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直以来,在学术界对德莱塞都有着这样一个较为普遍的认知:德莱塞,一位伟大的美国自然主义作家。由于作品中强烈的自然主义风格及作者本人对外宣称不信仰宗教,使得学界对于德莱塞的研究很少注意到其作品中的宗教意识。而我们细读德莱塞的每一部长篇小说就会感觉到,他的小说中或多或少地都渗透着宗教的情结。所以本文试图以叙事学这种在国内还较为新兴的、强势的研究方法为切入点来探讨德莱塞长篇小说中的宗教意识产生原因。  相似文献   

2.
德莱塞小说具有极强的自然主义风格,使得研究者们把目光都集中在这里,对它进行了猛烈的火力攻击,所以其他研究方向显得越发薄弱。本文则试图从叙事学和宗教意识二者的交叉点对德莱塞的长篇小说代表作《嘉莉妹妹》进行分析,尝试找到其作品中的宗教叙事。  相似文献   

3.
德莱塞曾在一篇文章里谈到他对托尔斯泰的看法时说:“照我看来,托尔斯泰那永垂不配的伟大,并不在于他的社会学说和道德学说,而是表现于他的长篇小说.”德莱塞的观点很有代表性,它不仅仅反映了长时期以来许多人对“托尔斯泰主义”的不理解,同时也是典型的“世界观与创作方法分裂论”的又一体现.这种“分裂论”在我国早已有不同的看法,有的文章还进一步指出其错误在于把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全部归纳为他的政治观点,我完全赞同这种分析.但是,当再进一步将世界观具体化为哲学观、历史观、道德观时,却又认为托尔斯泰的政治观点、宗教观点与他对生活进程社会关系的理解和揭示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并把宗教观点与政治观点一起说成是反动的.对托尔斯泰的宗教观完全否定的看法我不能不表示异议.宗教,“托尔斯泰主义”与托尔斯泰的创作究意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本文想就此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4.
宗教叙事伦理以宗教传说与宗教教义作为潜在的叙事资源与创作题旨,是宗教伦理形态在叙事文本中的具体描摹.霍桑在宗教的叙事框架中演绎了北美现代意识冲击下的女性角色嬗变,表现出作家矛盾复杂的婚姻伦理观念与宗教态度.  相似文献   

5.
在长篇小说《日瓦戈医生》中,帕斯捷尔纳克采用了一种独特的宗教神性的叙事维度.这是一种超越性维度,作家站在现世立场的对立面,用心灵的良知,以宗教神性的观照来审视人的灵魂.通过主人公日瓦戈对自我灵魂的剖析,对生命终极意义的追寻,表现了俄国传统知识分子所具有的一种真正的宗教精神,这是苏联文学中坚持宗教精神血脉的作家们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文学精神的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6.
以佛教、道教为主的宗教,既在思想观念上影响着曹雪芹、高鹗的创作,同时也对《红楼梦》的想象世界及叙事方式产生着深刻影响。《红楼梦》的梦幻叙事方式,与宗教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九十年代文学中的宗教救赎叙事不仅拓展了文学的言说空间,也为文学意义提供了一种有效的价值参照。从叙事学角度选取了九十年代在宗教救赎叙事上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三位作家进行阐释。以北村、张承志和史铁生为写作对象,分析他们不同的宗教救赎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8.
文化的密码具有永恒的制约性,宗教文化作为制约性因素始终是俄罗斯文学的基本命题之一,所有时期的文学中都保留着宗教的因素与特征,高尔基的长篇小说《母亲》就具有很多东正教中关于女性的观念特征。  相似文献   

9.
以《心灵史》为标志,张承志的小说创作从文化寻根进入到血缘寻根阶段。《心灵史》的杰出之处在于它对20世纪中国小说宗教母题叙事的发展,一方面,它继承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从文化比较中体现宗教价值取向的理念,使伊斯兰宗教文化第一次在中国现代文学中获得诗性的阐释与定位,另一方面,作者在叙述中的激情投入不仅体现了现代文学宗教母题叙事模式的扩张,而且体现了当代知识者对宗教价值取向自由言说的追求。  相似文献   

10.
从叙事声音角度,借鉴宗教及意识形态中的社会常规、权力关系理论探讨了<呼啸山庄>中叙事声音的特质,认为文本中的叙事声音同时具有遵从宗教、社会常规及权力关系与突破宗教、社会常规及权力关系的特点,即在奈莉、约瑟夫等仆人所代表的无产者及以林敦家族所代表的有产者的叙事声音中对19世纪英国基督教、社会常规及权力关系的支持与维护,而以凯瑟琳·恩萧、希刺克历夫为代表的具有强力意志的"另类"叙事声音对这种社会常规与权力关系的颠覆与破坏.由此.代言社会规范的叙事声音模糊成文本的背景,布满了理性、秩序与常规的色彩,而反叛常规的叙事声音则充满了尖锐与突破,是偏离社会普遍行为模式的个性化心理或行为的自由表达.在理性声音的映衬下,这些声音越发严厉而突显,以一种强力意志对抗着19世纪英国社会错综复杂、互为因果、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宗教、社会常规与权力关系.  相似文献   

11.
宗教文化     
嘉妮 《初中生学习》2014,(12):14-14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特殊的文化现象,是人类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到人们的思想意识、生活习俗等方面。宗教文化不仅在教徒的精神生活中发挥着作用,而且对社会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产生了影响。千百年来,宗教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教徒的精神生活中发挥着作用,而且对社会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与好莱坞电影不同.中国武侠电影保持了主流电影二元对立的叙事结构,由于宗教的介入,中国武侠电影叙事体系中出现了“第三种力量”,改变了二元化叙事格局,也改变了武侠电影的精神模式。中国电影巧妙地将宗教伦理与影片叙事情节交融起来,宗教伦理在为正义力量提供合理道德依据的同时,通过皈依宗教流露出否定暴力的“出世情结”,使中国武侠电影的化精神在世界动作影片的历史序列中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3.
宗教救赎叙事不仅拓展了文学的言说空间,也为文学意义提供了一种有效的价值参照。宗教救赎叙事进入到文学创作中,使得中国文学呈现出多种文学形态,这无疑丰富了当代文学的表现形式和内容。本文通过对中西方文化粗略的比较来探讨宗教救赎主题的定义和表现形式;以宗教救赎主题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发展概况为例,探讨宗教作为一种文化资源,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以及文学创作是以什么方式来表现宗教救赎主题的。  相似文献   

14.
《保卫延安》是“十七年”一部反映革命战争的史诗性巨作。由于革命意识形态的规限和战争宏大目标实现的原因,革命战争叙事不可避免地流露出世俗的宗教情怀,具体而言,革命叙事中的朝圣般的崇拜情感、布道式的广场效应、宗教化的言说姿态三方面是对宗教仪式母题的某种转嫁和借用。其产生的内在原因是战争文化思维与民族国家意识形态的双重现代性想象规则和宗教逻辑具有互通性和可转换性。这种战争的宗教情怀的叙事方式是对战争记忆和新社会秩序的“合法性”的一种文本体认和确证。  相似文献   

15.
毛姆作品中的宗教主题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基于此,通过细读毛姆最具代表性的三部长篇小说,梳理分析小说中体现的宗教观,试图发现毛姆宗教观的重要转变,即对基督教的摒弃和对印度教的青睐。  相似文献   

16.
《保卫延安》是“十七年”一部反映革命战争的史诗性巨作。由于革命意识形态的规限和战争宏大目标的现代性想象的原因,使得战争文化思维和宗教逻辑具有了互通性和可转换性。革命战争叙事不可避免地流露出世俗的宗教情怀。具体而言,革命叙事中的朝圣般的崇拜情感、布道式的广场效应、宗教化的言说姿态三方面是对宗教仪式母题的某种转嫁和借用。这种战争的宗教情怀的叙事方式是对战争记忆和新社会秩序的“合法性”的一种文本体认和确证。  相似文献   

17.
西奥多·德莱塞的《嘉莉妹妹》是对在消费意识影响下的美国城市生活中的种种消费欲望的叙事,体现了消费主义文化特征。小说中的消费欲望叙事体现了德莱塞对社会转型所带来的负面冲击的忧虑、对低层大众的社会关怀以及对社会现代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在世界长篇小说中,《源氏物语》可以说是最早产生的一本文学巨著,它不仅在日本的平安时代引起了轰动,时至今日,也仍在为世界上的小说研究者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研究素材。《源氏物语》中比较具有典型艺术特征的就必然要属于梦境和宗教这两个元素,我们可知紫式部之所以会选择在小说中融入宗教元素,是因为对诗人白居易的敬仰。因此为了更加深入地探讨《源氏物语》中梦境折射的宗教元素,本文特以佛教、神道、道教作为三个要点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19.
宗教学诞生以来关于宗教本质一直争论不休,马克思关于宗教本质的"精神鸦片说"在影响我国很长时间后引起争论,吕大吉提出的"四要素论"虽得到较多赞同,但仍有可议之处。本文认为,宗教是在人类社会一定阶段存在着的对超自然、超人间力量崇拜和信仰的精神文化系统,它作为形形色色的终极关怀的理论和实践体系,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  相似文献   

20.
宗教及其问题新探武林双,刘怀光无神论者认为,宗教源于无知和欺骗,源于人在自然和社会关系中的无能为力。这种观点无疑包含着真理,它合理解释了历史中的许多宗教问题和宗教现象(这一点,甚至为一些具有虔诚宗教信仰的学者所采纳,以说明宗教的历史演变)。但这种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