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类本义为族类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探讨类的本义,有助于理解“人类”为何称“类”.从目前流行的几种字、词典来看,学界一致认为类的本义是种类,即一般物种的种类.这与先秦文献的记载是不相符合的.种类一词指称一般的物类最早发现于东汉文献.但经考证,类的本义是族类或说是人的种类,而一般物种的种类等是从族类引申出的.  相似文献   

2.
《诗经》中的“特”字,历来在字义方面备受争议,加之“特”字本义与今义存在巨大差异,从而加大了理解《诗经》的难度.详细分析“特”字的本义、引申义以及在《诗经》中的具体用法,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文献.  相似文献   

3.
由“甲”至“癸”十个汉字,自商代便已经存在。但在最初的文献材料中它们就用为天干的代称,本义反淹没不闻。本文以其文字构形、文献用例及参与构形的其他汉字的字义为出发点,从而达到探究其本义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说文解字·禾部》“穆”之本义,历来众说纷纭,其中以“华美”与“幽微”二说为多。通过字形与文献考察,认为“华美”当为“穆”之本义,而“幽微”当是“穆”之假借义。  相似文献   

5.
释"兵"     
在古代文献中,“兵”经常用作名词,指兵器、武器,军事、战争等等,因此认为“兵”的本义是个名词,但是通过考察字形、查阅古代文献,发现“兵”的本义应该是个动词,指手持兵器。本文将对此观点进行详细地论证。  相似文献   

6.
“丫头”一词,最早见于中唐时代的文献,本文是指少年(男女)的发髻,因其象“丫”形而名之。然而,旧时学者多忘其本义,以为“丫头”为女孩子或婢女的专称。此种说法几经辗转相袭,似乎已成为定论。近世辞书编纂者亦鲜有究诘抉微者,遂使“丫头”的本来面貌不为人知,其本义殆至于无闻。溯而辩之,就正于大方之家。  相似文献   

7.
古汉语中存在两种“见V”结构,一种用于被动句(“见1V”),一种用于主动句(“见2V”)。本文试图以训诂文献为基础,从分析“见”的本义特点出发来阐述两种“见V”结构虚化的语义机制。认为“见1”是由“见”的本义虚化而来,“见2”是由其使动构词后的意义虚化而来。两者具有词义上的衍生关系,而不具有结构上的源流关系。  相似文献   

8.
本文结合古代文献,系统研究了先秦“赋”字的语义演变,指出”赋”字在先秦典籍中有税贡、铺陈二义,前者为其本义,后者则为同音假借,后义本字应为“敷”,后世所说的“赋诗”、“诗赋”,取义于铺陈,其根源在于此。  相似文献   

9.
本文就“集、及、解、即、险、间”等几个古汉语常用词本义的误释略作举证,并将其致误之因大致概括为三个方面,即:一、误将字构形造意的说解当作词本义的解说;二、急于以文献牵合词义,不能客观公正地对待材料;三、对词义引申规律信之太笃,用之太过,致成谬误.  相似文献   

10.
王红 《文教资料》2007,(1):60-61
“东”字本义自古至今有两种观点:一是许慎为代表的“日木说”,二是现代语言学家提出的“囊橐说”。本文考查文献,从中国汉字与中国古代文化的关系角度出发,认同《说文》中一说,并认为“东”字本义及其现代汉语中主要引申意义均和“日”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