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廖平是中国近代经学大师,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儒家学派的最后一位思想家。他所在的年代是儒学作为政治的意识形态正在逐步走出历史的时代。所谓廖平与近代经学的终结,一是指他所建构的孔经天人的经学理论,最终完成了使经学完全脱离现实和历史而走向终结,廖平经学理论以尊孔、尊经为宗旨,但孔子和六经事实上都被廖平所任意篡改,名为尊孔、尊经,实则视孔子为玩偶,六经为躯壳。杂引诸说,牵强附会,其结果漏洞百出,互相抵牾不说,尽管从主观上维护经学,企图为经学设计一个无所不包的体系,从形式上对孔子和六经作了登峰造极的神化,而事实上,这一切本身正意味着对经学的否定。二是经学作为西汉中期以后,中国诸王朝的政治统治的理论基础和行为准则学说,它包含了政治制度、政治文化、社会思想、道德准则等多种复杂的因素。所谓经学时代,即经学作为政治统治学说和社会生活准则的时代。随着帝制时代的解体,经学时代也必将终结,这也就意味着经学作为政治和社会生活准则并为政治和社会生活提供理论依据的时代的结束。三是就经学史意义而言,廖平经学“平分今古”的发明以及以地域论古今的创获,又最终完成了清代经学复古两汉经学直入周秦的学术历程,解决了经学史上经今古文之争的千年诉讼,从学术史上为千年经学的这一核心争论画上了句号。从这层意义上,可以说廖平经学宣告了中国传统经学的结束和现代史学的开端。  相似文献   

2.
经学自汉代开始成为中国社会思想意识形态的核心。发展至魏晋,由于佛学、玄学等的挑战,地位开始衰落。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治、经济、宗教、地理、风尚等方面的原因,经学领域呈现出南学与北学对立的局面,在治经特点、读经方法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在北方政权的逐渐汉化,南北思想文化交流加强以及北学学习南学等因素的影响下,南北经学在经历了长期对立后也出现了逐步融合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程晋芳是清乾隆时期著名的经学家。他是著名经学家程廷祚的族孙,晚年又师从经学大师戴震、朱筠游,因而所得颇深。他治经功力深厚,于《易》、《书》、《诗》、《礼》皆有撰述。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其经学著述大都亡佚。但我们可以从其为自己的经学著作所作的自序中窥见其主要经学思想,其许多观点不乏真知灼见。  相似文献   

4.
魏源经学观继承明清之际的经世学风,既通过诠解圣人作经的经世关怀,凸显圣人与经典所体现的忧患意识,又通过对六经治政内涵的发掘,来贯彻“通经致用”的思想传统。同时,魏源又非全然以经学来诠释其治政思想,而是以经学系统中核心的求实、致用、博通等观念为学,由此他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希望借此达成其经世目的。  相似文献   

5.
胡培翚是清代经学史上卓有学术成就的经学家,他秉承家族治经传统,精通经学,将《仪礼》学研究推向了巅峰。胡培翚治学能洞察学术流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治学主张与学术风格,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学术成就。  相似文献   

6.
胡培翚是清代经学史上卓有学术成就的经学家,他秉承家族治经传统,精通经学,将《仪礼》学研究推向了巅峰。胡培翚治学能洞察学术流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治学主张与学术风格,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学术成就。  相似文献   

7.
汉代经学与藏书相互促进,经学成为汉王朝政权统治的工具,并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法律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儒家经学治世与藏书文化,对经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宋濂是元末明初的重要文臣。元末浮靡纤弱的文坛现状,明初以经学构建一统秩序的政治背景,以及宋濂经学家的身份,决定了他在文学上的经学思维模式。在文学功用论上,他强调明道致用;在文学创作论上,他主张宗经稽古;在文学风格论上,他提倡知言养气。  相似文献   

9.
戴名世学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戴名世经学、史学兼治,并着力于子学研究。戴氏治学特色鲜明,他的治学折射出了明清之交那个特殊历史时段学术转轨变型的重要学术讯息。  相似文献   

10.
汉武帝以后,解释、阐明和研究儒家经典的经学正式形成,儒学从此以经学为主要表现形式继续流传和发展。因此,两汉虽有儒学、经学两种不同的说法,与政权合作的只是经学而已。政治权利支持和社会心理认同使得经学逐渐成为汉代国家意识形态,并对汉代政治、文化、教育、风俗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刘勰对“道”的阐释 ,贯穿了他的儒家经学思想 ,把玄学的援道入儒、以道为体、以儒为用的儒道合一思想 ,表现在了他的文艺本质观中。哲理性的自然之道具体化为儒家的社会政治之道 ,儒家的社会政治之道成为普遍规律的道的体现 ,这样既昭示了刘勰注重圣人教化的“明道”文艺思想 ,同时也自然地把老庄之道与儒家之道合二为一。  相似文献   

12.
自汉武帝"春秋大一统"后,儒家经典开始在最大范围内成为知识分子共同的经典。或为立功受禄,或为立德立言,总之形成了以儒家经典为对象的统一的经学。然而由于社会政治需要和治学方法的不同,经学截然分化为相互对立的今古文经学,并在以后的几百年岁月里不断因为政治利禄或道统因素发生激烈争斗,最后以东汉末的今古文经学之融合暂告一段落。通过对经学在两汉的四次纷争,尤其是在东汉的三次纷争的梳理,勾勒出经学在两汉的发展轨迹,进而分析东汉末今古文经学走向融合的根本缘由。  相似文献   

13.
成本璞的学术思想既具有浓厚的传统意蕴,也带有一定的时代特征。他的礼学研究根植于他的经学取向。混合今古,杂糅汉宋,倾向于对经旨的义理阐发,并与当时的社会需要相结合,阐发出符合近代社会发展要求的新旨新义。其礼学已不是单纯的解经之学,而是成为表达政治见解的载体和工具。  相似文献   

14.
北宋<春秋>学于庆历年间发生了突变.诸儒在经学变古思潮的推动下,揭橥<春秋>学尊王主旨,尊经贬传,会通三传,以己意解经,注重阐发经书中的义理.北宋<春秋>学正是在这种经学风气中树立了经世观念,体现了与前人不同的治经取向.宋儒亦于这一理论探索过程中培养出敢于批判、善于思辨、独立自主的学风,促进了宋代社会文化的发展、进步.另外,经学与义理之学的融合,使得<春秋>学与理学相互依存,共同担负起了封建政治下"体用之学"的重任.  相似文献   

15.
成本璞的学术思想既具有浓厚的传统意蕴,也带有一定的时代特征。他的礼学研究根植于他的经学取向,混合今古,杂糅汉宋,倾向于对经旨的义理阐发,并与当时的社会需要相结合,阐发出符合近代社会发展要求的新旨新义。其礼学已不是单纯的解经之学,而是成为表达政治见解的载体和工具。  相似文献   

16.
董仲舒是汉代的经学大师,是超过前人与时人的杰出的大政治思想家。他的思想是时代的需要,也是继承与发展了春秋战国以来与西汉初期的思想学术。内容十分丰富,包括了哲学、经学、政治法律、伦理道德、文化教育、社会经济、历史与民族等各个方面。他的这些思想,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现实意义:奉“元”而起的祭祀、封禅、改历;促进了汉民族的形成与奠定了中华民族融合之思想基础;司马迁的《史记》受董仲舒思想的影响深刻;改变王侯将相养士风气与废除诸侯政治上的权力;君主爱民为民,官吏奉公廉洁;《春秋》决狱、断事深入人心,君臣普遍遵循;独尊儒术之后人才辈出,而且可以自由争论;开创了中国哲学史上的经学时代。而且,在以后的中国古代以及近现代历史上都有极其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段玉裁以文字学见长,但是他的经学也同样有一定的造诣.一方面段玉裁通过文字学校勘经文或利用文字学解经,另一方面儒家经典也成为了段玉裁重要的训诂学工具.通过分析段玉裁的论述,可以看出他的文字学与经学之间的关系是互相影响的,两者共同体现了段氏的治经之道和文字之理.  相似文献   

18.
汉代经学意识形态的确立是通过经学思想政治化和经学信仰的大众化两方面实现的。经学政治化是从思想到制度,再到结果,这样一个不断具体化的过程,即统治思想经学化、通经入仕制度化、官僚队伍儒生化。经学大众化主要是通过儒生的信仰和创造推动统治者的信仰、政治威权和禄利诱惑推动官吏的信仰、经学教育和政府奖进推动知识分子的信仰、教化和风俗推动庶民的信仰。经学思想政治化与经学信仰大众化密不可分、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了汉代经学意识形态的确立。  相似文献   

19.
东汉是“经学极盛时代” ,但是后期的社会动乱使之急剧地由盛转衰。其后 ,六朝经学经历了由复苏到拓展的艰难历程。三国是儒学复苏的初始阶段。孙吴地区的经学是东汉经学的绪余 ,古文经学因统治者提倡而相对活跃。西晋经学呈北盛南衰之势。由于道家文化的兴盛 ,儒学影响力减退 ,经学研究进展不大。东晋崇儒抑玄之风渐兴 ,会稽、豫章等地学者治经实绩稍著。刘宋与南齐时期“家寻孔教 ,人诵儒书” ,崇尚儒学的社会风尚普遍形成。梁朝及陈朝 ,经学进入兴盛时期。学者多“博通经传” ,义疏都立言浩繁。其学风与实绩对隋、唐经学具有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两汉时期,儒家经学成为统治思想和正统学术,并对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的各个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教育也不例外。本文仅就汉代经学与学校教育的结缘问题,作一初步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