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精神文明宣传的关键是做好“人”的文章──徐洪刚英雄事迹报道给我们的启示大众日报编委会去年8月,济南部队涌现出一位不畏强暴、见义勇为的英雄战士徐洪刚。我们及时抓住身边这一重大典型,集中突出地进行了报道,形成精神文明宣传的强大舆论声势。全省上下反响强烈,...  相似文献   

2.
某武器仓库政委汤光平有个集稿册,装订得结结实实,约有千余篇吧。不过,汤政委收集的不是自己的作品,大都是《解放军报》上刊登的优秀文章。甭小看了这本集稿册,它的作用大着哩。早在汤政委任机关政治部科长时,就注重学习《解放军报》上刊登的文章,特别是一些言论。每次阅完后,将好文章小心翼翼地剪下来,贴在专门设计的集稿册上。一有空儿翻翻它,从中汲取营养,用来指导部队政治工作。“四个”教育轰轰烈烈展开后,军退刊登了一则《莫把工作过程当效果》的消息,他仔细地品味,认为此文章对基层部队大有针对性了。好好保存了下来。…  相似文献   

3.
初识老刘 ,是在7月底的一天下午。当时他正在编他的《辰光集团报》。每月一期的报纸 ,采编几乎全是他一人操作。报上开辟的《预备役部队建设》等栏目 ,除刊登部队新闻以外 ,还连载有预备役部队常识、国防动态、国防聚焦和生活中的国防话题等内容。说起来 ,老刘算得上地道的“新兵老同志”。他1975年退役后 ,对火热的军营生活依然怀恋不已。一身洗得发白的军装时常“捂”在身上 ,让人一看就知道是位退伍兵。老刘很健谈 ,他说 :“1997年 ,我调局里工作时 ,领导想让我到老干部处 ,不少人都说那是个好地方 ,而我却盯上了武装部。人家说…  相似文献   

4.
至4月30日,由《生活与修养》专刊编辑采访撰写的“官兵关系访谈录”一组9篇、约2.5万字的文章全部刊出。这是这一专刊继去年为宣传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组织的“道德规范访谈录”一组文章之后,又一次较成功的策划,采写范围更广、涉及人员更多,编辑组的同志分别深入到海军驻西沙部队、南京军区、兰州军区、济南军区和北京军区部队的最基层单位,既采访了部队领导干部、基层优秀带兵人、士官义务兵,又采访了在带兵问题上犯过错误的同志,还有战争年代出生入死的老同志、专家学者和战士家长等。通过全面了解,不仅更加准确地了解…  相似文献   

5.
初次“认识”老汪,是1985年8月。当时武汉军区《战斗报》的头版头条刊登了一篇《战友情》的通讯,写的是一位退伍战士20年如一日照顾伤残战友的事,文章感情真挚,催人泪下,让人过目难忘。那作者“汪文生”的名字,便牢牢地印在了我们的脑子里。由于此后常在多家报刊、电台见  相似文献   

6.
最近在几家全国著名的出版类期刊上读到了一篇作者相同、标题稍异、内容大同小异的文章,引起了笔者对“一稿多投”、“一稿多用”的法律问题的思考。能不能“一稿多投”?对此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大体而言,“一稿多投”有两种:一是同时“一稿多投”,即在《著作权法》规定的期限内或双方约定的期限内同时将同一作品投到几个刊物上;二是按《著作权法》规定,在超过一定的期限先后将同一作品投到不同的刊物。前者是《著作权法》不允许的,后者则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三十二条明确规定:“著作权人向报社…  相似文献   

7.
一次,在南京偶遇济南军区的退伍兵,他居然拿出了一本保存完好的《答你一句话》文章剪贴——这是我在《前卫报》工作时开办并主编的一个小栏目。他告诉我:“在部队时,好多战友都曾将《答你一句话》剪贴成册,我感到它满有意思,退伍时就带了回来,一直珍藏着。”时隔不久,我带领学员到驻河南部队实习,又在一个连队看到了《答你一句话》剪贴本——是一个退伍班长留给连队的礼物。  相似文献   

8.
“接合部”是一个军事术语,其本义是指“作战时两个部队战斗队形或阵地相连接的地方”(《军事大辞典》第75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12月版)。军事常识告诉人们,“接合部”因其容易让人产生麻痹和容易被人忽略而成为薄弱的部位,作战时,它往往会成为攻击或被攻击的突破口。有一部电影叫《渡江侦察记》,它讲述的是1949年渡江战役前夕,人民解放军一支侦察小分队深入敌后侦察敌情的故事。而这支侦察小分队插入国民党军江防部队所选择的位置,就是其两支守军的“接合部”。  相似文献   

9.
“通告”与“通报”是行文中常用的两个文种。“告”和“报”都有让人知晓某些事项的意思,《秘书之友》1986年第4期上曾刊登了这样两篇文章:《该用“通告”还是“通报”》;《“通告”与“通报”同类不同用》,文章虽是几年前所写,而这种疑问至今未能见到满意的解答。要区分这两个文种,自然要以法规为准绳。《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的第五条第四款规定:“在一定范围内,对人民群众或者机关团体公布应当遵守或  相似文献   

10.
由我采写编辑的“三青年见义勇为殊死力斗流氓团伙”的来信和“衡阳铁路公检法秉公办案依法保护正当防卫”的一组稿件,1988年7月25日在《湖南日报》一版头条见报之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省委书记、省长熊清泉说:“这个报道很好,教育人,鼓舞人,彭凯等三位青年见义勇为,力斗流氓团伙,为人民做了件好事。”省教委对彭凯等三青年给予表彰和奖励,奖给他们每人现金500元,授给他们“优秀学生”的光荣称号,还  相似文献   

11.
法条中规定:“使用暴力致人伤残、死亡按照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二百三十二条规定处罚”。笔者依据法条的规定将对其中涉及的暴力、伤残、重伤以及行为人的罪过形态逐一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笔者在阅报时屡屡发现在许多报纸主要是广告版面上,法人、法定代表人、法人代表几个词用法混乱。因此,有必要明确这三个法律概念。先说“法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关于法人制度的规定中解释:“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法人有企业法人,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法人之分。”显然,法人是法律规定的一种组织,有别于公民(自然人)。  相似文献   

13.
最近,四川省建筑公司宣传部梁多荣给《四川工人日报》写了一封感谢信,信中写道:“付吉石同志的行动给职工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记者同志见义勇为的行动、关心工人的心情就是一篇极好的文章。”  相似文献   

14.
《新闻战线》去年第七期刊登了阮礼录同志的文章《“野人”的报道失实》,11月14日人民日报《科学园地》副刊又发表了彭祝平同志的文章《猴是怎样“变”人的?》。这两篇文章对“野人”事件起了很好的正本清源作用。也许有同志说,事情过去了这么久,要搞清楚不难,但当初报道时不出错就不容易做到了。我们报纸最早报道了这一事件,但并没有出现差错。这是由于在开始报道时,我们注意做到了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5.
近读报纸一则资料,《新民晚报》的副刊名《夜光杯》始于1946年5月1日。当时在启用此刊名时曾专门有一发刊词,其中对稿酬支付时间作了具体规定:“半月结付一次。”笔者认为:“半月结付一次”稿酬好。由此联想到目前结付稿酬的状况,大多数是两三个月,有少数甚至四五个月。依笔者愚见,一个  相似文献   

16.
若文 《今传媒》2006,(1):27-28
一、对于报刊审读制度的解析国家新闻出版署1988年11月下发的《关于加强对报纸、期刊、图书审读工作的通知》(简称《通知》)中提出:“做好对报纸、期刊、图书的审读工作,是加强和改进新闻出版管理的重要方法”。新闻出版总署于2005年颁布实施的《报纸出版管理规定》和《期刊出版管理规定》(简称“两个规定”),均在各自“监督管理”这一章里对纸质媒介的审读做了明确规定,并将审读工作列为纸质媒介出版管理的四项制度之一。从《通知》到“两个规定”,都将纸质媒介审读纳入新闻出版管理范畴。所不同的,一是由上世纪80年代所规定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7.
有人说,写稿是为了发表;发表了,名利双收;我说:写稿并不仅仅是为了发表,更重要的是为报社、刊物“当参谋”,为民“排忧解难”。我是从1960年开始“爬格子”的,至今已有整整30个年头了。在这30年中,我发表的“作品”恰好是300篇,但更多的是对报社、刊物有“参考价值”,为民解决了“问题”。如我曾与一位同事合写了一封向上海《文汇报》提意见的信,认为该报原来有些文章不仅长,而且“官腔”十足,要求语言更接近人  相似文献   

18.
广州一位小学教师在“他人的生命财产受到威胁时”“驾车撞死劫匪”被认定为见义勇为.新闻媒体几乎一边倒支持这位小学教师,认为其行为已经属于见义勇为,非但不能追究其法律责任,反而应当给予奖励.坦率地说,这种基于新闻报道发表的评论是不可靠的.新闻媒体在采访报道的过程中,不可能像司法机关那样,按照法律规定对事实情节进行客观表述,如果案件的重要细节被新闻媒体忽视,那么,评论者很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判断.  相似文献   

19.
开封的美食     
河南有个开封.开封最出名的是什么?港台两地民众的答案很可能是包青天,因为连续剧《包青天》曾在港台流行,主题曲第一句便是:“开封有个包青天。”但如果问河南人.答案很可能是开封有座第一楼,小笼包子天下第一。这个推论是有佐证的.当我在“开封第一楼”吃包子时.人山人海,而参观包公祠时,就我们一行香港作家河南访问团而已。  相似文献   

20.
一、诗歌称“首”和文章标“题”诗人写一首诗,作家给自己的文章安上一个题目,这种说法已人人听惯了,但诗何以称“首”?文章为何有标“题”之称?它们始于何时?这却不大为人所理解。近读郭老的《文史论集》,发觉他在解释《胡笳十八拍》的“拍”字时,顺便揭开了这个有趣的秘密——“首”的本义是头。我国古代的诗歌原来是不称“首”的,而称为“篇”(如“诗三百篇”)或者“章”(如屈原的《九章》)。诗歌称“首”大抵始于东晋元年。当时有位孙绰,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