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语文教学不外两个途径,一个是阅读,一个是表达。就表达说,"言不尽意"(《庄子·外物篇》),但如"立象以尽意"(《易传·系辞》),就可以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严羽《沧浪诗话·诗辨》)的境界。就阅读说,"意在言外"(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 ,刘勰言意观的呈现有两个语境 ,其一是语言论的语境 ,其二是意境论的语境。在语言论的语境中 ,刘勰既主张言可尽意 ,又认为言不尽意 ,是一个二元论者 ;在意境论的语境中 ,这一矛盾则得到了解决。沿着这一思路 ,本文考察了哲学、玄学上言意之辨的命题在《文心雕龙》中的美学转换 ,“言”和“意”在具体语境中的涵义以及刘勰解决二律背反理论难题的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言意之辨"由来已久,突出关注的是言能否尽意,即语言能否充分而精确地传达人类对于外部世界及自身的认识,刘勰《文心雕龙.比兴》篇从文学创作的角度,重新为比兴下了定义,从中可以看出他对言意问题的看法,他认为言可以通过含蓄曲折的方法表达意,进而表明言可以尽意的观点,对作家的创作和诗学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分别有着各自的美学内蕴,放在一起又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创造理论。"观物取象"从艺术本源论与审美观照方式两个方面深远地影响了中国后世的美学思想;"立象以尽意"最早对"言"、"象"、"意"三者的关系进行明确的阐释,深远影响到后世"言"与"意"、"象"与"意"关系的讨论,并由此而激发出许多美学命题与范畴。  相似文献   

5.
艺术语言从语言的组合和结构形式上看,是对常规语言编码的超越和违背,产生了艺术语言的"有意味的形式"--修辞格;然而光是在"言"的藩篱下,"言不尽意",艺术语言走向了"立象以尽意"的艺术之旅."言"与"意"在艺术语言中相互影响但又自成体系地存在着,体现了艺术语言的能动性和开放性.  相似文献   

6.
语文阅读教学追求言意兼得,但教师在文本细读过程中对于言意矛盾的认识不足阻碍着言意兼得的目标达成。 言意矛盾是指语言与心意之间存在的差异、距离或不对等。古人有“立象以尽意”之说,把“立象”视作解决言意矛盾的方式方法,这是从写作的视角提出的。对“立象以尽意”作出重大革新的魏晋玄学派代表人物王弼就“言”、“象”、“意”三者的基本关系明确指出:“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这段论述中的“寻言以观象”“寻象以观意”可以对应阅读的过程,为阅读理解中言意矛盾的破解提供了思路和方法,即从“寻言观象”到“寻象观意”,经历看到象和看透象的过程,充分发挥象的中介作用,理清“言-象-意”之间的紧密关系。  相似文献   

7.
<正>对李维鼎先生提出的"言意转换"理论,李海林先生认为"应该说是很深刻的",可他又提出:"直接把言语过程看作是一个言-意转化的过程,至少是不完整的",因为"在由‘言’而‘意’和由‘意’而‘言’的过程中,夹着一个内部言语过程"。言-意和意-言之间,"必须要有一个中间性、过渡性的中介物,这种转化才有可能",这个"中介物"就是指"内部言语"。如果无视这个中介物,"直接把言语过程理解为从思想到语言、从语言到  相似文献   

8.
<正>何谓"言"?"言"即辞、文、句、论、叙、告等言语形式的总称。具体到语文教学,"言"主要指文章的语言形式,包括遣词造句、篇章结构、修辞手法、表现方式、思维形式等。何谓"意"?"意"即心意、意义、意象、寓意等,是人类对自身及周遭世界的意识。具体到语文教学,"意"主要是文章的内在意旨,包括文章传达出的情感意蕴、个性意志、审美元素、文化理解等。因言悟意,就是由"言"入手,在文本言语的载体中,铸炼学生的思维,  相似文献   

9.
正语文阅读教学追求言意兼得,但教师在文本细读过程中对于言意矛盾的认识不足阻碍着言意兼得的目标达成。言意矛盾是指语言与心意之间存在的差异、距离或不对等。古人有"立象以尽意"之说,把"立象"视作解决言意矛盾的方式方法,这是从写作的视角提出的。对"立象以尽意"作出重大革新的魏晋玄学派代表人物王弼就"言"、"象"、"意"三者的基本关系明确指出:"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刘勰言意观的呈现有两个语境,其一是语言论的语境,其二是意境论的语境,在语言论的语境中,刘勰既主张言可尽意,又认为言不尽意,是一个二元论者,在意境论的语境中,这一矛盾则得到了解决,沿着这一思路,本文考察了哲学,玄学上言意这辩的命题在《文心雕龙》中的美学转换,“言”和“意”在具体语境中的涵义以及刘勰解决二律背反理论难题的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中国书画审美创作的基本特征与文化观是:"虚"大于"实","形象"大于"思想","想像"重于"概念",大巧若拙,言不尽意.  相似文献   

12.
文章认为,“言词”与“意义”的关系问题一直是众多思想家探究的哲学命题。“言词”从其发端以降,就被纳入不断地注解和阐释中,从而导致了多种“意义”的生成。“意义”作为对对象价值的把握,因为“言词”的介入而得以明晰。“言词”与思想、观念一样,都是一种存在,它们在彼此构架和创造。文章从分析“言词”与“意义”的关系出发,通过探讨“话语”、“文本”和“时空历史”,认为:理解者的偏见、先在、前结构、不同视角等造成了解释的多样形态,每一种形态的存在都有其合理性。而理解者解释“言词”、“话语”、“文本”、“历史”的过程,也就是解释自我的过程。但说与不可说浸透于整个解释过程中,人类将永远面临“说不可说”的尴尬。  相似文献   

13.
上古汉语被动句极少见,被动句式仅现一二,但意念型的被动句已出现,在经典语录体《论语》著作中有较集中体现。论文具体诠释《论语》中每例“可谓”“可”和“可以”具有表被动的语义功能,并且从深层次上分析说明“可”表被动的原因所在,是由“可”语义决定,并受上古汉语特定语法发展阶段以及语录体语用功能影响。从历时角度分析“可”“可以”的语义演变过程,列举的英文词汇仅以说明“可”表“被动”的语义普遍性。  相似文献   

14.
大千世界的万物千姿都可以用语言来进行表述.但是作为语言要素的词并不直接反映对象,而是直接反映人的认识--概念直接与对象发生关系.概念反映对象,词标志概念.概念的涵义与词义是相符一致的.思想存在于语言的外壳之中.对象、概念和词三者之间的关系,可列出七种变化样式.概念的形成要受到所处时代的思想形式、科技水平和社会观点的制约.词在所属语言体系的框架内对概念进行标志.它不仅要受到所要标志的概念类型的限制,而且要受到思维方式、审美模式、文化心理等主观意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英汉语言中都有大量与动物相关的词汇,它们大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修辞上有褒有贬。本文主要围绕蝙蝠、猫头鹰、牛、熊四词为例,对它们在英汉翻译中字面意义相同、文化内涵差异进行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6.
言不尽意论是言意之辨的一个重要论题,对中国古典诗学影响深远.诗人在诗歌创作时必然要面对这个问题,自觉地采取措施,使言语能够尽可能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炼意和炼字就是诗人经常使用的两个方法.炼意集中体现在提炼升华和推陈出新两种方法.炼字主要有提炼动词、形容词、数量词、虚词、叠词和词类活用等情况.  相似文献   

17.
对屈原《九歌》中所见几组历来训释存在分歧和矛盾的词语,如"龙驾"与"帝服"、"宜修"与"宜笑"、"左骖"与"右"等,试图辨析众说,选择或提出较符合作者原意的释义。  相似文献   

18.
词汇是构成语言的基本单位。但由于词汇的意义灵活多变 ,有一些常见、常用的词语在外贸英语中却具有不同于日常所用的含义。了解并掌握这些词语在外贸英语中的含义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青""蓝""绿"这三个颜色词联系密切。基于《说文解字》的视角,分析"青""蓝""绿"这三个颜色词的出现、词义演变及文化内涵。以《汉语大词典》的解释为基础,厘清"青""蓝""绿"三个颜色词的词义演变,了解这三个颜色词的文化内涵,理解服色在历史文化发展中地位的转变以及新兴涵义的出现,以期为汉语颜色词的研究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释名》中的"窭数"、"隆强"、"棳儒"等三个衍音联绵词的考释,提出了考释衍音联绵词的方法:通过字义或语源义的考释判断衍音联绵词,并初步确定其主要音节和衍生音节,然后再从音理上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