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李艳敏 《初中生》2009,(11):34-37
现代诗歌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越来越受到广大读者喜爱。在此,我想以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为例,谈一谈阅读现代诗歌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一1972年1月21日,余光中在台北厦门街家里,写了《乡愁》,只用了二十分钟。二十分钟的脑力劳动,影响持续了三十多年,遍及四海五湖,感动了亿万个炎黄子孙,近年则引起一些评议。《乡愁》发表后,最早予以好评的,应是陈鼎环。陈在《台湾时报》1972年3月29、30日发表《诗的四重奏──  相似文献   

3.
第一次与《乡愁》邂逅是在7岁。我仍清晰记得在那个不谙世事、日日云淡风轻的年纪里,自己怎样读余光中、读他的《乡愁》。常常是拍着小手,又蹦又跳地念着“这头”“那头”“外头”“里头”这些对仗如童谣的句子。  相似文献   

4.
在李汉荣的散文集《家园与乡愁》中,多元的乡愁情结有着较为突出和鲜明的传达。怀念故乡的故土之乡愁、回望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之乡愁、寻求“自然”的精神家园的精神之乡愁皆在层层递进中体现出乡愁母题独特的表现方式和存在方式。李汉荣的散文集呈现了不同乡愁类型的多元并存,这不仅丰富了中国散文中乡愁母题的内涵,而且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承意义和现实警醒意义。  相似文献   

5.
教读台湾当代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诗章,让人感受到诗人不仅是在用诗情诗境抒写海外游子难忘大陆故土的殷切思乡之情,更是在用音调动人的乐声吟唱一曲海外赤子对祖国母亲一往情深的恋歌。  相似文献   

6.
身为“艺术多妻主义者”,余光中先生的艺术来源和风格是多样的,俯瞰人生的角度和层面也是多样的。但是,这种多样性并没有逃离中国情节,余先生始终被中国情节主导着,从头到尾都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徘徊,在孝子与浪子之间调整融合。其作品深处飘着冷雨、荡着乡愁、蕴藏着郁郁苦涩。他的诗歌与散文存在着割舍不断的内联:冷雨与乡愁。从这一角度开掘余先生作品的外化与内审的特征,有助于加深对余先生作品的理解与把握。  相似文献   

7.
余光中先生笔下的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是一枚窄窄的船票,我的乡愁是琦君对那场八月桂花雨的回味,是李白对月而吟的低头思故乡,是稼轩无意间的深山闻鹧鸪——那透明的阳光是乡思的誓言,那细微的啜泣是雨水的吟诵。异乡羁旅客行走于别人的城市,踽踽独行,衣上酒痕诗  相似文献   

8.
诗歌的教学迫切需要改变“读读-讲讲-背背”的模式,只有在课堂上精心设计,以新的方式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较好的引领学生去领略诗歌的魅力,汲取诗文的精华,进而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9.
10.
吴然宏 《教学随笔》2007,(3):26-26,19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相似文献   

11.
"隔"与"不隔",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一对文学命题。《人间词话》虽未有其准确含义,但这对概念自提出至今,有众多学者对其内涵进行探究。本文在前人学者观点的基础上,对"不隔"进行深入分析,阐释其中隐含的自然生命观,以及在自然生命观下回归生命主体,并探讨个人感觉表达的可能性,如何才能达到"不隔"之境。  相似文献   

12.
前段时间有幸教了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一篇诗作《乡愁》,这首诗人文气息非常浓郁,创作于上世纪70年代初,距今已有三十多年。本来我觉得面对的一帮“不识愁之味”的学生,教读这篇文章会有一些难度,然而,事实上那股令人揪心的乡愁不但没有渐渐淡去,反而越来越浓,好似一坛陈年老醋扑面而来,  相似文献   

13.
据报载,2008年10月,乡愁诗人余光中在南京图书馆以其幽默风趣、深入浅出的演讲风格,做了一场《当中文遇见英文》的主题讲演,赢得了满场1000多名听众的热烈掌声。在演讲中,余光中用中英文相结合的演讲方式,讲述了中英文的关系。余光中说,外国人很难想像中国人会讲柴米油盐酱醋茶,这  相似文献   

14.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用了四则来论"隔与不隔",这是其词话理论"境界"说中论述最多的.王国维的"隔与不隔"观点来源于中西方美学的共同影响.叔本华的"直观"理论、中国古文论中的"景显情隐"说,都对其"隔与不隔"说的提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据报载,2008年10月,“乡愁诗人”余光中在南京图书馆以其幽默风趣、深入浅出的演讲风格,做了一场《当中文遇见英文》的主题讲演,赢得了满场1000多名听众的热烈掌声。在演讲中,余光中用中英文相结合的演讲方式,讲述了中英文的关系。余光中说,外国人很难想像中国人会讲“柴米油盐酱醋茶”,“这就是我们母语的伟大之处。  相似文献   

16.
余光中是一位擅长表现乡愁的作家 ,解读他那些盛满乡愁的作品 ,可以领略他赋予乡愁的丰富多彩的内涵。对童年生活的追忆 ,对爱情、亲情、生命和死亡的眷恋 ,对故乡的思念 ,对传统文化的回归 ,共同构成了乡愁文化的主线。余光中通过他的乡愁倾诉着对祖国大陆的一片真挚情感。  相似文献   

17.
大约在1940年代就已出现“回回写回回”的回族文学作品,50-60年代作品不多,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后期集中出现一批以回族为题材的作品,此后至今,回族文学民族化发展之路得以确立.以原型批评“远观”的视角而言,80年代中期以前的作品表现回族普遍存在“隔”的不足,此后表现领域逐步阔大深入,能使人物生活于其应有的情境,达到情景交融的“不隔”,标志着回族文学民族化写作的成熟,也体现着回族文学的成熟和对民族文化的自信.  相似文献   

18.
“隔”与“不隔”,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一对文学命题。自提出至今,众多学人对其内涵进行了探究,但他们忽略了重要的一点,那就是“隔”与“不隔”是王国维立足于“境界”这一审美形式,从文学接受的角度所提出来的——那么,不站在对《人间词话》的综合观照的基础上、特别是对“境界”内涵的理解上,仅摘章寻句的求解,无异于缘木求鱼。  相似文献   

19.
围绕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与创造能力,研讨初中诗歌课堂教学的建构.以教学余光中的《乡愁》为例,为建构“高效·审美·人文”的初中诗歌课堂教学指出三条路径:一是搭建诗歌教学由浅入深的台阶,引领学生走进诗歌审美王国;二是运用诗歌教学由表及里的魔镜,引导学生主动融入诗歌鉴赏王国;三是运用诗歌教学由此及彼的推手,引导学生进入诗歌创造王国.  相似文献   

20.
乡愁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古今中外文人骚客都曾抒写乡愁之苦,并形成一个世代传承的精神信仰,去国怀乡,留恋故土,一切尽在不言之中。杜甫写道:"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李白写出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崔颢睹景思乡,写下:"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马致远流浪异乡,望见夕阳日暮,有感而发,创作出:"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千古佳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