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朗诵根植于文学作品,拥有艺术的土壤.文章从艺术传达角度研究朗诵言语的建构材料和生成策略.在朗诵艺术中要创造出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在于对文学语言的感悟力和声音形象的塑造力,朗诵主体只有把审美认知、独特体味融入有声语言,才能实现对文本的审美超越,获得有声语言的活力.  相似文献   

2.
朗诵艺术是通过有声语言对文学作品进行再创造的一种语言表达艺术,综合开创了有声语言的审美空间,从音声化的角度给文学作品增添了活力.要使朗诵达到声情并茂,不仅要理解文本、感受作品和把握基调,还必须熟练地掌握停连、重音、语气、节奏的综合运用,以轻重缓急停顿变化的鲜明节奏表现作品的韵律美,准确、鲜明、生动地再现出原作品思想内容和独特风貌,从而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增强艺术鉴赏能力,实现对文学形象的超越与升华.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汉语修辞学的相关理论,从朗诵艺术视角对有声语言的语音修辞做了剖析,提出构建语音修辞活动场和创造声音形象的有声语言的语音修辞策略,试图在传统汉语语音修辞研究基础上,开拓有声语言语音修辞的审美与语用价值空间。  相似文献   

4.
朗诵是语言艺术的一朵奇葩,它开创了有声语言的审美空间,成功的朗诵不仅要深入领会作品内涵,还应该能够驾驭各种朗诵技巧,停顿就是朗诵过程中对文本进行艺术加工的技巧之一,它能给文学作品再创作带来超乎想象的魅力。  相似文献   

5.
朗诵是语言艺术的一朵奇葩,它开创了有声语言的审美空间,成功的朗诵不仅要深入领会作品内涵,还应该能够驾驭各种朗诵技巧,停顿就是朗诵过程中对文本进行艺术加工的技巧之一,它能给文学作品再创作带来超乎想象的魅力。  相似文献   

6.
小说传播与欣赏有两种方式:无声的视觉方式与有声的听觉方式。朗诵是小说有声传播与有声欣赏的基本方式。具有悠久的承传性与广泛的群众性。有声语言精妙的绘象,拟态、摹声、表情功能为小说朗诵艺术的声音造型提供了有力的保证,从而使这种古老的,传统的,受群众喜爱的有声语言艺术具有了巨大的精神鼓舞作用。应当积极培养朗诵艺术人才,使这一艺术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7.
教学是一门艺术。如果说作家运用语言、文字创造出文学艺术,音乐大师运用音响材料创造出音乐艺术,画家用色彩、线条创造出绘画艺术,那么,教师则是运用教学语言创造出了教学艺术。教学既然是一门艺术,自然也就像文学、绘画、音乐、雕塑等所有的艺术一样,具有美感与审美价值。这种美感与审美价值在教师的教学语言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创造有声教学语言美有声教学语言在教学语言中占主导地位,主要包括口语及语调两个方面。一、创造口语美教学口语虽属日常口语,但又绝不同于“大白话”,它与人们茶余饭后的闲聊口语有着天渊之别。其中,既要有经过锤…  相似文献   

8.
"情"是声乐艺术的灵魂,"情"可以感染人,可以鼓舞人,是教育人的根本.从审美的角度来看,声乐艺术作为一门表演艺术,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原动力就是要抒发情感,通过情感交流这个纽带,把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紧密相连,让声乐艺术产生潜移默化的审美效应. 一、对声乐审美能力的认识 声乐艺术以文学作品的语言之美、音乐作品的旋律之美、歌唱的声腔之美、表演动作的形态之美和乐器的伴奏之美为基础构成要素,而这一切美的表达都必须在演唱者的审美思维的指导下逐一完成.因为在歌唱活动中,歌唱者扮演着审美主体这一特殊角色,该主体是一个优秀的审美者,同时又是美的声音的创造者,歌唱者只有具备高超的审美能力和歌唱水平,才能演绎出激情昂扬、如泣如诉、细腻深情、扣人心弦的美妙声音,才能为听众提供美的音响材料,使听众获得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9.
朗诵就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动。朗诵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增强艺术鉴赏力,还可以陶冶性情,开阔胸怀,文明言行,增强理解。朗诵可以很平淡,也可以非常动人,一篇平淡的文章可以被读得非常打动人,一篇非常优美的文章也可以被读得非常平常,索然无味。大家知道,音乐都是讲究声音甜丽,文学作品的朗读也同样需要。我们可以先听一听大自然的声音:"在大自  相似文献   

10.
小说传播与欣赏有两种方式,无声的视觉方式与有声的听觉方式,朗诵是小说有声传播与有声欣赏的基本方式,具有悠久的承传性与广泛的群众性,有声语言精妙的绘象,拟态,摹声,表情功能为小说朗诵艺术的声音造型提供了有力的保证,从而使这种古老的、传统的,受群众喜爱的有声语言艺术是有了巨大的精神鼓舞作用,应当积极培养朗诵艺术人才,使这一艺术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1.
儿童文学诵读这一有声语言艺术,拥有独特的审美体验和创造性。它追求情理之美、韵律之美,是诵读主体对文字与声音的双重感知,具有可听可感的声音造型艺术品质,在动态的声音走势中,直达浑然天成的童真与童趣。诵读主体对声音造型的创造,凸显了儿童本位及儿童气质,可以达到内感外动的诵读艺术的至高境界。  相似文献   

12.
一、培养审美感受能力,视觉、听觉是审美感知的两种主要官能。朱光潜说:"美感起于形象直觉。"文学作品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的,语文课的审美教育也源于作品的语言,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语言的剖析,让学生感知语言的形象美、内涵美和思想美。也可以运用朗读,使学生的审美感知的指向隐含于审美对象的美,激发起审美主体心理上的喜、怒、哀、乐的情绪反应,让学生体会到审美的音乐美、语言美、情感美。文学作品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的,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中人物或景物的形象美进行剖析,让学生感知美。  相似文献   

13.
郭秀琦 《甘肃教育》2009,(21):43-43
一、朗诵在歌唱中的地位 朗诵就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动。朗,即声音的清晰、响亮;诵,即背诵。朗诵,就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完善地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种语言艺术。歌唱语言是指歌唱中所使用的语言,具备有声语言的一切特性,但它又有别于日常的会话语言。  相似文献   

14.
沈雪珍 《考试周刊》2013,(72):17-18
<正>高尔基说:"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1]虽然语言是抽象的、概括的,却能唤起读者的表象联想和想象,产生形象感。诗歌和文学作品是想象的艺术,而诗是语言的精粹,尤其要重视选择运用最易唤起读者联想和想象的词语,使诗句更具形象美感。诗歌的语言特质最具有形象美、情味美、凝练美、音乐美等。在诗歌鉴赏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诗歌语言特质,揣  相似文献   

15.
美感,即在审美对象面前,审美主体所产生的主观感受与精神愉悦。文章美感与文学美感在本质上都是读写实践活动中直观到人的本质力量时产生的心理愉悦,但又同中有异,各具特性。就"美"这一特质来说,从题材角度看,文章重实用,文学重艺术;从主题表达看,文章重显性,文学重隐性;语言方面,文章以典雅为美,文学以清丽为美;结构方面,文章以规范为美,而文学却重在突出奇变之美。研究二者的不同,对于把握美感教学的规律,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与审美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意境是中国文学中审美的高层境界。中国小说讲求意境 ,影视改编也应重视意境的化用。“画是无声诗 ,戏是有声诗”。以画面与声音为叙事语言的影视艺术虽重写实 ,但也要有“诗情画意” ,要求有画面美、形象美、意境美 ,以精粹的艺术手段使人产生更多联想 ,给人以更多意境 ,更多的美。本文从意境的产生及特点入手 ,结合实例 ,论述意境的化用在改编作品中是传达小说艺术精髓的重要步骤。  相似文献   

17.
朗诵,顾名思义,就是对作品进行有感情、有内涵地诵读,从而对作品的思想内容有深刻的理解。当我们听上乘的朗诵,会觉得自己渐渐地进入了作品的境界,从朗诵者的声音里受到了强烈的艺术熏陶。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把一篇内容丰富的作品通过有声的语言化它诵读出来呢?  相似文献   

18.
艺术语言的审美发现指艺术语言向发话主体和受话主体生成和显现美感的过程。它往往指向非实体性。艺术语言的审美发现不同于科学发现。它是某一存在物的意义向审美主体生存和显现的过程,是审美主体在自身感性生命活动中对于审美对象的建构。这样,决定了艺术语言的独创性和自然性,体现了发话主体审美理想,从而唤起受话主体心理意象的涌现,追求非实证物象的丰富神致和情致,使艺术语言意象生发出气韵的生动和艺术的变异。  相似文献   

19.
吴学奎 《考试周刊》2024,(21):37-41
初中语文教学中,朗诵作为将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造活动,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价值。将朗诵这一艺术语言表达方式整合应用于初中语文教学,对学生语言学习兴趣的培养、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文章中,笔者主要从意识形态、知识技能和教学评价三个模块入手,探索朗诵艺术应用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20.
杨媛媛 《考试周刊》2014,(30):35-35
<正>1.以审美的意识形态解读文学文本。文学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文学作品的美具有飘忽、朦胧的特点,决定了解读、审美体验和意义阐释的不确定性。教师只有用直觉领悟和心理体验的艺术思维方式才能领会艺术,只有用空灵优美的语言才能传达作品的审美蕴涵。由于文学作品的艺术美是不能用纯粹客观的词语描绘的,因此教师往往要通过模糊的具有诗意的弹性语言进行富于情趣的美感描述,激起学生自己欣赏玩味的兴趣。在这个意义上,教师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