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提名理由2012年《桃姐》在大陆上映,一片好评。在中国电影纷纷追求特效和炫目的背景下,许鞍华电影中传达出的安静和纯粹气质殊为难得,影片中内在的情感力量值得尊敬。标志性的冬菇头,黑色小立领衣服,一双短筒雪地靴。下午6点刚到,许鞍华准时出现在电梯门口。她迅速扫了一眼酒店大堂,随即挥手、快步向记者走来。一连串动作迅速、流畅、反应敏捷,她已经65岁。"哈尔滨的天气好冷了,你们有没有不习惯啊?"许鞍华矜持地笑着,和记者寒暄,说一口还算流利的  相似文献   

2.
吴景娅 《新闻窗》2012,(2):38-40
最近,中国有两部反映老年问题的影片像一把锋利的匕首插入我们的生活,弄出社会层面的疼痛来:一是香港许鞍华导演的《桃姐》,一是内地青年导演张扬的新作《飞越老人院》。两部影片虽风格各异,一悲一喜,但都揭示出21世纪人类养老不得不面临、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即养老的目的不只是送终,让人寿终正寝,更要捍卫老年人的尊严与价值,让他们带着幸福感地老去。  相似文献   

3.
香港电影《桃姐》自上映以来便迅速走红荧屏,创下了过亿的票房,并引起了全社会对老龄化问题的深度思考.《桃姐》这部小成本制作的文艺片,为何会引起如此强烈的社会影响?本文将试运用大众传播效果研究中的“说服性传播”以及符号意义、传播的特点、人内传播等相关理论分析《桃姐》成功热播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正本刊讯近日,电影《桃姐》即将登陆内地荧屏。主演刘德华不仅凭借这部影片获得多项大奖,更由于出演这部作品被媒体大赞去掉星味,终于脱掉了偶像的帽子。看《桃姐》,哭一定是最核  相似文献   

5.
不敢老去     
许鞍华导演的电影《桃姐》,是一部探讨老年人生命关怀问题的影片。生老病死,是人生无法回避的命题。当人慢慢走向衰老,对身体无法掌控、力不从心之时,陪伴会变成一种很需要的心情。古人云:死生亦大。生与死作为生命最重要的两端,现代社会"生"比"死"在心理、观念、法律等诸多层面得到更大关注,尊重自当别论。曾经的"只生一个好,政府来养老"变成了如今二胎生否之论。"老"岂是"生"就能解决的简单问题。养儿防老是中国旧传统,根源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缺乏社会保障,只有依靠家庭。现随社会条件改善,养老和医疗保险遍惠城乡,老人得到了社会一定的照顾,儿女对老人的负担亦有所减轻。有儿女照顾自是福事,可是伴随着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及社会现实突发导致的多元化状况,同时存在着一对夫妻至少养4老、失独、寡居、空巢等各种情况,解决老有所养问题仅靠家庭养老,如缘木求鱼般  相似文献   

6.
徐君 《视听》2022,(8):128-129+148
电影《桃姐》通过长镜头、蒙太奇和场面调度等艺术手段,细致、舒缓地铺陈出一个老人与死亡为伴的最后时光,温情脉脉地展现出一段超越阶层与代际鸿沟的暖暖情谊。影片所呈现的少爷罗杰与家佣桃姐之间的人世情,极具情感张力,为观众带来对生命的感怀和思索。桃姐守护罗杰成长,罗杰用行动反哺年老的桃姐,影片用冷静克制的表现手法呈现了这段人间佳话,诉说了人性的爱与善,令观众产生深刻共鸣。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中国电影发展迅猛,无论从电影产业、电影票房还是观影人数上看,都呈现出欣欣向荣之态,成为国际电影市场不可小觑的竞争力量。随着《英雄》、《满城尽带黄金甲》、《赤壁》等商业大片的公映,在带来超高票房,3D、IMAX等先进技术的同时,也让观众开始对"大片时代"的大制作电影产生质疑,华莱坞电影陷入一种"人人看人人骂"的窘境。事实证明,盲目跟风,仅通过大制作高科技等表面方式与好莱坞抗衡早已是行不通的,想要将电影在真正意义上贴上"华莱坞"标签,关键还在于如何运用中华文化、民族特色,走出一条属于华莱坞自己的电影之路。从早期《小城之春》、《红高粱》的经典电影,到近一些《小武》、《桃姐》的颇受好评,人文电影无疑是中国近代社会变迁、民族文化的镜子,也是华莱坞电影在国际电影市场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8.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影视导演的改编开始倾向于现当代的一些作家作品,在香港出现了对张爱玲作品改编的成功范例。例如,1983年香港女导演许鞍华改编的张爱玲的成名作《倾城之恋》;1988年,台湾导演但汉章将《金锁记》改编成《怨女》;  相似文献   

9.
王海音 《视听》2016,(12):54-55
黑色电影通常用来描述风格晦暗、悲观且愤世嫉俗的内容,它以"黑"衬"白",以"恶"辩"善",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具有进步意义。比利·怀尔德的黑色电影《日落大道》将爱情故事描绘成幽暗、绝望的黑色王国,其反映的实质是对真实人性的剖解和女性地位的提升。  相似文献   

10.
<正>美洲《中国日报》,英文名称Zhong Guo Daily News,以汉语拼音"Zhong Guo"打头,看到这,相信会有很多人的想法是一致的,这是一份个性、特立独行,甚至有点"任性"的华文报纸。没错,由于它的特立独行,这份中文报纸,时常跃上洛杉矶市场的头版头条。在竞争激烈的洛杉矶中文报刊市场上,美洲《中国日报》创刊至今只有短短18年历史,与三十多岁的《世界日报》《星岛日报》等同业相比,只能算"晚辈",在美国《侨报》面前,也不过是"小弟"。  相似文献   

11.
许鞍华是香港电影新浪潮中的代表人物,在《女人四十》之后,逐渐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以老年边缘群体为叙事主体,叙事风格平静淡然,叙事方法细节纪实,体现出对老年边缘群体深深的人文关怀。人文关怀的形成跟许鞍华的生活经历有关,也跟其本身属于边缘群体有关,但更是导演对现实社会的焦虑使然。这种人文关怀,与当下社会人口老龄化的现实紧密呼应,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山寨文化”魂断网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姓名——山寨出生地——词源于广东话"小型、小规模"甚至有点"地下工厂"的意思。相貌——仿造性、快速化、平民化。家庭背景——如今,网络上各种各样的东西都有山寨版,山寨版明星、山寨版"神七",山寨版"鸟巢",山寨版的《红楼梦》甚至火过新版《红楼梦》。山寨文化深深打上了草根创新、群众智慧的烙印。  相似文献   

13.
《光明日报》(2012年6月22日第4版)以《龙年端午话龙舟》为题,报道了东莞中堂镇的龙舟文化。其中有这样一句话:"珠三角河网密布,人们的生产、生活与舟船息息相关,固然这里龙舟群众基础深厚、制造技艺高超也就不难理解了。"这有点难以理解。"固然"之前是陈述中堂镇龙舟  相似文献   

14.
说实话,一开始读到《浙商1. 5代》的书名,颇有点愕然。作者该不是搞什么噱头吧?有听说"浙商一代"或者"二代浙商"的,比如人们在谈论鲁冠球和他儿子鲁伟鼎的时候。哪里又冒出来一个"1.5代"的概念?  相似文献   

15.
罗婷婷 《青年记者》2007,(18):21-22
一个城市自有其性格。《新周刊》曾经把武汉评价为"中国最市民化的城市"。这个评价当然非常之暖昧,也有点让人心酸。近年,"中部崛起"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话题。自称要担当中部崛起的武汉也喊出了"大武汉,中国城市第四极"。武汉是著名的报城,几乎所有的家庭都订有报纸,武汉强势的是市民文化,远离生活的高谈阔论或者太严肃的事情没什么市场。表现在版面上与其他地方媒体有很大的不同就是情感故事多。《楚天金报》的"百味人生"、《楚天都市报》的"讲述"、《武汉晨报》的"倾诉热线"、《武汉晚报》的"红娘周刊"等都是情感故事专版。有人说,这是因为《知音》的老家在武汉的缘故。  相似文献   

16.
最近阅卷,引起了我的思绪.试卷问《阅微草堂笔记》的作者是谁?竟有好几份卷子不某而合地回答"唐代诗人杜甫".很明显,"阅微草堂"与成都"草堂"在字面上多少有点联系,致使考生产生了"想当然".象类此的失误是不乏其例的.我还听说有一位编辑,看到来稿提到王尔德的剧本《莎乐美》,竟认为是脱了字,顺笔改成为《莎乐美人》.  相似文献   

17.
《出版参考》2013,(9):39
由台湾东立出版社发行的漫画杂志《龙少年》获台湾"文化部"定期漫画刊物的补助,3月起由原本的双月刊改成月刊形式发行。企划部副理魏佩承表示,为了推广本土原创漫画、加强作品的曝光率,新的《龙少年》在内容上也增加了许多新的连载和专栏。除了原有的连载漫画《血黑犬》《1/2王子》《零度领域》《黑色狂想曲》《玛吉PET》与《OLDMAN奥德曼》外,新增了由漫画家岳印创作的《福祸少年》连载。而新专栏"创作封神榜"则  相似文献   

18.
正2013年8月,笔者所在的媒体《中国出版传媒商报》"横空出世"(此语为搜狐网转载《传媒》杂志关于《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的专访稿所加的标题)。其实,说"横空出世"有点"标题党"了,因为,这份新报,不是新创,而是由运行了18年的《中国图书商报》更名而来,再往前追溯,《中国图书商报》则是由1955年创刊的《图书发行》报更名而来。换言之,这份"横空出世"的《中国出版传媒商报》,已是一家有58年历史的"老字号"了。新报,新报名,说穿了,不过是又一次拓展罢了。  相似文献   

19.
他是个学新闻的导演、爱刷微博的导演,爱逼演员喝酒的导演。从最早的警匪连续剧《征服》到电影《风声》,再到《西风烈》,以及最近的《神探亨特张》,据说他的电影、电视剧是黑社会入道必看。他还拍了《东京审判》,大历史厚重起来,似乎有点出"格"。再拍了《一场风花  相似文献   

20.
张爱玲的作品历来被影视导演所青睐,她的作品多次被改变成电影、电视剧、舞台剧等.本文将以张爱玲小说《半生缘》与许鞍华导演的同名电影《半生缘》为例,结合小说作为语言艺术和电影作为综合艺术的特点,通过探究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塑造与环境描写三个方面,分析小说与影视改编的区别与联系,为创作者在今后的创作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