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木东 《今传媒》2006,(8):51-53
程秋萍,51岁,现为《武汉晚报》主任记者、“新闻148”栏目主持人,曾被武汉市妇联授予“三八红旗手”及“维权卫士”称号,武汉市政法委授予她“优秀执法监督员”称号,被群众亲切称为“太平绅士”、“民心记者”。二十二年,她从未离开过新闻职业。在此期间,她接待来访者近20万人次,澄清或纠正大小冤假案近千起,借助自己的笔帮助过成千上万的人,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太平绅士”、“民心记者”……平常,她乘电梯上下班,同事总问她“忙什么”,她最平常的回答为“还不是穷人的事”。正因为忙多了穷人的事,别人给她取了一个外号“傻大姐”……她将…  相似文献   

2.
近日,一位朋友告诉我这样一件事,几天前,某乡有个通讯员在大街上替一位女青年贴出了一张告示,上面写着:俺愿义务抚养无依无靠的老人,并愿意侍奉到老……。不几天,有关这张告示的稿子在一家市报刊刊登,市电视台驱车百余里赶来,准备拍摄这感人的一幕。谁知,当找到这位女青年时,她竟摇头说,事先根本不知道有这么回事,连想都没想过。记者问这位女青年现在想不想义务赡养老人?女青年说:看那位通讯员的面子,我只好默认了,他说只要我承  相似文献   

3.
王利芬作为一个成功的电视人为大家所熟知,应该还是2000年至2003年底担任《对话》栏目制片人兼主持人期间,不少观众被镜头前她那成熟稳重、智慧内敛的独特气质所打动,从而牢牢记住了她。其实在此之前,王利芬还有着相当丰富的履历:北大中文系的博士,1995年至1999年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的王牌——《东方时空》、《焦点访谈》、《新闻调查》3个栏目中任记者。  相似文献   

4.
赵颖硕 《新闻实践》2012,(12):16-16
2011年7月2日下午,在杭州发生了“最美妈妈”吴菊萍勇救坠楼女童的感人故事。作为吴菊萍家乡的媒体记者,我第二天赶到富阳骨科医院病房进行采访。在现场,我发现,吴菊萍还是一位七个月大的孩子的母亲。当天她接到了很多祝福鲜花和电话问候,但当她平静下来的时候,面对自己天真可爱的儿子、面带愧疚的神情深深打动了我,于是迅速定格了这一画面。  相似文献   

5.
1987年2月,我写了篇反映青年矿工爱情生活的稿子,被县广播站采用后,不想惹了一场麻烦. 我矿井下采煤工郭某与一位干部之女相爱,并幸福地结合了,我采访后将稿子寄给县广播站。谁知女方的母亲听了广播十分恼火,说她女儿是被人拐骗成婚,为此大闹广播站。编辑部一方面通知我核定稿子,一方面派记者调查。记者见到了当事人和矿领导,认定稿子属实后,通知这位女青年的母  相似文献   

6.
通讯员园地     
人物赤脚记者──齐红霞魏家尚黄庆哲 她叫齐红霞,一位22岁的姑娘,是郑州大学新闻系本科毕业生。当身边的同学纷纷在省市各级新闻单位成为专职记者的时候,她却被滑县人事局求贤若渴的挖宝人“骗”到了滑县,在县委宣传部新闻科当了一名“赤脚”记者。 初到滑县,齐红霞首先感受到的就是艰苦的办公条件,繁忙的工作任务和微薄的工资。面对这些,她没有退却,她把自己的满腔热情迅速溶入到了工作中,她白天采访,晚上写作,常常通宵达旦。弱肩挑道义,妙笔著文章。不久展现滑县农业结构调整成果的《谁持彩炼当空舞》,反映残疾青年 自强…  相似文献   

7.
预约拍摄新闻,待记者赶到现场,新闻现场被人摆设,记者要表现的主题事件成了假现场,受单位邀约进行主题性正面宣传,记者看到的却是虚假场景;弘扬正气,进行舆论监督,面对说情者接二连三。采访中的种种尴尬,有些记者常常束手无策。  相似文献   

8.
记者的眼泪     
吴兴人 《新闻记者》2004,(11):38-38
不少记者大约因见多识广的缘故,对被采访的对象,不大容易被感动,更不要说流眼泪了,但这一回,从9月下旬到10月上旬,中央新闻单位周国知事迹采访团的记者们在鄂西南高寒山区采访时,被这位优秀基层干部的事迹深深打动了。在CCTV新闻联播播出的《一次令人感动的采访》中,我们看到了  相似文献   

9.
“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一次采访活动,成为一次生动的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这次采访张云泉,记者们都被张云泉的人格魅力深深地打动了。采访背后的故事,也同样深深地打动了我们。本刊上期已刊登了新华日报记者的采访体会,这期继续刊登人民日报记者程少华的体会文章,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0.
2006年7月中旬,一位女记者打动了全国众多网友,成为各大网站的焦点人物,她就是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23岁的曹爱文。曹爱文救人的照片一经上网,引起了全国网友的关注,有人说她是“新闻记者的良心”,说她是当今“中国最美丽的记者”。也有人认为,采访是记者的第一要务,为救人而放弃采访的做法并不可取。记者作为新闻的记录者,当面对处于危险中的人们时,是选择工作还是救人至上,是抢拍镜头还是积极施助,在职业使命和社会公德之间如何取舍,这是一个难以回避的终极追问。2006年7  相似文献   

11.
“非典”期间,我曾先后三次来到辽阳首例“非典”患者王硕家采访,深刻体会到要想做一个合格的记者,首先应该是一个合格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这是记者把采访进行下去,获得鲜为人知的新闻素材,写出好新闻的前提。 2003年4月28日,从北京打工回来的王硕被确诊为辽阳首例“非典”疑似病例。记者了解到,王硕从北京回来就直接到疾控中心检查身体,所以没  相似文献   

12.
一年前,南非迎来了她的新生。举止得体、风度 迷人、从容不迫的纳尔逊·曼德拉总统被视为太阳,他把四分五裂的南非社会吸引到一个和平轨道上。不久前,就在新南非即将庆祝她诞生一周年之际,曼德拉与美国《时代》周刊记者共同度过一天,以下即是记者的实录: 新的一天从一个名叫奇诺的科萨族小村庄  相似文献   

13.
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表彰大会上,一位年近五十的女同志正在向与会者介绍自己的新闻采写经验。她说出的每一句话,都和她这个人一样朴实无华。她的发言打动了同行们的心。她,就是中国青年报记者郭梅尼。她是成功者。她脚下的路,并非平坦、笔直……一九五三年,刚刚十八岁的郭梅尼跨入  相似文献   

14.
在广播电视节目采访中,经常会出现记者不注重提问、不善于提问、不会提问的情况。随之带给媒体的遗憾是:电视画面亮点缺,广播节目精彩少。不要说奉献给受众满意的作品,有时连最初的采访也难进展下去。2004年夏秋之际,山西省一女青年寻短见跳了汾河,被一武警战士救起,当地一家媒体的记者第一时间赶到现场采访已经精疲力竭的武警战士:“这位好心的武警,你当时是怎么想的?”武警战士憋了一阵子后开口了:“我当时什么也没想。”——面对此情此景问话的记者首先脸红了:这么好的题材,这么有新闻价值的现场采访,当事人怎么就  相似文献   

15.
【旁白】2008年11月,张秋玲来京参加第九届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颁奖仪式,记者赶到她下榻的酒店采访了她。谈到此次获奖及15年从事广播新闻所取得的成绩。她十分平静而低调。但就是从这平静、低调、拉家常般的话语里,记者感受到了一个广播新闻工作者面对听众的强烈事业心、责任感和敬业精神。  相似文献   

16.
杜鹃 《青年记者》2007,(9):24-25
她是一个热气腾腾的人,作为一个记者,她是一个有良心的,有高度责任心的记者,她的新闻点是深入到所有层次人的心里面的;她热气腾腾是因为随便什么人,她都愿意帮忙;她的作品是有温度的,用她自身的热情把别人也点燃了。她,就是文汇报的“首席记者”周玉明。  相似文献   

17.
西野瑠美子与朴永心她叫朴永心,是一位朝鲜人,当年的日军“慰安妇”。为她如今敢于挺身而出的精神所打动,2002年初,《现代快报》记者穿行于南京的大街小巷,找寻当年的日军慰安所的旧址。2003年11月份,《现代快报》记者更是有幸和这位老人朝夕共处了十几天,在记者的陪伴下,上北京、下南京、赴云南……而其中最令人难以忘怀的还是老人对  相似文献   

18.
核心提示:2011年10月发生在广东佛山的“小悦悦事件”中,最后向小悦悦伸出援助之手的拾荒者陈贤妹老人,在事件发生后接下来的几天,被上百名记者轮番围堵采访,被折腾得休息不足,眼疾复发,泪流不止,并且几乎无处藏身。在忍无可忍之下,房东要其到屋外的榕树下接受记者采访,扬言再这样折腾下去房子不给她们租住了;她躲进儿子的办公室...  相似文献   

19.
老白上的是延安大学,后在延安当了几年记者。老白觉得自己很有能量,必须到省城发展。1994年,老白辞了工作,只身到了西安。凭着他的文字功底和过去当记者的经验,老白很快就在省级一家报社谋到了职位,成了“文化打工者”中的一员。老白是那种有血性、有棱角的记者,常是路见不平、挺身而出,为此给自已惹下了不少麻烦。年前的一天清晨,电话铃声把我从梦中惊醒,老白来电求救:“快下楼,我在太白路水文巷口,市容人员把人打了,现在把我也粘住了……”我脸都没洗,抓起大衣,连鞋带也来不及系就冲出了门。当我气喘吁吁赶到出事点时,老白正被人团团围住,连记者证也被收缴了。老白见我到来,就像见到了救星,他拨开那些人,指着我说:“这是三秦报的记者,她也是来采访的。”经询问才得知,老白上班路过此地,见四五个市容人员正在对两个农民拳打脚踢,其中一农民被打得嘴流鲜血。老白自恃是记者,除大喝一声“不能打人”外,还上前阻拦,最不可原谅的是,他还骂了一句“黑狗子!”市容人员当然跟他没完。最后我们不得不一起到他们报社,总编出面才平息了这件事。老白保持了陕北人那种纯朴、好客、真诚待人的性格,家里常是高朋满座,从陕北来的亲戚、朋友、同学一拨拨的,经常是这拨还没走,那...  相似文献   

20.
老童 《青年记者》2012,(18):11-12
今年3月2日,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开幕前一天,著名主持人倪萍委员在报到点被记者围住.当记者们问她今年的提案时,倪萍摆摆手,大步流星地走向门口.“不说,不说,你们总是歪曲我的意思!”经过了去年的“中国脊梁”风波,倪萍面对记者再也不敢“滔滔不绝”,她表示:“我今年就是要当哑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