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海燕 《内江科技》2008,29(3):99-100
林语堂是享誉中外的著名学者、作家、翻译家,他提出了翻译中所需要遵循的三条标准,即忠实、通顺、美,这三条标准在他的成功译作《浮生六记》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本文通过回顾林语堂的翻译观来解读其英译的《浮生六记》,以期能为林译研究添砖加瓦,从而更好地指导我们的翻译实践工作。  相似文献   

2.
钟慧连 《科教文汇》2013,(5):99-101
在翻译活动中,只有相互作用的主体(译者、原作者和读者)平等交流和对话,才会取得成功的翻译。从视域融合视角出发,对林语堂先生所著Moment1nPeklng的三个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主体词性在翻译过程中的体现和影响,对指导翻译活动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师生间的关系问题长期以来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早期学者们坚持师生间是主客体关系。随着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理解,有学者提出主体间性,认为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对话,是一种实践活动,从而更好地促进这一问题的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4.
随着信息技术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新时代的图书馆伦理关系随之产生了新的变化,这就需要我们进入适于现代社会发展的伦理建构。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发展现代图书馆管理模式,弘扬图书馆的人文精神,建构和谐的图书馆主体间伦理关系。  相似文献   

5.
赖娟华 《科教文汇》2008,(6):170-170
翻译受到哲学引入的影响,译者由处于卑微的地位上升到主体性的高度,而又回到“带着镣铐跳舞的舞者”的身份。翻译到底要怎么做?目前国内对这一问题还没有统一的认识。本文围绕这一问题对《汤姆叔叔的小屋》三个译本对比分析,得出译者与其它主体间的相互关系是翻译结果与差异的根本原因。并提出翻译作为一种解释,具有其合理性和历史性,对不同时代背景下产生的译本进行孤立的,脱离历史的优劣评论是不科学的。  相似文献   

6.
李晓翠 《科教文汇》2009,(3):243-243
功能主义目的论不再把翻译看做一个静态的语言学现象,而是认为翻译活动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其首要法则就是目的法则,即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了翻译所要采取的策略。同时,评价一个翻译活动时,社会环境等因素也要纳入考察的范围。本文将从功能主义目的论出发,解读《浮生六记》林语堂英译本中的变译现象。  相似文献   

7.
功能主义目的论不再把翻译看做一个静态的语言学现象,而是认为翻译活动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其首要法则就是目的法则,即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了翻译所要采取的策略。同时,评价一个翻译活动时,社会环境等因素也要纳入考察的范围。本文将从功能主义目的论出发,解读《浮生六记》林语堂英译本中的变译现象。  相似文献   

8.
祝惠娇 《科教文汇》2010,(16):114-116
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在《译者的任务》一文中讨论的种种翻译理论问题,实际上也是本雅明为了解除背叛之名而作的自我辩解,体现了他作为译者的伦理观念。不仅仅是本雅明,一切翻译理论,无论理论提出者将其定义为描述性还是规范性,都会体现研究者的翻译伦理观。在多元化社会里,翻译的伦理更加复杂,Andrew Chesterman提出的六种翻译的伦理,给译者提供了更好的参照。  相似文献   

9.
主体间性与环境问题--兼谈生态伦理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体间性"是引入国内的一个现代西方哲学范畴,对其定义和应用尚在争论之中,文章试图将其引入历史唯物主义语境,结合人的发展,从历史和逻辑两个维度加以论述.环境问题是危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问题,文章认为环境问题的本质是正处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独立性"阶段的不同的个体主体,以他们所"依赖"的"物"--环境为中介的对立的主体间性;而环境问题的根本解决则需要人们达到和谐统一的主体间性,即努力实现人的"类"存在状态--共产主义社会.同时指出,生态伦理学只在主客对立的二元结构中讨论问题,没有抓住环境问题的本质;可持续发展观是发达国家就本国利益而提出的,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0.
教学中师生关系一直是人们讨论的话题。主体间性的引进很好地回答了教师和学生间主体性的问题。把主体间性引进师生关系,是因它在哲学领域是主体与主体间的相互性与统一性,是两个或多个主体的内在相关性。教育活动中教师与学生问的关系正是要建立这种主体与主体间的统一、平等关系即主体间性。这才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及发展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  相似文献   

11.
卓玲 《科教文汇》2009,(1):214-214,219
几十年来,翻译研究经历了“语言-文化-人”的转变,由原文到译文的线性研究逐渐跨越到由本体到主体,由一元到多元的研究。对翻译主体性和译者主体意识的探讨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学者重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中心地位得以凸显,但是,强调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各主体之间的间关乐。本文拟从阐释学,尤其是伽达默尔的哲学阐释学的几大核心概念出发,论证译者主体性发挥的重要性的同时,分析翻译过程中各主体之间的间性关系。  相似文献   

12.
主体性与主体间性是两种不同而却有着紧密关联性的教育哲学。主体性是从人本体角度而言的,它是现代人的基本特征。主体间性指的是多个主体之间关系性的存在样式。单个主体的主体性通过主体之间交往互动、理解对话等方式得以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13.
翻译类别有很多种,其中包括作家翻译自己的作品,即自译,这是翻译中并不多见的现象。通过对自译概念的介绍,首先回顾国内外的自译作家,然后选取林语堂的自译作品作为个案研究,在词语、句法、篇章三方面进行分析,最后试图从林语堂的自译实践总结其所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王静芳 《科技风》2012,(11):205
本文从《鱼肠剑》这一篇描写了三个女性博士的文章入手来分析现阶段知识女性主体意识发展及其遭遇的困境.齐鲁——片面发展的“恶果”,孟繁——一百年后的子君,吕蓓卡——自我物化的金丝雀,三位知识女性在与男人的交往或斗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在自我价值实现、个性发展方面面临着各自的困难  相似文献   

15.
学生主体意识是高校资助育人的关键。本文通过对一年级经困生的调查,发现经困生与非经困生在学习、德育成绩、勤工助学方面的主体意识表现存在差异。造成其中差异表现的主要原因是家庭经济情况和资源利用率低。对此,建议提升经困生理财技能,加强勤工助学平台建设。  相似文献   

16.
武光路 《科教文汇》2020,(13):31-33
辅导员与大学生之间建立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辅导员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实效性的增强,也有益于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和成长成才育人目标的实现。因此,辅导员应该立足于主体间性,重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素养,充分尊重理解学生,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积极建立与大学生之间的良好师生关系,让师生之间的交流成为一种有实效性、有实际意义的双向性情感、精神和人格的交流。  相似文献   

17.
武光路 《科教文汇》2021,(13):34-36
辅导员话语体系是高等院校开展大学生教育、管理与服务工作的实施途径与交流工具,具有独特性、时代性、时效性和情感性等特征。将主体间性这一哲学范式引入辅导员话语体系建设之中,突破了传统主体哲学将"他人"排斥在"我"之外的局限性,能够帮助高校辅导员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定位,有助于化解工作过程中辅导员与学生产生的矛盾冲突并建立信任关系,提高大学生自觉接受教育管理的主观能动性,进而增强高校各项学生工作的实效,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提高辅导员的综合素养、建设和谐校园。  相似文献   

18.
辅导员话语体系是高等院校开展大学生教育、管理与服务工作的实施途径与交流工具,具有独特性、时代性、时效性和情感性等特征。将主体间性这一哲学范式引入辅导员话语体系建设之中,突破了传统主体哲学将"他人"排斥在"我"之外的局限性,能够帮助高校辅导员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定位,有助于化解工作过程中辅导员与学生产生的矛盾冲突并建立信任关系,提高大学生自觉接受教育管理的主观能动性,进而增强高校各项学生工作的实效,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提高辅导员的综合素养、建设和谐校园。  相似文献   

19.
以主体性哲学的发展为线索,李泽厚哲学的发展可分为如下四个阶段:《批判》一书初步提出主体性实践哲学(从外在主体性到内在主体性),主体性哲学论纲系列和“答问”对主体性实践哲学的发展(从群体主体性到个体主体性),“人自然化”“情本体”对主体性实践哲学的背反和超越(从主体性到非主体性),“关系主义”“情本体”的外在维度对主体性实践哲学的背反和超越(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主体性、非主体性与主体间性是李泽厚哲学的三重维度,后两者在同个方向的两个不同角度上对前者构成背反和超越.李泽厚哲学的此发展脉络与三重维度的现实基础是中国独特的现代化道路,它们对探索中国特色的现代性(“中国模式”)及其“普世价值”从哲学理念的层面上为我们提供了某种启示.  相似文献   

20.
张小华 《科学大众》2014,(12):14+161
"以学生为主体,一切围绕学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实现学生的基本技能和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