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文学艺术审美之维的探寻,它经历了一个发展的历程:当文艺开始走出功利主义的藩篱,文艺的审美价值被理解为给人们的娱乐消遣,而到了浪漫主义时期,它开始被理解为心灵的抒发和精神的愉悦,到了文学艺术发展相对成熟的现代时期,文学的审美价值被理解为一种艺术价值,它超越了以往对审美价值就是“娱乐”和“快感”的理解,逐渐代之以带有一定“审丑”意识、体现创作者创造性禀赋的现代艺术价值观。  相似文献   

2.
新历史美学把文学艺术的创造看作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现实世界通过一系列转换成为文学艺术世界。新历史美学从功能性上考察参与审美创造的各种因素怎样交错作用,形成了“美的合力”、“美的结果”。审美创连有三种主要因素:理性、形式和直觉。文学艺术作品的真实,指的是人们理性经验的认可。理性是文学艺术世界得以升华为审美对象的通道。形式作为文学艺术创造的媒介,其功能是具有呼唤作用。它有一种力量使理性经验始终不能居于文学艺术的中心位置,呼唤人们用审美的眼睛观照文学艺术世界。审美直觉的功能是在心灵的对比中实现审美情感交流,从而最终完成审美对象的创造。  相似文献   

3.
夏玲 《培训与研究》2007,24(11):35-37
文学艺术教育以及人文教育中,怎样培养人的情操、人格、气质,提高人对文学艺术的审美趣味,人物的审美、艺术形象的审美是一个重要方面。人物审美是一个综合着人体、人性、人格、风度、气质乃至艺术境界等各种因素的审美活动,它对人审美境界的提升有着比其它内容更深刻的体验性、震撼性。因而,人物审美是培育人的内心情感和审美趣味的重要内容和手段。  相似文献   

4.
审丑是对应审美出现的新名词,随着人们审美的疲劳,审丑的情趣也应运而生,审丑本身也是审美的一种表现形式,随着中国经济的日益发达,对多方文化的吸收,文学和艺术不再是高高在上不可接近的,而是走入寻常百姓家,艺术表现的内容与日常生活接轨.本文从网络时代受众审美情趣的变化角度出发,分析审丑心理诞生的机制,并对现今网络资源的规范化提出合理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怎样写影视评论李泱影视评论是艺术评论之一种,具体样式很多,我们这里仅简介故事梗概、观后感和短评等三种中学生常常用到的影视评论的写作要领和方法。俄国著名作家普希金在《论批评》一文中说:“批评是揭示文学艺术作品的美和缺点的科学。”影视评论,亦称影视批评,...  相似文献   

6.
从张洁、张辛欣,到张弦、张贤亮,这些一度致力于爱情题材审美开掘的当代作家们,似乎都不约而同地在作品中抒写着一种共同的情感体验——在爱情的沉痛中苦苦地挣扎。这种情感体验已经引起了,而且还将继续引起千百万读者的情感共鸣。一位忘记了姓名的哲人曾经说过:个别人完全有自由去研究那些吸引他、使他感兴趣、他觉得有用的东西,但人类根本的研究对象是人。当代一位著名文学评论家说得好:“文学家比历史学家精通的,不是历史事实本身,而是历史事实中的人的情感世界。”(刘再复《鲁迅美学思想论稿》P216)对人的情感世界的审美把握是文学艺术创作的极至!在众多的爱情题材作品中,云南作家汤世杰的中篇小说  相似文献   

7.
文学艺术作品作为历史精神审美的形象建构,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不管自觉或不自觉,都必然反映着人类特定阶段对人的本质和生存状况的认识。因此,新世纪文学的伦理批评就本质而言,仍是一种关于人的思想和行为价值的美学判断。由此,文学不仅要抒写生活,而且要植于善根,扬善美、惩丑恶,树“人气”正气。  相似文献   

8.
张中锋 《丹东师专学报》2002,24(2):10-12,14
审丑并不隶属于审美,而是和审美共同构成感性学范畴.由此来观照西方文学史就会发现,整个西方文学史的发展始终徘徊于审美和审丑之间,而不是象“和谐派“美学家们所认为的那样,把西方文学史分成“古代朴素的和谐美、近代对立的崇高(或反和谐的丑)、现代辨证的和谐美“.同时,这种从感性学的角度来分析文学史的方法,也避免了人们在摆脱了意识形态的束缚后,又陷入了把文学史等同于关于主体自由的哲学史误区.  相似文献   

9.
电影文本与电影受众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审美的知音关系。中国电影受众对作品的期待与认同,接受与喜爱,往往体现了深层的民族性的文化意蕴。正是特定的民族文化心理与审美鉴赏方式决定了对作品内涵的价值取向,也进而会影响到电影文本创作的方向。本文试图以中国古典审美论中的“澄怀味象”这一命题,来解释中国电影文本与受众之间特殊的审美知音关系。  相似文献   

10.
学作品的深度解读需有完满的审美心理的参与,只有将作品中美的语言对象化于学生的语感和美感;将作品中美的情感,美的意境对象化于学生的心灵,才能使学生与作品产生生命的交流与融合,进而形成正确的审美态度。为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构建审美心理机制,可用“澄怀味象”、“内觉体验”、“量质转化”的原则加以运作。  相似文献   

11.
“人类是一种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这是莎士比亚在《哈姆莱特》中赞美人类的一段名言。这段话肯定了人在宇宙万物中的主体地位,她实际上也奏出了西方...  相似文献   

12.
意境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意境应该有新的阐述。首无从本质论角度就意境的理论和语言学渊源可以透视出意境的审美本质不仅是情景交融,主客体的统一,而且是一种“对现实回归的超越”。其次从创作论角度谈意境的创造必要注意取境和造境,而且要做到含蓄,境生象处。最后从鉴赏论的角度谈意境的审美实现有赖于欣赏者对作品的填补,领悟,达到“对现实的超越”和“生命本真的回归”。  相似文献   

13.
弗洛伊德的文学接受论散见于他的文学艺术批评文章,其要点有三:“前期快乐”是原则,也是接受效果;对人物的“同情”基于“理解”,而“理解”也成为接受者对高水平创作的心理吁求;“认同”是文学接受过程中的一种心理表现,也可作为作品价值判断的标准之一。在论述方式上,弗洛伊德对文学接受心理特征的分析总是与对文学创作技巧的探讨紧密相联。  相似文献   

14.
"文学产业化"在今天与其说是一种提法,不如说是一种现实.我们把文学界定为审美的和意识形态的二维的观点遮蔽了我们对文学的全面认识.文学产业化的出现是我们从生产实践的角度考察文学艺术,把文学艺术创作看作一种生产形态,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的必然结果,是文学在社会"场域"中的生存选择,是文化资本与经济资本的有效融合的途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文学产业化是文学在当今市场经济下的一种生存选择,是文学的一种新的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15.
学作品的深度解读需有完满的审美心理的参与。只有将作品中美的语言对象化于学生的语感和美感,将作品中美的情感、美的意境对象化于学生的心灵,才能使学生与作品产生生命的交流与融会。章从形成正确的审美态度,深化主体的审美感受,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方面论述了审美心理机制的建构;并提出审美心理机制的运作须特别关注“澄怀味象”、“内觉体验”、“量质转变”的原则。  相似文献   

16.
斯妤论     
斯妤论李正西说斯妤是纯美主义散文家,是说她的散文体现出来的美学风格。这种美学风格并不是单纯形式上的或者只是与人生脱离的唯美主义。斯妤说,她和许多作者一样,经历了从审美到审丑的转折。虽然是在理论上可以把“审美”和“审丑”这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区分开,但在...  相似文献   

17.
人对美丑的感受有审美审丑之说,张艺谋的影片彰显了人性病态,但却不是露丑,而是审丑,这是人特有的批判情怀所致,这可从他的创作动作和作品倾向找到言说的根据。  相似文献   

18.
当代苏格兰小说家詹姆斯·凯尔曼的作品《多么晚啊,多么晚》因“难懂的”方言、“混乱的”风格而受到一些评论家的指责。在这部作品中,凯尔曼为打破中产阶级审美趣味对文学艺术的垄断、建构反传统的工人阶级价值观而使用了承载着民族性和阶级性的格拉斯哥方言和俚语;同时,他的作品通过第三人称有限视角、看似混乱的自由直接引语和自由间接引语,尝试建立工人阶级话语权。  相似文献   

19.
刘鑫 《华章》2011,(29)
文学艺术是主观与客观、再现与表现、内容美和形式美、自律与他律等多方面的统一体,其审美性和社会性是结合在一起的.离开了审美,文学的社会功能就无从实现.一个完整的文学过程,是一个由生活、作家、作品、读者构成的动态过程,文学功能的实现是主客体的交流和对话.文学的审美社会功能受到多个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20.
在接受理论美学家看来,文学艺术作品是一种意义多元的召唤性结构。新的文学艺术作品的出现,它是否符合人们的审美期待,伦理价值取向是非常关键的。作者在作品中体现的伦理向度与读者的审美伦理向度是否一致、是否融合,决定了艺术作品的艺术品性和价值实现。我们分析文学的伦理价值取向与读者的伦理价值取向的逆向、阻碍与交锋,并非否定其融合、相通的态势。无论时代怎样演变、社会如何变迁,"真"、"善"、"美"的东西都会有大致相同的内涵。真正的文学审美接受应该是具有审美艺术价值的、具有高尚伦理道德向度的精神活动,文学的伦理价值取向应该导致读者的伦理道德价值取向的拓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