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立体几何中的动点问题在历年高考、学考中都会有所体现,并且这类问题有一定的难度,要解决此类问题,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问题转化能力,其中比较常见的题型有求动点所形成的轨迹图形和轨迹长度,动点所围成的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以及有关动点的最值问题等等.下面就以上几种情况举例进行说明.一、和动点有关的图形问题  相似文献   

2.
解析几何作为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一直在高考试题中占据重要地位.这类题往往综合性强,求解过程复杂繁琐,使不少学生望而生畏.其实,在解题过程中,如果巧妙运用数形结合,比如平面几何中圆的几何性质,不仅可以避免由于方法繁琐以致得不到正确答案的困惑,而且能在轻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一、利用圆的定义平面内到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圆.在求动点轨迹方程时,如果能依据题目条件及图形特点,分析出定点和定长,则由圆的定义可以直接确定点的轨迹.  相似文献   

3.
<正>在平面几何问题中,当某几何元素在给定条件变化时,求某几何量(如线段的长度、图形的面积、角的度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问题,称为最值问题.这类问题通常可以运用几何性质和代数解法两种方法解决.几何性质中常用的定理(或公理)有"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和"垂线段最短";代数解法通常是利用二次函数的最值或判别式法.近年来出现了一类将阿氏圆和"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结合求最值问题,下面我们一起来领略阿氏圆在解决  相似文献   

4.
求轨迹或轨迹方程是解析几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而求动圆圆心的轨迹(或方程)贯穿于整个解析几何之中,其轨迹既可以是直线和圆,也可以是圆锥曲线.通过对这类问题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圆锥曲线的定义和性质,帮助学生理清各种多变的动圆圆心的轨迹情形,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1轨迹是直线若动圆与一定直线相切,且半径为定值时,圆心的轨迹是二条直线.例1一个动圆与直线x+y=0相切,且半径为2,则动圆圆心的轨迹方程是.分析根据直线和圆相切及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不难得到动圆圆心的轨迹方程是y=x±2.2轨迹是圆若动圆与二个给定的同心圆中的…  相似文献   

5.
空间动点轨迹问题是近年来各类考试中常见的一种题型,这类问题往往背景新颖,图形抽象,对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要求较高,有较强的综合性.在考查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同时渗透对解几知识的考查,体现了在知识网络交汇点处命题和能力立意的指导思想.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根据动点满足的几何条件,探索动点运动变化的规律,设法判断出动点在某一平面内的轨迹曲线的形状.本文结合具体问题,研究在空间背景下探索动点轨迹形状的思维策略.  相似文献   

6.
在平面解析几何教学中,动点的轨迹方程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求轨迹方程不仅涉及到代数、几何,三角等多方面的知识,而且还要具备一定的分析综合能力.近几年的高考及数学竞赛,这类题目经常出现,而这类题变化繁多,学生感到难以对付,本文试就求轨迹方程的几种方法归纳整理如下:一 直接法直接设轨迹的动点坐标,以获得所求的轨迹方程.步骤:(1)适当选取坐标系;(2)设动点的坐标 P(x,y);(3)列出x,y的关系式;(4)化简.关键:列出x,y的关系式.例1.AB为半径a的圆的一条定直径,M为圆上任意一点,从A作直线AN,垂直于过M点的切线  相似文献   

7.
圆是最完美的平面图形.它既是轴对称图形,也是中心对称图形.正是因为圆的完美的对称性,使得圆中一些问题变得多样化.比如,在同一个圆中,一定长度的弦有无数条,即使固定其中一个端点,一定长度的弦(不是直径)也有两条.所以,在分析圆中问题时,需要巧用分类讨论思想解决问题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以几何图形的运动为载体,求在运动过程中,图形上某一动点所经过的路径的长度的题目在中考试卷中屡有出现.大多数学生对于解此类题型都无从下手.其实,解决这类问题,也有一定的方法:首先要弄清在运动过程中,其路径的形状是什么图形,计算出动点运动的起点和终点,再根据相关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9.
<正>以图形的平移、翻折、旋转、动点问题等为代表的动态几何题,是中考的热点.本文以中考题为例介绍动态几何题中的相似三角形问题.一、平移问题例1(宜宾)如图1,在ABC中,已知AB=AC=5,BC=6,且ABC≌DEF.将DEF与ABC重合在一起,ABC不动,DEF运动,并满足:点E在边BC上沿B到C的方向运动,且DE始终经过点A,EF与AC交于  相似文献   

10.
<正>计算线段的值是初中几何中一类常见的问题,其解题的方法有很多,面积法是其中之一.面积法解题是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利用等积变换原理和有关面积的计算公式、定义,以及图形的面积关系进行解题的方法.有时,我们选用面积法能达到高效解题的效果.下面介绍面积法在几何图形相关问题中的应用,供同行们参考.一、求内切圆的半径.例1如图1,在RtABC中,∠ABC=90°三边的长度分别为a、b、c,求RtABC内  相似文献   

11.
<正>数学学习过程中,关于图形探究的学习活动,教师更多的是给学生思路,但不能很好地揭示思路的来源,常让学生感觉无所适从.因此,帮助学生研究图形特征、探究图形实质、解决图形问题、挖掘图形内涵才是数学老师的当家本领.本文以一道题为例,来阐释解决数学问题的四步法.一、原题呈现如图1,在ABC中,AB=AC,tan∠ACB=2,点D在ABC内部,且AD=CD,∠ADC=90°,连结BD.若BCD的面积为5,求AD的长.  相似文献   

12.
<正>《初中数学教与学》2014年第2期《动中取静化难为易》一文,作者通过举例,阐述了求动点轨迹长度的解题方法.文中提到的方法是"动中取静",即选取运动过程中几个特殊的静态情况,然后猜测动点运动的轨迹,再求轨迹的长度.笔者认为,这种"动中取静"的方法对学生来说,难度偏大,没有起到"化难为易"的效果.因此,笔者想借文中的两个例题,谈谈自己对解决这类问题的一点看法.笔者认为,对于初中数学中动点轨迹的  相似文献   

13.
一类以圆的知识为背景,以"隐形"动态几何模式呈现,求阴影面积取值范围的问题,要求学生对图形位置关系变化过程有深刻的理解,反映出学生是否具有局部与整体的差异性意识及数学思想和数学思维的深度.这类问题如果能巧用"极限思维",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例1如图1,正ABC的边长是2,分别以点B,C为圆心,以r为半径作两条弧,设两弧与边BC围成的阴影部分面积为S,  相似文献   

14.
一、解答个别问题先让学生合作解答(人教版普通高级中学课本Vol.2,P.103,No.10)下面的命题1,并说明“所求轨迹是位于何处的什么图形”。命题1:点M与椭圆x2132+1y222=1的左焦点和右焦点的距离的比是2∶3,求点M的轨方程。学生很快得出所求的轨迹方程为(x+13)2+y2=122,并说明轨迹是以椭圆左端点为圆心、短半轴长为半径的圆。顺势将命题1改为下面的命题2。命题2:求到椭圆x2132+1y222=1的两焦点的距离之比为k=2:3的点轨迹。您发现了什么?学生又很快得出所求的轨迹方程为(x±13)2+y2=122,并发现,所求的轨迹是两个圆(一个以椭圆长轴的左端点为圆…  相似文献   

15.
<正>新定义问题近年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地中考试题中,本文以一道新定义问题为例,谈谈这类问题的解题方法和教学策略.一、问题(海门市九年级数学期末试题)对某种几何图形给出如下定义:符合一定条件的动点的形成的图形,叫做符合这个条件的点的轨迹.例如,平面内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圆.  相似文献   

16.
<正>立体几何中的翻折问题涉及"求轨迹"与"求最值"等方面,这类问题小巧精致,能较好地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这类问题难度较大,学生在考试时往往因思路不清而导致得分率较低.本文通过构造圆锥模型,建立了有关"求最值"问题的方法模型,从而让这类问题的解答有套路可循.1 理论依据△ABC(AB相似文献   

17.
一、求曲线轨迹方程的步骤(1)建立直角坐标系,设动点坐标M(x,y);(2)列出动点M(x,y)满足的条件等式;(3)化简方程;(4)验证(可以省略);(5)说明方程的轨迹图形,补漏和去掉增多的点.  相似文献   

18.
在求平面上动点轨迹方程时,充分地发掘图形的几何性质,把形与数恰如其分地结合,有时能减少计算量使过程简化,有时思路比较清晰易于找出解题途径。举例说明如下: 一、根据平面几何定理,判断所求轨迹的形状,直接写出轨迹方程。例1:AB是圆的定直径,M为圆上任意一点,过B作直线垂直于过M的圆的切线,交AM的延长线于P,求点P的轨迹方程。  相似文献   

19.
解析几何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而求曲线的方程又是高考中较常见的问题.本文就求曲线方程的方法作一归纳总结,供参考.一、直接法:这是求动点轨迹最基本的方法,在建立坐标系后,直接根据等量关系式建立方程.【例1】如图,圆O1与圆O2的半径都是1,O1O2=4,过动点P分别作圆O1、圆O2的切线PM、PN(M、N分别为切点),使得PM=2PN.试建立适当的坐标系,并求动点P的轨迹方程.分析:本题可采用直接法———在建立坐标系后,直接根据等量关系式建立方程.这是求动点轨迹最基本的方法.例1图解:以O1O2的中点O为原点,O1O2所在的直线为x轴,建立如右图…  相似文献   

20.
<正>一类以圆的知识为背景,以"隐形"动态几何模式呈现,求阴影面积取值范围的问题,要求学生对图形位置关系变化过程有深刻的理解,反映出学生是否具有局部与整体的差异性意识及数学思想和数学思维的深度.这类问题如果能巧用"极限思维",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例1如图1,正ABC的边长是2,分别以点B,C为圆心,以r为半径作两条弧,设两弧与边BC围成的阴影部分面积为S,当1/22≤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