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剑有双刃,物有正反。有的新闻报道,尽管出发点是好的,内容是真实的,舆论导向是正确的,但负面效应有时还是不可避免。即便是同一篇新闻,在大多数人看来是正面的,得到的是团结、鼓励的效果,但仍然不排除有些人会从中看到负面的东西。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这种负面效应小些、再小些,从新闻自身发展规律上,研究如何让新闻报道的负面效应最小化。  相似文献   

2.
《今传媒》2002,(4)
新闻报道在正面宣传中产生了负面效应,在当今新闻媒体上屡见不鲜,反映了有些编辑、记者对正面宣传中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缺乏应有的认识,以为只要正面宣传就不存在任何消极影晌,对其给受众带来的传播效果不去认真研究,甚至产生了负面效果也不在乎,由此使得新闻媒体和新闻传播工作者的形象受到损害。  相似文献   

3.
新闻报道在正面宣传中产生了负面效应,在当今新闻媒体上屡见不鲜,反映了有些编辑、记对正面宣传中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缺乏应有的认识,以为只要正面宣传就不存在任何消极影响,对其给受众带来的传播效果不去认真研究,甚至产生了负面效果也不在乎,由此使得新闻媒体和新闻传播工作的形象受到损害。  相似文献   

4.
浅析新闻报道中的隐性负面信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飞 《声屏世界》2003,(9):25-26
新闻报道中的信息有显性和隐性之分。从功能上来看,隐性信息可分为在传播效果上起积极作用的正面隐性信息和产生消极影响的负面隐性信息。实际上由于新闻中的一些隐性信息而产生的负面效应,广泛地存在于我们的新闻报道中,使有些报道实际  相似文献   

5.
在人类社会中,有正面信息也有负面信息。而负面信息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更能迎合读者的兴趣,吸引读者的眼球。作为新闻媒体,要正确认识负面报道的积极效应和负面效应,理性报道负面信息,多投入些人文关怀,注重新闻报道的整体效果。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法制新闻的“市场”看好,法制类报道大量出现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上。新闻媒体大量刊登、播发法制新闻,一方面是为了满足广大群众对法律信息、知识的渴求,另一方面也因为法制报道具有可读性(可视可听性),有助于增加报刊发行量(提高收视收听率)。但若把握不好,也会衍生出一些负面效应,不容忽视。一、法制新闻的负面效应负面效应,指新闻报道社会效果的消极性。法制类新闻报道涉及犯罪和社会丑恶现象等消极的东西较多,负面效  相似文献   

7.
新闻报道通过两种报道推动社会和谐进步: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每种报道都存在报道的正面效果与负面效果。新闻媒体通过负面报道进行舆论监督,以促使社会做出一定的改革,同时这些报道能够一定程度上缓解矛盾、维护稳定,正面效应巨大。当前我国负面报道因为各种原因,受到某种程度的限制。负面报道如何扩大正面效果、缩小负面效果,既是新闻观念的问题,也是新闻报道的技术与艺术问题。  相似文献   

8.
王叶林 《新闻知识》2001,(Z1):24-25
在一般编辑和记者的认识中,多数人以为,新闻报道的负面影响只有在反面报道过多时、或记者采访不深人、编辑编稿不认真而出现新闻稿件失实时会产生。其实,即使是正面报道,如果记者或编辑不能从读者的视角去体验新闻报道的客观效果,有时也会产生负面效果。当然,正面报道的负面影响绝非是编辑、记者有意误导的结果,新闻事件本身也并非编造,其对读者的负面效果有时不易被察觉,因而往往引不起编辑、记者的注意,正因为如此,研究正面报道产生负面影响的问题就显得更加重要。有些正面报道之所以会产生负面影响,主要是由于: 一、读者认…  相似文献   

9.
防止正面报道中的某些负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前 《新闻记者》2001,(7):65-66
在贯彻和执行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中 ,由于缺乏对这一方针全面正确的把握 ,正面报道也会出现若干负面效应 ,这是一个需要我们正视的问题。正面报道的负面效应 ,在新闻传播中的具体表现可谓是林林总总 ,千差万别。根据这种“负面”的参照系的不同 ,负面效应可分为多种不同的类型。有的负面效应是相对于正面报道的目的而言的。新闻报道力求引导受众向“东” ,但是受众接受后的实际效果却是向“西” ,新闻媒体正面报道的动机与受众的实际接受效果完全背道而驰 ;有的负面效应是相对于社会客观效果而言的 ,就是说由于正面报道存在这样那样的问…  相似文献   

10.
负面新闻信息是指"消极的或不好的、有害的新闻信息","是具有新闻价值的消极的事实所释放出的信息。"①它通常包括地震、飓风、干旱、洪水等自然灾害,以及社会上的对一切违背法律或伦理道德,与人类社会进步潮流逆向而动、损害人类利益的事件或现象。负面新闻信息不同于负面报道。负面新闻是那些产生了负面效应的新闻报道,而负面新闻  相似文献   

11.
我国新闻界对负面报道的观点可以归结为两种,一种认为负面报道是负面事实或者负面题材的报道;另一种观点认为中国新闻报道并不存在正面与负面之分,所有的报道都是为了实现正面的舆论导向,只是在报道效果上有的是正面的有的是负面的。负面新闻报道有以下功能:一是认  相似文献   

12.
"负面新闻"报道作为新闻报道中的一个谨慎话题,在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一块"禁区",媒体报道中占据绝对优势的是正面新闻.随着我国民主制度的不断健全和民众知情权意识的提高,如今,负面报道已不少见.对于带有负面信息的报道,不能笼统的一概否定,笔者认为:负面报道不等同于负面效果,通过具体的分析、考量、把握,负面报道也可以达到正面效果.  相似文献   

13.
李辉 《新闻世界》2012,(11):53-54
本文从新闻偏见的表现形式出发,分析了新闻偏见产生的原因及负面效果,为在新闻报道中如何有效规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周琼 《东南传播》2015,(4):138-140
在现行媒体运行的环境中,正面新闻产生负面效果的原因也非常复杂,有政策屏蔽的原因,有角度选择的原因。媒体在新闻报道中要发挥新闻揭示真相,引领舆论的功能,必须从各方面把握正面报道的负面、正面效果的度,以达到传播目的。  相似文献   

15.
积极开展舆论监督、善待社会新闻是地市党报改进报道的取向之一,也是新闻报道落实“三贴近”要求的一个方面。新闻报道要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在具体的新闻报道实践中, 往往会涉及新闻事件的“正面”和“负面”问题。通常认为见义勇为、除暴安良、爱幼扶老、邻里相帮以及人们生活的新观念、新风尚等题材的社会新闻是“正面”报道,是党报社会新闻的主格调; 各种批评报道和跳楼寻短、抢劫嫖娼、事故伤亡等题材的社会新闻, 一般被认为是“负面”新闻,作为党报要尽量少报或不报,以减少负面效果。 其实,对“正面”和“负面”报道做如是的界定…  相似文献   

16.
可读性,是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之一,也是新闻从业人员实践“三贴近”原则的具体体现。新闻报道是写给读者看的,读者看不懂、不认可或不愿看,新闻报道的传播效果就无从谈起。军事训练报道作为一个特殊的报道领域,对可读性的要求尤为突出。从读者的反映来看,一直以来,军事训练报道存在两种值得关注的现象:  相似文献   

17.
负面人物报道不宜"妖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观当前各大媒体,负面人物几乎已成为仅次于娱乐、体育明星的第二大报道对象。然而面对当前负面人物在新闻报道中呈现出的种种怪异、妖魔化的形象,我们不禁要问:“负面人物是否因其身上的缺陷,就要成为各大媒体随意揉捏和打扮的泥人?”“负面人物新闻报道到底有没有章法可循?”“他与典型人物报道的差异和不同点在哪里?”  相似文献   

18.
新闻报道的真实性与合法性的关系1.真实性与合法性都是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本质属性.真实性是决定新闻报道存在的基础,是新闻报道的生命线.合法性是实施新闻报道行为的前提,是新闻报道的合格证.新闻报道的合法性要求一切新闻报道不论从内容还是报道采集、发布的方式、时机都要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否则便会产生负面效应,引发法律责任的追究.  相似文献   

19.
正积极开展舆论监督是地市党报改进报道的取向之一,也是新闻报道落实"三贴近"要求的一个方面。新闻报道要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在具体的新闻报道实践中,往往会涉及新闻事件的"正面"和"负面"问题。实践证明:社会现象含有"负面"信息,但取材于"负面"信息的新闻报道,并非必然对社会产生负面效果。这是因为新闻采访报道是传媒的理性行为,蕴含着正确的是非曲直和道德价值的判断,记者采写新闻的目的,就是通过报道事实,传递新闻信息,在为广大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同时,将正确的立场、观点、倾向寓于事实之中,使受众受到启发和教  相似文献   

20.
在日常新闻报道中,有些明明是客观事实,读者却疑问重重,将信将疑,甚或起到了负面作用;而一些新闻报道却能很快获得读者认可,引起强烈社会反响。后者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记者、编辑在采写、编辑稿件的过程中,往往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了逆向思维,因而强化了报道的深度。所谓逆向思维,就是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从相反的方向和角度去思考,发现别人对此事物认识忽略的问题,或没有挖掘出的新闻事物,或别人不曾采用的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