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任何一种语言都有着一套属于自己的语法体系和修辞方法,那么,电视语言中的画面语言既然是一种语言,必然也同样具有一套属于它自己的语法体系和修辞方法,本文所论述的,就是笔者多年来对画面语言的语法与修辞问题的研究所见。  相似文献   

2.
关琮严 《声屏世界》2011,(12):10-11
典型报道是新闻媒介选择事实、强调新闻事实社会意义的报道方式。多表现为经验新闻、先进人物新闻。典型报道是宣传性报道方式,即为了达到宣传推广的目的在同类事物中选择典型的事例。①典型报道非常注重事实或人物的选择,强调事实或人物背后的社会意义。这就是说,典型报道是一种主观性很强的叙事类型,其宣传性大于新闻性,典型报道所描绘的人物或事实是被重构的结果。其实,不管是典型报道在结构上的安排也好,  相似文献   

3.
孟杰 《大观周刊》2011,(30):235-235
修辞的另一条重要原则是要求表意明确.而不是模棱两可.一句话如果既可作这样解释.又可作那样解释.这就叫做歧义。  相似文献   

4.
正时下,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已成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广播电视宣传报道中也时常可见"四风"的踪影,有例为证——形式主义方面:一些报道只图机械地完成上级安排的"规定动作",重形式,不求实效;报道中大话、套话、空话多,缺乏实质性内容和创新理念;某些报道纯系应景之作,习惯于按传统模式唱"四季歌"。官僚主义方面:会议报道和领导活动报道多,时间长,且占据黄金时段;一些报道内容浮于表面,"地气"不足;一些报道热衷于从会议、网上寻找线索,"官僚"习气重,主观色彩浓,缺乏求证意识,导致报道偏颇失真。  相似文献   

5.
盛芳 《当代传播》2007,(6):126-127
人物是新闻报道的主体,日本著名报人森本哲郎曾说过:"极而言之,报纸是从人开始,到人结束.所有的新闻都是人创造的."①人物报道是我国新闻报道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人物报道一方面以具体人物为线索,可以挖掘重大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背景,同时在讲述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中见证人性的光辉,把握社会多姿多彩的丰富内涵.2007年6月22日,中宣部新闻局副局长刘汉俊博士在武汉作的"典型报道的改进与创新"专题报告中甚至提出人物典型宣传是新闻报道的最高境界的论断.多年来,人物报道在写作手法上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操作规范和修辞策略,不同媒介、不同的人物报道各具特色,可谓异彩纷呈.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出发,在概念隐喻理论的框架下对体育新闻报道中的战争隐喻修辞的广泛应用现象进行研究,揭示了体育报道中战争隐喻的认知机制和生成过程,并总结出在体育报道中战争隐喻手法运用的三大功能,即语言学功能、美学功能和社会学功能。  相似文献   

7.
惠东坡 《新闻爱好者》2011,(18):103-104
深度报道是一种系统反映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深入挖掘和阐明事件的因果关系以揭示其实质和意义,追踪和探索其发展趋向的报道方式。它包括事实层面、背景层面和意义层面。但是,无论是其事实层面、背景层面等"外部世界"还是其意义层面等"内部世界"都不是一种"给定的实在",而是由新闻媒介借助特定的语言符号建构起来的"象征现实"。  相似文献   

8.
朱清河  林燕 《当代传播》2011,(4):104-107
典型人物报道属于中国媒体特有的报道形式,回溯典型人物报道发展历程,经历萌芽、繁荣、畸变、回归阶段,如今又进入革新阶段,依然具有蓬勃生机.本文以历史演变为纬度,以典型人物报道发轫以来的中国社会变迁为背景,对媒体不同时期推出的典型人物报道特征进行分析,探究报道文本与媒介生态的相关度,典型人物报道与中国媒体报道之间的契合点,...  相似文献   

9.
赖学滟 《出版广角》2021,(10):65-67
在媒体融合新时代,探索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布局全媒体传播体系是各路媒体的必然发展趋势和重要使命任务.文章以2021年的重大历史背景为前提,通过现阶段全媒体主题报道策划的实践,从价值逻辑和流量逻辑角度探讨传媒业在内容、技术、平台、市场、用户等方面的融合创新,以期为新时代的全媒体主题报道提供有益启示,使媒体在加速行业转型升级的同时,更好地契合数字化、碎片化信息环境中的受众多元之需和发展大局之需.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媒科技》2008,(6):I0029-I0032
2007年10月8日,新华社正式开通了2008奥运报道专线。中文专线全称为“2008奥运报道专线”(简称“奥运专线”),英文专线全称为“Beijing Olympic Games News Service”(简称“BONS”),能够覆盖平面媒体、广电媒体和网站、手机等新媒体。  相似文献   

11.
吴小权 《东南传播》2011,(11):145-147
修辞在新闻报道中应用广泛。本文以《南方周末》为例,探讨修辞在调查性报道文本中的实际运用。本文主要对修辞在调查性文本中恰当运用和使用不足之处进行了总结。得出修辞积极使用的经验,如运用合适的描写,使用有权威性的准确数据,添加背景性的材料,同时也指出使用不当之处,如修辞格中所选喻体艰涩难懂和记者身影出现的次数频繁。  相似文献   

12.
语法和修辞是现代汉语语言学研究中的基本现象和问题,讲求的是语言科学和语言艺术。电视新闻报道应该像报纸新闻一样,讲求语法和修辞规律,并以艺术和修辞的形式报道新闻事实。比喻、象征、拟人、双关、借代、对比、排比等修辞格同样可以运用到电视新闻语言中。如果运用得当,能够产生意想不到的报道效果。在央视"焦点访谈"播出的《难圆绿色梦》中,就恰当地运用了一些艺术和修辞手法,从而使作品增色不少,加大了报道的深度和力度。本文通过对《难圆绿色梦》语言艺术和修辞手法的分析与研究,拟表达这样一种思想和认识:电视语言艺术值得进一步挖掘和探究,电视语法学和电视修辞学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正地方台日常的新闻宣传报道中,尽管时政活动压缩了不少,但常规任务性的会议报道仍有不少。对此,业内有两种态度:一种是很难作。认为会议新闻形式单一、内容枯燥,模式化、套路化,缺乏观赏性。另一种是真好作。认为反正就这些事,按程序和要求制作即可,受众怎么想不重要,只要不出错,符合要求就行。两种观点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都有道理。但是,若是将"会议报道"作得既让政府满意还能得到受众喜爱,确实需要动脑筋、下功夫。笔者认为:一、应重视前瞻性,做  相似文献   

14.
在媒体融合深化与新冠肺炎疫情的叠加影响下,2022两会报道从供给端转向需求端发力,实现了从技术变革到技术集成的传播生态演变,具体表现为传播主体多元融合、生产流程集中化智能化、内容表达分化等变化。在媒体融合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两会报道需要以媒介逻辑重构生产理念、以平台逻辑创新实现精准触达、以表达逻辑创新培育情感受众,以此为两会报道创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2012年3月28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这条消息犹如一枚重磅炸弹,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引发高度关注与连锁反应。无论是电视媒体、平面媒体还是新媒体,大家都不约而同地在第一时间对这条消息进行了报道。不仅如此,后续报道在随后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仍连篇累牍地跟进。一时间,财经类节目几乎每天都有关于金融改革内容的报道,处于金融改革第一线  相似文献   

16.
汶川大地震已深深嵌入我们每个人的记忆。在这场突发灾难中,电视媒体以其高效、透明的迅速反应令国际、国内好评如潮。在应对突发事件中,深度报道应该如何挖掘?政府和百姓在突发事件中需要怎样的深度报道?作为承担西安电视台深度宣传报道任务的一些专题性节目在抗震救灾宣传报道中大体经历了3个阶段:一是应急期,二是哀悼日后,灾区伤员抵达西安,二三是对抗震救灾期间贡献突出的个人和集体的表彰期。我们以创新的宣传思路,积累了一些应对重大突发事件深度宣传报道的经验,也接受了一次综合实力的考验。  相似文献   

17.
阮超 《青年记者》2010,(16):69-70
新闻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向读者传情达意。同时,读者往往会根据标题的吸引程度来决定是否将阅读全文。尤其是英文报纸,由于语言的特殊性,标题应该尽量言简意赅,并且能够为整篇新闻开一个好头。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网络媒体关于我省正面典型报道.超越了“主题先行”与刻意“发掘”的宣传模式。在传播中注重还原新闻人物和事件的意义本身,用事实和细节打动人心,  相似文献   

19.
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以来,笔者每天花数小时来回穿梭于中国各大媒体网站、海外华文网站、英国媒体和美国媒体网站以及世界通讯社的网站,一个最大的感受是中国媒体作为集体向世界提供了关于这场灾难的信息量最大、角度最丰富的报道,并且成为世界各国  相似文献   

20.
倪思洁 《新闻世界》2011,(8):308-309
《羊城地铁报》作为广州唯一一份以地铁为生存环境的纸质媒体,有着比其他传统纸质媒体更根深蒂固的奇观逻辑。本文通过对《羊城地铁报》亚运报道内容的批判式解读,分析其亚运报道中体现出的媒体奇观逻辑,并探究这种奇观逻辑的表现、成因及调整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