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联耕 《中学教育》2002,(2):30-30,27
“语文教学要树立‘大语文观’” ,这一提法早就不怎么新鲜了 ,然而在语文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 ,真正能跳出语文课本的束缚 ,挥洒自如地拓宽语文教学的外延 ,把语文课上“活” ,却还为数不多。究其原因 ,林林总总 ,可列举不少 ,这里 ,择要谈一些看法。首先 ,恐怕还是一个认识问题 ,我们有一些教师对实施“大语文”教育的重要性尚缺乏深刻的理解。语文教学为什么要强调一个“大” ?从学生的现实情况来看 ,学生每时每刻所  相似文献   

2.
“语文训练处处有,时时可以学语文”,学好“大语文”,才能让学生眼界高远,襟怀博大;才能“胸怀万汇凭吞吐,笔纳千钧任翕张”。所以,我们语文教师除了指导学生在校内学习,还要指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习;除了在语文课上学语文,还要在其他学科中学语文。惟有增强“大语文”教学意识,才能切实提高学生语文素质。  相似文献   

3.
朱其红 《考试周刊》2012,(94):50-50
小学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克服怕说、怕写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对他们今后学好各学科知识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关键,是一种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有效方式。在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而随着高中阅读教学模式与观念的不断更新、转换,阅读教学也在不断完善。在"大语文观"的视域之下,探究"大阅读"的教学模式与手段,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与意义。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大语文观"视域下"大阅读"教学模式与手段进行了强化思考,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大学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育人功能,教师就要树立"文化语文"的"大语文"教学观,在实践教学中推陈出新。对于经典篇章来说,在强化诵读的基础上进行专题探究,促使学生有所感悟,是提升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大语文观"下的"浅阅读"作为一种语文阅读方式,其定义具有层次性,其教材具有广泛性。在社会各界普遍批评这种阅读现象的同时,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巧妙的方法将其变成语文课堂的"帮手"。语文教师要在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大语文"意识,给学生传递"在生活中学语文"的意识,焕发语文课堂的活力。  相似文献   

7.
语文综合性学习不仅是语文教学改革的热点,更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难点。在当前"大语文"观下,如何实施语文综合性学习呢?作者提出:找准契点,丰富语文教学内容;变化角色,开放语文课堂教学;自主探究,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多元评价,完善语文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8.
张明辉 《考试周刊》2013,(92):42-42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是语文教学的目标,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着力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9.
“读”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古语中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说法。“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老师引导”“俾善于读,则居功至伟”。这是叶圣陶先生对“读”在语文中的地位所作出的精确评价。新《大纲》中也强调,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作为教师,我们要依据大纲精神引导学生“会读书”,通过“读”来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驾驭能力。  相似文献   

10.
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顺利达成新课标的基本目标,全面落实语文课程育人的根本任务,海南省中部地区一所乡村小学采取“大语文教育”这一重要举措,收到了理想的教育成果。文章从“大语文观”的基本内涵、根本追求和践行的主要路径等三个方面加以论述,重点阐述了在“大语文观”引领下的师生互动、教师行动、学生行动之践行的主要路径。让“得语文者得天下”这句话落到实处,让乡村小学黎族、苗族等师生在行动中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实现自我成长。  相似文献   

11.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这是众所周知的名言。其含义就是说 ,哪里有生活 ,哪里就有语文学习的空间。语文学习的天地远远超出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天地 ,语文学习有着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从另一个角度看 ,课堂教学也难以承担起培养语文能力的任务。可见 ,课内外联系 ,校内外沟通 ,学科间融合是语文教学的必由之路。以大语文教学观作指导进行的语文教学体现在 :一方面 ,要把语文学习扩展到课外、校外 ,扩展到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 ;另一方面 ,要改革课堂教学 ,强化课堂教学同生活的联系 ,打破课堂教学的封闭局面。简单、通俗地说 ,抓住课…  相似文献   

12.
13.
新课程标准要求中学语文教学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教师要实现新课程标准,就要树立大语文观,教书育人,使学生成为个性独立、人格健全、身心健康的社会化的人.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标准要求中学语文教学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教师要实现新课程标准,就要树立大语文观,教书育人,使学生成为个性独立、人格健全、身心健康的社会化的人。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传统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才。学生以“学而优则仕”、“立德、立功、立言”为人生目标。可见传统教育首先注重“修身”、“立德”,进而“立功”、“立言”为政治服务。传统教育在统治者“暴力”与“愚民”专制统治下,只能培养出一邦“极容易做奴隶,而且做了奴隶之后,还十分的喜欢”的愚弱的国民来。于是鲁迅先生在《灯下漫笔》中慨叹“三千年文明古国”的中国历史不外乎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相似文献   

16.
语文中的汉字识读书写、文章的阅读理解和有固定格式的文章的写作等视为“小语文”,而把文章中的文学思想、文化内核、道德熏染、美学辐射以及情感渐染视为“大语文”。“小语文”只能算做工具语文,应试语文;“大语文”才是真正的语文。因此。在目前的语文教学中,应该大力倡导和推行“大语文”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审美意识和艺术修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使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18.
19.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大语文观”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大语文观是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仅仅以教给学生传统的语言和文学两方面的知识为己任 ,还包括极其广泛的内容。其中包括道德方面的情感、情操的培养和熏陶、个性品质的塑造、思维方式的形成等。相对于传统的语文教学思想来说 ,这种大语文观的思想更适合于当今教学改革的发展和要求 ,更能真正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来培养和教育学生。这种思想着眼于当代青少年身心发展、思维方式、社会环境的改变和发展等特点 ,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的。一、文学也是人学文学是人学的观念已不足为奇 ,而这里指的是培养人的科学即教学生如何做人的科学…  相似文献   

20.
孙阳 《现代语文》2014,(12):41-44
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涅斯认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国著名期刊《语文学习》曾连续地在封面上印上了这句话。这也是我们通常认同的大语文观。今天再谈大语文教育,读者不能不对张孝纯的“大语文教育”实验有所了解。对张孝纯的主张,温钧陶作过很好的概括:“‘大语文教育’的主张体现在一个‘大’字上,其指导思想就是通过‘一体两翼’的教学结构,以语文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拓展、延伸,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