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对公德与私德关系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类社会不能没有道德,道德又分为私德与公德。所谓私德是指道德的内在性与个体性,所谓公德是指道德的规范性与约束性。对于传统中国而言,道德主要表现为重私德而轻公德倾向;而在现代,又表现为公德与私德的一并缺乏。因此应当剖析公德与私德关系,使二在道德建设的过程中实现相互影响、相互转化,从而促进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道德教育是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教育,即培养学生在私人生活、国家与社会公共生活、职业生活中的道德意识,以及合乎私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规范的行为习惯。任何道德教育都应满足三个标准:"善的意图""有价值的内容""合乎道德的方式"。道德教育的主要方法有:价值澄清、榜样示范、社会行动。  相似文献   

3.
19世纪末20世纪初,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法国面临着严峻的道德危机。原有的宗教道德价值体系日益失去了主导地位,而新的道德体系尚未建立,社会一度出现了道德的真空,社会道德严重失范。在此混乱的情形下,涂尔干主张重建社会道德秩序,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世俗道德的思想,揭示了世俗道德的三大要素。其思想对社会转型时期的我国道德与道德建设颇有借鉴与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4.
私德刍议     
私德问题一直是一个倍受关注的话题。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社会转型和社会主义道德重建的时期。要有效地发挥人的作用,最重要的是要注重对人们的私德培养。本文论述了私德的社会意义、私德培养的内容及其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本文首先就"私德"与"公德"的概念以及内涵做系统的解读,接下来剖析了我国传统"私民"社会的"公私德"价值观特质,最后就如何重构现代公民社会中合理的"公私德"维度做出全面的剖析和对策建构.  相似文献   

6.
“私德外推即为公德”吗?——兼论梁启超的公德私德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源自梁启超的"私德外推即为公德"的观点,忽视了公德生成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规律性,是对私德与公德关系的一种简单化、表面化的理解.辩证考察私德公德之间的内在联系,不能否认和抹杀二者在交往对象、适用范围和道德准则等方面的本质区别.历史和现实充分表明,无论公德还是私德都是社会利益关系的反映,尤其是特定交往关系的产物,各有自身的特点和变化轨迹.批判性地接受梁启超的观点对于当今中国的公德建设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的道德发展历程是"从私德到公德"的过程,我国青年大学生的道德理念理论上应达到"公德"阶段,因而应充分发挥家庭和社会各种因素,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力度,提高大学生的公德水准和综合素养,打造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  相似文献   

8.
分析疫情中的个人道德缺失现象及其成因,提出"以义导利""不诚无物""仁者爱人""仁者爱物"四个既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个体道德又代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公民"私德"具体要求的道德理念,以期助力培养新时代公民道德品质,进而提升社会整体道德水平。  相似文献   

9.
所谓教育,实指道德教育。道德是人的一种质的规定性,人具有道德的属性,有道德才有资格做人。从我国颁布的小、中、大学德育大纲看,小学德育重在私德和公德教育,普通中学德育重在公德教育,职业中学、技术学校、大学的德育重在职业道德教育。所谓私德,是指私人生活中的道德规范,指个人品德、修养、作风、习惯以及个人私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公德是国家及社会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即通常  相似文献   

10.
《石家庄学院学报》2020,(2):111-115
在我国传统社会,儒家"五伦"规范作为一种成熟而稳固的价值系统和道德制度安排,曾恒久地发挥着调节、规范和约束等职能。基于现代工业文明和市场经济的客观诉求,以及人际关系和公共生活不断扩展的需要,台湾学者提出以"第六伦"作为传统"五伦"的必要补充和现代延伸,为传统伦理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实践中卓有成效地推进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在公共生活领域形成了一条"公德→社会公德→公共文明"的清晰的发展脉络。新时代的公共文明建设,既要重视在公民长久的职业生涯中涵养公德心和公共意识,又要强化在一般的公共生活、人际交往以及志愿者社会服务的实践中,养成关爱他人和公共利益的良好道德习惯。唯有把私德建设有机融入公德和公共文明建设中,才能顺利实现私德公德的现代转换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社会似乎时刻处于危机之中,而社会危机的本质是人的危机,而人的危机正是人性的示现。社会危机是社会的常态,因为那是人性的常态映射。人性具有神圣、世俗与兽三性,在光荣年代,神圣性与世俗性得到极大的彰显。当下的中国社会,正是由于存在世俗性与兽性的猖獗,却为礼崩乐坏思想的产生提供了一个契机,而教育内在的迷人性和人性的本来也生动地展示在这里。  相似文献   

12.
俄罗斯是一个具有浓郁宗教氛围的古老国度,道德教育也长期在宗教怀抱的侵润中生发和延展。"十月革命"之前,宗教几乎占据了世俗道德教育的整个空间。当前,虽然宗教由强制性灌输变成了道德教育中的一种可选择性资源,由东正教一元主导转变为多元共生,但其内蕴的善良、正义、诚实等价值取向依然是引导世俗道德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3.
现代人类生活处于普遍道德危机之中。危机的导因是人的生活方式逐渐变得感性实物化或外在形式化。这种生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近代以来西方哲学提供的道德价值的理念造就的。以休谟为代表的感性伦理把道德价值等同于情感,其结果使人感性实物化;以康德为代表的理性伦理把理性放在人的首位,其后果是生活的外在形式化。而德性伦理是理性、情感、意志的融合,是现代人类摆脱道德危机的可能抉择。  相似文献   

14.
宗教是一种超世的信仰,但具有巨大的世俗价值:宗教信仰给生活在并不完满的俗世中的人们以巨大的心灵安慰;宗教满足了世俗社会对伦理道德的需求,有助于俗世人强化善恶因果律和天理良心观;宗教为俗世民众正视人生苦难提供方便之门,给人类超越死亡恐惧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5.
当今的中国大学存在一定程度的道德失范、失序,但这些问题却不是一种“普遍现象”.大学道德危机的实质是道德上的信任、信念和信仰危机,表现为“大道德”与“日常道德”的脱节、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割裂、随波逐流与坚守原则的矛盾.政府不是大学道德危机的“替罪羊”,道德危机是众多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大学是一个道德共同体,在道德上更需强调精神独立、思想自由和学人品格.唯其如此,中国大学的道德前景才能更加光明.  相似文献   

16.
Plural public schooling: religion,worldviews and moral educatio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Educators seek to nurture in the hearts and minds of students a sense of moral thinking, action and behaviour. What these constitute is dependent on one’s perspective, or worldview. Moral thinking and action emerge from worldviews or visions of life—religious or secular. In the history of common or public schools educators have linked moral education to traditional religion, severed those ties in favour of secular perspectives, and of late have shifted focus to educating for citizenship. In each case concern regarding whose values, morals and perspectives dominate surfaces. In a society with plural perspectives, no one worldview should dominate public schools that should be ‘open to all’. A plural public school grounds moral decision‐making in worldviews, and encourages students to increase their understanding of worldviews in general, while deepening their own in particular. Hence, perspectives that ground moral convictions come to attain particular importance and significance, and it behooves us to explore rather than ignore them.  相似文献   

17.
墨子"利本"道德教育思想的实质、结构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墨子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他提出以“利”为中心的三层次道德教育思想:第一层是道德教育底线,坚决反对“杀彼以利我”、“亏人以自利”;第二层是“兼相爱,交相利”,既可利人也可利己,并将其作为世俗层面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第三层是道德教育的最高境界,“摩顶放踵,利天下而为之”。他的道德教育思想具有明显的功利主义实质,其“利本”道德教育思想对当前我国市场经济背景下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8.
论网络生态危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生态危机是网络生态系统失衡的相关表现.目前存在的资源分布失衡、技术保护措施失灵、信息资源环境面临困境、法律法规短缺、网络文化帝国主义盛行问题都是网络生态危机的表现.这些现象的存在影响了社会、网络、个人的发展,其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和网络主体的网络道德缺失相关.因此,解决网络生态危机迫切需要德育参与到网络道德建设之中,把网络生态系统从危机中拯救出来.  相似文献   

19.
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是美国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重大社会转型期。在此时期,美国出现了因严重的社会失范而引发的种种社会矛盾与问题。基于社会危机主要是一种道德危机的判断,杜威围绕着寻找新道德的基础和维持、再生产新道德的机构这两个主要课题展开了其民主主义道德教育思想:以道德教育实现民主主义,以民主主义改造道德教育。杜威的道德教育思想对于同样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当下中国道德教育改革有两点启示:一是凸显道德教育的民主目的;二是重视道德教育自身的民主化改革。  相似文献   

20.
道德认同作为当今重要的社会心理现象已普遍引起多学科的关注。文章认为当代道德认同存在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的危机。自我认同危机主要表现在自我深层的危机,是主我对客我的危机;社会认同危机主要表现为道德失范的危机,是主我对他者的危机。文章对当代青少年道德认同的双重危机扭转作了思考,旨在为当前的思想教育工作提供理论上的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