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古人有名有字,古代婴儿出生三个月由父亲命名,男子20岁成人行冠礼(结发加冠)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jī)礼(结发加笄。笄,古代束发用的簪子)时取字。古人为何既起名又取字?概括起来原因有三:第一、取字标志成年,开始走向社会,成年后男娶女嫁,可以结婚生子了。看“字”的形体,上面是房  相似文献   

2.
韩延明 《教师博览》2010,(10):56-57
《礼记·檀弓上》记载:"幼名,冠字。"说的是周代的习俗: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先取名,男子二十岁成年举行冠礼(结发加冠)时取字,女子十五岁许嫁举行笄礼(结发加笄)时取字。  相似文献   

3.
<正>《礼记·檀弓上》记载:"幼名,冠字。"是说周代的习俗: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先取名,男子20岁成年举行冠礼(结发加冠)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礼(结发加笄)时取字。后代基本上继承了这种习惯。其组合方式主要有以下种类:1.同义相协名与字为同义词,二者相为辅佐,互作解释。如:周瑜,字公瑾。瑜和瑾都是美玉。杜甫,字子美。"甫,男子之美称也。"欧阳修,字永叔。"修,长也";"永,水长也"。2.反义相应名与字为反义词,两者对立相应,各从反面  相似文献   

4.
《礼记·檀弓上》记载:“幼名,冠字。”是说周代的习俗: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先取名,男子20岁成年举行冠礼(结发加冠)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礼(结发加笄)时取字。后代基本上继承了这种习惯。其组合方式主要有以下种类:  相似文献   

5.
古人有名有字,旧说上古婴儿出生3个月后由父亲命名。男子20岁成人举行冠礼(结发加冠)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礼(结发加笄)时取字。名和字之间往往有意义上的联系,例如宰予·,字子我·;端木赐·,字子贡·;冉耕·,字伯牛·;屈原,名平·,字原·。名和字甚至可以是一对反义词,例如曾点,字皙。《说文》“:点,小黑也”,“皙,人色白也”。由于词义的变迁,有的名和字在今天已经不容易看出其间的意义联系。例如颜回,字子渊。《(说文》“:渊,回水也。”回水指旋转的水。)樊须,字子迟。(古代“须”和“迟”都有待的意思。)有时名和字之间只是一种偶…  相似文献   

6.
中国人婴儿时期有“乳名”,有的列入学年龄另起“学名”,有人即以此作为一生的“正名”或“大名”。有些人还另选“表字”,作为庄重的称呼。《礼记·曲礼》记载,古时男子20岁时结发加冠,取字行“冠礼”;女子15岁,结发加笄,“行笄礼”,取字。这都表示已经成年,要举行隆重的仪式。古人的“名”和“字”之间是有联系的,包含着不少古汉语知识和古文化知识。  相似文献   

7.
古人有名有字,名和字命定的时间不一,先命名后取字。《礼记·檀弓》曰:“幼名,冠字。”根据周代礼制规定,孩子出生3个月,由父亲给他命名;男性20岁举行冠礼时取字,女性则在15岁举行笄礼时取字。  相似文献   

8.
在文言文中,经常出现古人的名、字、号与称谓。下面,笔者把课本中出现的这方面的文化常识进行一些归纳说明。一、名、字、号(一)名、字、号古代人的名字和现代有很大差别,古人有除了名之外,另取字号的习惯。1.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单指名。幼年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2.字,男子20岁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举行笄礼时取字,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名和字在意义上都存在一定的联系。或词义相近,如屈原名平,字原;或词义相反,如韩愈名愈,字退之。3.号,名和字以外的称呼,一般表尊敬。古人一般都有号,如李白号青莲居士;苏轼号东坡居士…  相似文献   

9.
“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孔雀东南飞》)课本注:结发,古时候的人到了一定的年龄(例如男子二十岁,女子十五岁)才把头发结起来,算是到了成年,可以结婚了。朱东润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注:结发,指成年,古代男女成年时要头发结上,古制,男子二十而冠,女子十五而笄,都是成年的标志。这两条注释都明显地把诗中所言“结发”看作是古时男女的冠礼、笄礼。这是不  相似文献   

10.
<正> 在中国古代人伦文化史上,成年的男女在本名之外多另取一别名,叫做“表字”、“配字”、“冠字”、“笄字”等。《礼记·曲礼上》:“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又《檀弓上》:“幼名、冠字、五十以伯仲,死谥,周道也。”这说明在周代,男子二十行冠礼和女子许嫁行笄礼,本名之外都要取字。人们这种命名上的特殊文化习俗,自周以后便沿袭下来,直到近现代。所以凡见于史传之人物,绝大多数都有名有字。推究起来,人们所以在本名之外乐于配字,大致原因有三:一是如上引《礼记》所云,说明其人已成年,男的可成家,女的可婚配。二是称其字而不呼其名,显示亲友间的彼此敬重。“人年二十,有为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礼记·檀弓》疏)三是表明德操如何。“古者,名  相似文献   

11.
一、积累文盲常识1.人名。古人与今人不同的是不仅有姓名,还有字。旧说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结发加冠)时取“字”,女子十五岁许嫁举行并利(结发加等)时取“字”。如屈原名平,字原;诸葛亮名亮,字孔明;名与字有时有意义上的联系,有时没有。古人名字连说时,通常是先称宇,后称名;如孟明规,“明”为字,’‘视”为名。也有特殊情况,如《游褒禅山记》有:“庐陵萧君圭君玉”是“地名十姓(萧)十名(君圭)十字(君王)”。对平辈或尊辈常称字,如记录《论语》的人对ILl’J弟子一般都称字。古代除名字外,有时另起称号。陶…  相似文献   

12.
初中文言文《核舟记》的“虞山王毅叔远甫刻”一句书上解释为“姓王,名毅,字叔远;甫,通‘父’,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我国周代有“幼名、冠字、五十以伯仲”的习俗。一个贵族婴儿生下三个月之后,由父亲命名,这是“幼名”的意思。到了二十岁举行冠礼,由来宾给他取字,这就叫“冠字”。“冠字”的方式是:“曰伯某甫,仲叔季,唯其所当。”可见字的全称是三个字组成。如伯阳父,仲山甫,叔原父之类。叔远甫那个时候虽然“冠字”的礼俗早已消失,但这种取字的方式无疑是反映了周代礼俗的遗俗。这种由三个字构成的“字”是有一番讲究的。第一个字是…  相似文献   

13.
《礼记·檀弓上》记载:幼名,冠字。说的是周代的习俗: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先取名,男子二十岁成年举行冠礼(结发加  相似文献   

14.
女子爱美,因而与服饰文化深深结缘,这从古代女子称谓中便可略见一斑。及笄、笄年笄是古代妇女盘头发用的簪子,一头锐,一头钝。最初是用竹子制成的,后多用骨角、象牙、金玉等制成。古代女子十五岁要举行成年礼,即笄礼,就是把头发梳拢起来,挽个髻,插上笄。《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相似文献   

15.
取何字为名,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很讲究,以至发展到后来求奇求巧,以奇字难字命名。如著名学者章太炎,别出心裁,为自己女儿取名章(工工工工)、章叕、章(口口口口)。除讲究命名之外,古人还有取字、取号的习俗,据《礼记、曲礼》记载,“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名与字一般由长辈决定,而成年以后你又可以根据个人的志趣为自己取号。别号产生于春秋战国,发展到唐代已经非常普遍,到宋代几乎一人一号,甚至一人多号。  相似文献   

16.
读书札记     
近读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以下简称朱本)之《焦仲卿妻并序》,发现其注释甚有未安.鉴于该诗在我国文学史上的突出地位和巨大影响,为能更准确地把握理解诗歌原义,笔者谨将一得之见芹献于下;1.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朱本注曰:“结发,指成年,古代男女成年时要把头发结上.古制,男子二十而冠,女子十五而笄,都是成年的标志.”林庚、冯沅君主编《中国历代诗歌选》(以下简称林本)亦同此注.按,结发有指成年义,无误.但此处注为该义,却未达一间,毕竟成年与结婚是不同的两码事.同枕席,即同床同枕亦即男妇女结合,宋玉《高唐赋》:愿荐枕席.虽然成年是结婚的前提,但并不可把二者相提并论.又,古俗礼,成婚之夜,  相似文献   

17.
新编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中教材(必修本)语文第三册课文《孔雀东南飞》是传统名篇,然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其文注释有三处值得商榷。现不揣谫陋,以俟方家指正。1.“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结发”,教材注释为:“古时的人到了一定年龄(例如男子20岁,女子15岁)才把头发结起来,算是到了成年,可以结婚的。”笔者认为这样的解释似欠准确。课本编注者把“结发”同古代男子“加冠”、女子“及  相似文献   

18.
我国早在周朝前后就有了“成人礼”。《礼记·冠义》载“:古者冠礼筮(shì)日筮宾,所以敬冠事。”男子20岁加冠,称为“冠礼”,女子15岁插笄,称为“笄(jī)礼”。加冠、插  相似文献   

19.
张伯忠 《学语文》2003,(6):46-46
古代文人雅士、名流贤达除姓名外 ,往往还自取字、号、别号 ,所谓“名以正体 ,字以表德 ,号以寓怀” ,意思是 ,“名”是用来标明记取某人的符号 ,大千世界 ,芸芸众生 ,没有名就分不清张三、李四 ;“字”是用来表示和名相近的含义及性情 ,大多有一定寓意 ;“号”则寄寓着人的信念、志趣、情怀。三者既有联系 ,又有不同。古人字、号取法颇多 ,别有情趣。一、字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取字 ,取字的时候要注意名与字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常见的有呼应关系、同义关系和反义关系。南宋民族英雄岳飞 ,字“鹏举” ,意即大鹏展翅 ,扶摇万里 ,字与名呼应。…  相似文献   

20.
“名字”一词,古今含义不尽相同。因为今天的人大都有名无字,所以“名字”一词,实际上只是指的“名”,成了偏义复词了。古人则多有名有字,二者都可以作为称呼,只不过各有各的用场。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本文所说的名字从周代开始。《礼记·檀弓上》:“幼名,冠字,周道也。”所谓“幼名”,是说幼儿出生不久,由亲长为幼儿取名,以便称呼;所谓“冠字”,是说男子长到二十岁,要举行表示成人的冠礼。在举行冠礼时,由父兄的朋友为之取字。从此人们就应称之以字,不得再称之以名。这就是周代的称呼之道。《檀弓》这句话只是说的男子,其实女子也有名有字。《礼记·曲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