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公开课的利弊反观其未来发展走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开课是一个教学“特例”,在其实施的过程中常常表现出超越于“日常课”的“完美化”倾向,不利于课堂非预期性因素的展现,学生也容易被忽视。从教师发展角度讲,公开课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与日常教学相比,两类课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公开课只有回归到日常教学中,才能实现它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公开课教学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新教改理念的风向标,是教学评优的竞技场,更是教师群体观摩教学技艺的窗口……它对评价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提高教师的自身素养,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不知从何时起,公开课演变成了“公开秀”,众多五花八门、精心设计的出彩“秀”,将锻炼教师、引领研究的公开课演变成了只能欣赏,无以滋养的“作秀课”,这种“作秀课”在公开教学实践中,突出表现为“四秀四忽视”。  相似文献   

3.
公开课与家常课是目前大家讨论的热点问题。笔者认为存在,就有合理性。公开课是目前开展教学研究的一种主要活动形式,它能反映教师集体的智慧,从面上提高磨课教师的教学水平。而家常课作为教师日常教学活动,则是落实教师点的积累。因此,作为客观存在,公开课与家常课之间存在互补性。  相似文献   

4.
金群 《教育现代化》2006,(11):106-107
引子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改革,是学校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主要方面和突破口。我们要关注课堂教学,特别是要关注日常的课堂教学,要有“像公开课一样优化日常课,像日常课一样效化公开课”的课常教学意识和课堂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5.
公开课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它来自于日常教学经验的积累,最终又会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去。从理论上讲,公开课与日常课之间存在着这样的相互转化关系:日常课(经验、方法的提炼、总结)—→公开课(经验、方法的推广、延续)—→日常课。二者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但因为公开课往往是精心准备的结果,是众多日常课的经验集结和理论升华,与日常课相比,总是有更多的值得继承下去和推广开来的方式方法,这使得它能从众多的日常课中突出出来,显得“与众不同”,由此二者也拉开了一定的距离。按照一般的原理,如果距离适当的话,二者之间的转化应该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不存在什么大的障碍和鸿沟,而且这  相似文献   

6.
“说课”是中小学近几年推行的一种新型的学科教研活动。实践证明;“说课”具有高效性、多样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对于大面积提高教师素质,促进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有着重要作用。一、“说课”的形成及特点1、“说课”是由戏剧界导演向演员说戏演变而来的它的雏形是公开课或观摩课后,主讲教师在课后评议时,对听课人做的介绍发言,即主讲教师口头表达具体课题的教学设计及理论依据,讲述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三个方面。以此为基础形成的“说课”则是教师在钻研教材与充分备课的基础上,在投有学生参与的情况下.向…  相似文献   

7.
与日常教学相比,公开课是一个教学“特例”,是与师生熟悉的日常课完全不同的另类场景。公开课是对他人公开的课,日常课是专对学生的,公开课则有了外人的介入,有时这种课是专为这些外人而上的。这些外人包括同事、本系统专家、领导以及外校和外地的同行、研究者、行政管理者等。在公开课上,这些人主要是充当评价者、监督者或观摩者、取经者。也就是说,外人介入课堂,必然对教师上课带来影响,使得教师不仅把课上给自己的学生,还把课上给这些学生之外的听课者,或主要是把课上给这些听课者。因此,由于听课者置于课外充当听众、欣赏家、督导者、评…  相似文献   

8.
近日,办公室的老师聚在电脑前一起观看“录像示范课”。课上,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并没有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倒是教师提供的精美教具、学具、图片、多媒体课件吸引了我们的眼球。在感慨之余,有的教师就提出这样的疑问:这样的一节课要用花多少的课余时间去准备?它的指导意义又在哪里?我们平时可能这样去效仿吗?这些现实性问题摆在我们面前,使我们不得不正视这样一个话题:一线教师最需要怎样的公开课?郭华教授认为诸如上述提到的公开课,只是教学的一个“特例”,对教学活动的实质性改造作用甚微,它的诉求,只有不断地回归到日常教学中,…  相似文献   

9.
一、公开课的含义 “公开课”,顾名思义,就是“打开教室的门”,向教学同伴(同行教师)、向学生家长、向专业机构的研究人员以及根据某种特定需要而向他人开放的课。  相似文献   

10.
时下的语文教学研究活动中存在着一种引人注目的现象:每逢大小研讨会,缺不了的是各种类型的公开课,与会教师最为关注、会后讨论最多的也是公开课。显然,“公开课”的传播效应和导向作用不容人们忽视,研究“公开课”现象及其背后的隐含意义自然也就尤为迫切和重要。   常见的公开课类型有“示范课”、“观摩课”、“研究课”、“实验课”等几种,“比赛课”算做一种特殊类型的“公开课”。举办公开课的初衷,无非是想通过提供某种课例,让听课教师或“观而摩之”,或“听而研之”,以达到切磋交流进而改进语文教学的目的。从这个意…  相似文献   

11.
富赋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6):169-169,171
公开课是教师展现自己教学水平及教学风格的一方舞台,是很多新教师向老教师学习授课经验的一次契机,是新教师提升自身教学水平的一级台阶。因此,近年来,公开课作为教师交流教育经验、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平台,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关注。但公开课又因其不同于日常课堂授课而具有了自己的典型特质。本文从公开课的特点、设计、实施、评价几个方面对公开课的特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公开课是学校教学研究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青年教师成长的必经过程,通过公开课中的教师教学行为和师生互动过程,可以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推广优质教学经验,提高常态课教学效率。但公开课的立足点究竟是“公开”还是“课”?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关系着公开课的价值走向,关系着教学互动中师生地位的正确认识,关系着新课改的务实推进。本文以公开课的“课”为基本立足点,以探讨政治公开课的应有价值为契机,明确当前高中政治公开课暴露的问题,探讨政治公开课形式与内容、主导与主体统一的路径,推动政治公开课向常态课回归,提高政治公开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陈宏 《四川教育》2003,(12):21-21
很多教师上过公开课,很多教师想上公开课。只要是教师,就离不开公开课。然而,我们调查发现,却很少有教师喜欢公开课。公开课,越走越远,品质美味不再,风光何用?公开课,想说爱你不容易,何时脱下空有其表的华美外衣,重现“本色”?公开课,曾经很精彩!作为校本教研的一种常见形态,公开课起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按不同用途,公开课可细分为观摩课、示范课、优质课、指导课、研究课、竞赛课、汇报课等多种“课型”。公开课曾备受青睐,在提升教师教育理念,推动教育科研和教学改革,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等方面发挥过积极显著的作用。上过无数公开课的特级教…  相似文献   

14.
与日常教学相比,公开课是一个教学“特例”,是与师生熟悉的日常课完全不同的另类场景。公开课是对他人公开的课,日常课是专对学生的,公开课则有了外人的介入,有时这种课是专为这些外人而上的。这些外人包括同事、本系统专家、领导以及外校和外地的同行、  相似文献   

15.
公开课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是教师之间相互学习、交流的平台,是教师专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途径,特别是在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它对先进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的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又不难发现很多公开课似乎中看不中用,甚至出现“课上热闹课后补”的怪现象。冷静分析自己所经历的众多公开课,我认为目前的公开课存在以下三大误区。  相似文献   

16.
公开课是对授课教师和受课学生以外的人开放的适应学生的课。适应学生不仅是公开课而且是所有课的最基本的特征。公开课是定位在“课”上而不是“公开”上,“课”的存在价值就是“适应学生,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公开课是为了充分挖掘其作为“课”的存在价值,而不是追求其作为“公开”的存在价值。无论是授课教师上公开课还是受课学生以外的人听、评公开课,都应追求公开课作为“课”的存在价值。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来 ,在广大中小学盛行“说课”这种学科教研活动 ,这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好课题。体育“说课”就是教师在上课之前 ,把自己的备课过程、构思和教学设计向同事或领导所作的介绍。它比实际上课更节省时间 ,更能代表一个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和教育理论水平。但是 ,我们发现有些教师在“说课”活动中 ,把“说课”当作是“背课” ,或把它当成是一堂理论公开课。因此 ,笔者对“说课”这一新颖的教研活动形式作了如下探讨 ,供同行们参考。一、“说课”的内容1 交待指定教材的教学目的、要求。它包括如何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知识、技能 ,发展…  相似文献   

18.
<正>教学能力的提升并非易事,它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断磨炼、成长,笔者认为,校内公开课这种教研形式能够发挥正面积极的作用,推动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保证课堂教学质量。一、走出误区,审视公开课实践本质1".公开课"≠"表演课"。公开课与表演课  相似文献   

19.
“当前的‘赛课之风’成就了一批名师,耽误了一批学生”,在全国初中教育校长论坛上,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陶西平指出,当前的教学改革存在着形式主义蔓延的危险,“赛课之风”是这种危险的表现之一。现在教育界很风行“赛课”,老师们经常要上公开课,上级主管部门还要对公开课进行评比。陶西平指出,用于“赛课”的公开课是脱离教学常态的,能讲好这样一节精心准备的课,并不意味着也能讲好日常的每一节课。但是,为了评比、为了展现教学改革的成果,这种“赛课”已经成为一种风气,不少教师“靠一节课一举成名”,陶西平认为这是“造星”,不能培养出真…  相似文献   

20.
陆剑波 《教书育人》2000,(17):29-31
研究课是为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组织的一种特殊的公开课,它集教学与研究于一体,是有计划、有目标、有组织、有理论、有指导的教学研究与交流的活动形式。它好比一道生产流程,教师要把先进的、宏观的、零散的教育信息和教学经验经过加工,变为可以使用的“教学工艺”和“教育工序”,把已经取得的教改和科研成果转化为推动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因素。在实现教师队伍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轨的过程中,研究课活动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成为学校教育科研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其不可或缺的作用。我校从1998年开始开设研究课,并且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