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穆青同志在《谈谈人物通讯采写中的几个问题》中说:“我们在采写人物通讯的过程中,比较喜欢运用质朴的白描手法。”  相似文献   

2.
穆青是中国当代名记者,从1942年步入新闻界以来,从写第一篇人物通讯《赵占魁》,到建国后采写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以及新时期采写的《为了周总理的嘱托》、《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等优秀人物通讯,都用恰当的画面艺术,提高产品的感染力,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这些作品仍令我们常读常新。 一、利用画面艺术 反映时代精神 穆青在人物通讯写作中,首先注重用画面艺术,  相似文献   

3.
人物通讯是对“新闻人物”的报道。“新闻人物”则是典型性、新鲜性、个性显著的人物。 典型性使“新闻人物”体现了现实生活中的某种趋势,反映了时代精神。正如穆青所说,“人物通讯贵在表现时代精神,难在预示历史趋势。”以人物通讯《为了周总理的嘱托》(见穆青《十个共产党员》)为例,文中的吴吉昌在“文革”中的遭遇,具有时代的典型意义。他是一个共产党员,却在“文革”中被视为  相似文献   

4.
典型人物报道是我国新闻媒体各类报道题材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包括典型个人和典型单位。通过对先进的典型人物的报道,将对受众起到鼓舞、示范作用,对工作起到推动、促进作用。穆青同志在新闻写作领域涉猎非常广,尤以写人物通讯见长。他通过《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为了周总理的嘱托》、《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等脍炙人口的人物通讯,蕴藉了强烈的时代精神,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体现了他在数十年的新闻实践中所形成的独特风格,并得到娴熟的运用。穆青的人物通讯之所以给人以这种强烈的“贴近感”,正是他在写作过程中时…  相似文献   

5.
穆青不但以他的新闻作品为中国新闻界树立了典范,而且在新闻采写理论方面也有突出建树。他关于散文式新闻、视觉新闻和实录性新闻的倡导与论述,就是他对新闻采写理论创新与改革的重要贡献。这“新闻三论”是穆青长期采写实践的理论升华,是他观察分析世界新闻新潮,结合中国新闻界现状而阐发的真知灼见。“三论”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集中反映了穆青的新闻思想,为中国新闻理论增添了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6.
当代著名记者穆青同志在他半个多世纪的新闻工作生涯中,无论是在延安,还是在东北做战地记者,无论是在新华社做领导工作,还是1993年离休以后,一直没有忘记手中的笔是人民给的,没有忘记去写人民,去写家乡父老,去写普通人。在他的笔下,焦裕禄、吴吉昌、王铁人、潘从正……这些人物,他写一个、响一个。穆青同志采写的人物报道,看后之所以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并产生很好的传播效果,究其原因,是这些人物报道具有鲜明的特色和个性。这些特色和个性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点:──真情实感,有感而发。穆青的人物报道,看后之所以令读…  相似文献   

7.
陈评 《新闻三昧》2005,(11):40-41
情感是文学作品调动读者阅读兴趣的一种基本手法,清人袁枚在《随园诗话·补遗》中曾说过:“文以情生,未有无情而有文者”。大凡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有浓烈的情感溢于字里行间,使人兴趣盎然,不忍释手。新闻作品也是一样,不少新闻作品中字里行间也充满着浓烈的情感,只不过表达的更巧妙而已,以适应人们喜怒哀乐等情感,以此来增强新闻作品的可接受性。可以说情感是新闻的一种潜在魅力.穆青在《谈谈人物通讯采写中的几个问题》中说,“在采写人物通讯中,我们常常感到仅仅是用客观事实  相似文献   

8.
“他一生坚守自己的信仰,所以他一生有爱;他一生有爱,所以他一生喷涌”——《穆青传》开篇这句话,凝练地概括了2003年去世的新华社老社长穆青的精神特质,也定下了这部传记的情感基调。作者张严平用饱蘸激情与诗意的笔触,描述了穆青这位新闻界旗舰人物的生命历程和心灵历史,从而  相似文献   

9.
1.拨乱反正时期的新闻形式:消息、通讯和报告学 这一时期的新闻报道配合形势,揭露和控诉政治丑行、反思社会悲剧的根源和教训。1978年3月新华社播发穆青等人采写的《为了周总理的嘱托》,这是“最早公开发表的对化大革命持否定态度的人物通讯”,不久新华社记采写的《时传祥沉冤昭雪》发表,同一天,《一封终于发出的信》在《人民日报》刊出,其后,《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要为真理而斗争》、《历史的审判》、报告学《大雁情》等相继问世。这一时期新闻作品的主要形式是消息、通讯和报告学,新闻界还没有把注意力放到写作形式的创新问题上。  相似文献   

10.
人物通讯是用来报道特定人物的一种通讯体裁。擅长人物通讯采写的名记者穆青曾说:‘在这样一个时代,美的事物纷至沓来,美的观念日新月异,美的理想催人奋进,美的情操感天动地。新闻记者应该睁大眼睛,去发现美、捕捉美。”  相似文献   

11.
<正>中宣部在2022年只发布了两个“时代楷模”,一个是集体,另一个就是钱海军。可见钱海军在2022年人物报道中的重要性。笔者采写的《“时代楷模”钱海军老式手机里的50条短信》一稿获得了第33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和钱海军这个人物的重要性有关,也和笔者对他多年的跟踪采访有关。  相似文献   

12.
善于第一个抓住有价值的人和事抢先报道,是记具有优秀新闻素质的标志。在中国共产党报刊宣传史上,第一个生产战线的工人典型赵占魁就是穆青同志采写的。这为穆青在新闻事业上的成功奠定了根基,也为我国的典型报道开拓了一条宽广深远的道路。总结他采写赵占魁的经验,对指导当前的典型报道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唐代大诗人杜甫在《戏为六绝句·之一》中,赞誉南朝文人庾信后期作品艺术上更趋成熟,“庚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今天,我们用这句诗来评价穆青的新闻作品也十分精当,他的作品确实也达到了这样的境界。 站在时代高度报道典型 新闻所报道的人和事,是新近出现和发生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那么,怎样报道呢?穆青同志讲:“我们今天的时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我们不能把它简单地写成一部‘好人好事录’。因此,能否高瞻远瞩地提炼出能够反映时代特征的主题,并且从这个高度来表现英雄人物的革命精神和思想风貌,就成为决定人物通讯成败、优劣的关键。”这是穆青同志抓典型报道的深刻总结,也是他新闻作品的一个重要特色。就以《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来说吧,写作构思时,他反复考虑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变国家“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这一时代要求和进程出发,提炼出“困难面前逞英雄”这个主题。 1990年,穆青和冯健、周原重访兰考时,强烈感受到焦裕禄精神使兰考发生了翻天覆  相似文献   

14.
穆青同志写的人物常常给人以特别的感受,就好像“众里寻他千百度”的某个人,突然出现在面前,有一种“就是他”的惊喜感。 这种效果,这种强烈的时代性与现实针对性的效果,固然与人物事迹本身有关,但是更重要的在于作者依据人物事迹材料所提炼出的主题。穆青同志人物通讯主题提炼的成功经验是什么?他的人物通讯的主题是怎样在充分地程度上适应时代的需要,传达出人民群众的期盼和呼唤? 以“三个洞悉”为前提 宏观把握人物的典型性 穆青同志在谈他的人物通讯写作经验时,提出“三个洞悉”的要求,用以作为认识和判断人物典型性的前提和依据。这“三个洞悉”是:  相似文献   

15.
反映中国新闻界代表人物穆青的纪实性传记作品《穆青传》近日由新华出版社出版发行。2月28日举行了首发式。穆青是“喝延河水”成长起来的新闻工作者,在广大读者中享有崇高声誉。在20世纪的新闻史上,许多新闻名篇是与他的名字连在一起的,焦裕禄、吴吉昌、潘从正……这一个又一个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正是通过穆青和他战友的笔,传播到人们的心灵深处。29万字的《穆青传》,以大量翔实的史料、口述和日记,真实地再现了穆青不平凡的一生,准确地刻画了他崇高的精神世界及性格特征,生动地展示了他对共产主义信念的坚定不移,对人民群众发自灵魂深处…  相似文献   

16.
1995年5月4日,新华社团委与《中国记者》联合举办了“从焦裕禄到孔繁森——两代记者座谈会”。三十年前采写《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的作者冯健、周原(穆青同志因出差在外,未出席会议,后来我们作了补充采访),与参加采写《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的新华社青年记者何平、朱幼棣、陈雁,齐聚一堂,回顾各自的采写经历,总结、概括了这两个光辉典型的共同的时代特征,新华社副社长、总编辑南振中也特地赶来和大家一起畅谈在学习先进人物的过程中报道先进人物、并在报道中继续学习的体会。  相似文献   

17.
1998年10月30日至11月1日,我有幸陪穆青同志在红旗渠和石板岩山区采访了两天,采写了《穆青情系红旗渠》现场短新闻(以下简称《情》),相继被《安阳日报》、《河南商报》、《大河报》和《新闻出版报》采用。同时,我也陆续接到北京、郑州、安阳、林州市一些读者朋友的来电、来信。应该说,大多数读者被打动是被在全国人民心中享有盛誉、德高望重的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穆青对红旗渠的深情所感染。但回顾一下该文的采写经过和体会,进而谈谈现场短新闻的特色,也应该是作者对读者和编发该文的诸报编辑和记者同行们的一种回报。 真实真情真意境 采写现场短新闻,是新闻记者的一项基本功;及时编发优秀的现场短新闻,是广大读者喜闻乐见、新  相似文献   

18.
<正>上个世纪60年代,由新华社记者穆青、冯健、周原采写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以深厚的意蕴、真挚的情感、朴实的语言、细腻的描写,感染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为新闻工作者采写新闻作品尤其是报道先进典型的新闻作品树立了成功的典范。  相似文献   

19.
一我从小就读过穆青的新闻作品,特别是那脍炙人口的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不仅熏陶了我,还熏陶了几代人。我1984年到新华社工作后才对穆青同志有了较多的了解。听他讲话,看他的文章,也作为对外记者的代表向他汇报过工作,对他那平易的语言、深邃的思想很佩服。自己也按他倡导的“亲历式新闻”“散文式新闻”的理论学写新闻,按照他关于“摄影和文字要两翼起飞”的要求兼搞摄影报道。1990年,宁夏大学回族文学研究所邀请我撰写《回族文学史》中《穆青的生平和创作》章节时,才和作为“回族作家”的穆青同志有了比较密切的接触。记…  相似文献   

20.
“用散文的笔法来写新闻”,是穆青于六十年代初在新闻刊物上作为一种学术观点发表的。它指的不是某一类报道,而是所有的新闻作品。进入八十年代后,他进一步提出“我们的新闻报道的形式和结构也应向自由的活泼的散文式的方向发展”。穆青在新闻采写理论中的这一创见,推动了全国新闻写作的改革,开创了新闻报道的新风。他以自己的作品标新领先,催生出一篇篇佳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