会学的视野批判了目前“西方作为方法”的全球学术等级结构,促进了国际知识生产的“去西方化”和民主化。比较教育学的后殖民主义转向可丰富比较教育学多元的“参考体系”,打破全球化背景下“东方—西方”与“南方—北方”之间的知识等级秩序;讲好中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故事,向世界传播中国教育改革经验;丰富比较教育学的理论研究视角,促进学科研究范式的更新;加快构建以“亚洲作为方法”和以“中国作为方法”的比较教育学知识生产体系。  相似文献   

16.
自后殖民主义思潮兴起以来,很多西方经典名著被重新解读。文章用后殖民主义批评的角度对童话故事《小黑人桑宝》进行分析,发现文本中潜藏的文化殖民思想,被改写的东方文化及在西方语言、文化渗透之下东方面临的文化身份认同危机。  相似文献   

17.
后殖民主义将后现代主义理论运用于对东西方关系的解释,将西方的东方学的实质归结为东方主义,其核心理念是西方中心论。作为西方关于东方的话语系统,东方主义是一种以西方为中心的权力认识论,是西方试图控制东方的一种思维模式,其中浸透着强烈的西方中心论和文化帝国主义倾向,其宗旨是为西方对东方的殖民扩张和控制进行合理性论证。  相似文献   

18.
从“后殖民主义”话语看林语堂的东西文化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后殖民主义”话语中 ,“东方主义”与“西方主义”存在许多偏颇 ,林语堂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在夹缝中去宣传本土文化母题。林语堂的东西文化互补观 ,林语堂对东西文化的双向宣传 ,实际上是要在国际文化的广阔背景下探讨传播本土文化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9.
后殖民主义理论与张承志的“抗战文学”论,都旨在解构西方霸权主义,反抗帝国主义压迫,表现出浓厚的东方意识和抵抗意识,但是,后殖民主义理论并不主张在第一世界和第三世界,即中心与边缘文化之间进行二元对立,而是对话,比较起张承志“抗战文学”论绝决的抵制和不合作精神,以及那种强烈的与西方保持对抗的民族主义思想,两者有着巨大的认同差异。  相似文献   

20.
女性主义和后殖民主义之间相互影响并相互借鉴,它们在理论和实践上有不少共同之处:都源于政治实践运动;都是一种政治文化批评而非纯学理式的文学批评;同属于后现代主义思潮,深受解构主义的影响,具有反权威、去中心的颠覆性.女性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的相互影响与融合,对20世纪西方文论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