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任动 《兰台世界》2007,(17):54-55
《白毛女》是我国民族新歌剧的奠基之作,曾被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并获得过斯大林文学奖等多项大奖,是一部享誉世界的优秀剧作.  相似文献   

2.
《中国新闻周刊》2009,(13):81-81
作为歌剧泰斗普契尼的巅峰之作《托斯卡》,自1900年首演之后,几乎是世界所有歌剧节的“必选剧目”。剧中有三段咏叹调一百年来被古典歌唱家反复在音乐会中演唱,因此也被称作歌剧演员的“试金石”,所以作为国家大剧院首届歌剧节开幕大戏的新版《托斯卡》,自然少不了唱功了得的中外歌剧大拿。  相似文献   

3.
一场《音乐的殿堂——歌剧、云南现代民间音乐会》。如同袭人的清风.在周六晚的TOG诺地卡拂过每个听众的心灵。如她歌声般清纯的石妮,14岁就从故乡昆明赴英国伦敦留学,2008年荣获加拿大温哥华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BC)音乐学院歌剧系学士学位。石妮用她纯正规范学院派的演唱,打动了每个人。  相似文献   

4.
作为“中华翻译研究丛书”的第五种《歌剧翻译研究》尚在组编之中,我倒想到写一篇有关歌剧与歌剧翻译的文章,算是将有关此书的背景预先作番介绍。歌剧(opera)是综合音乐、诗歌、舞蹈等艺术而以歌唱为主的一种戏剧形式。与其他戏剧形式相比,其明显区分是歌剧的精彩台词用歌唱而不是用语言表达。歌剧分大歌剧、正歌剧、轻歌剧、喜歌剧、滑稽歌剧等。歌剧最早产生于16世纪末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第一部  相似文献   

5.
对于喜欢歌剧的观众,《阿依达》是绕不过的经典。这部史诗般的歌剧将登陆国家大剧院,揭开“歌剧黄金月”的大幕。 在歌剧艺术史上,威尔第是当之无愧的“里程碑式的人物”,是浪漫主义歌剧最杰出的代表。  相似文献   

6.
1951年建军节的前夕,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的三幕九场大型歌剧《长征》在首都正式公演了!它似一幅气势磅礴.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把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壮举再现在舞台。当歌剧演至第六场.“毛泽东”第一次出现在舞台时.顿时全场掌声雷动.一片欢腾!“毛主席万岁”的欢呼声响彻大厅.速便是我国戏剧史上第一次出现毛泽东艺术形象时的情景。  相似文献   

7.
近五年来,围绕西洋歌剧的中国化,在创作上一派热闹景象,但都以“民族化”定调。如今《赵氏孤儿》则藉由指挥家和歌唱家的出色发挥,初显“正歌剧”的影子  相似文献   

8.
在《歌剧艺术》编辑部工作的这些日子,使我有机会接触认识了一些文化艺术界的名人。其中黄佐临先生、周小燕、张骏祥夫妇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让人难以忘怀。一幅传神的“双象图” 1989年9月,著名歌剧《弄臣》在市府礼堂隆重上演,这是周小燕歌剧艺术中心排演的第一部世界著名歌剧。曾经培养过许多优秀声乐才子的周小燕教授便成了人们议论的中心。  相似文献   

9.
多尼采蒂是一位以歌剧创作为主的意大利作曲家,被称为19世纪前期意大利歌剧"三巨头"之一(另两位分别是罗西尼与贝里尼)。他也是一位创作速度极快的"高产"作曲家,一生创作了75部歌剧,28首乐队或钢琴伴奏的康塔塔,一些宗教声乐作品、管弦乐曲、室内乐作品和抒情歌曲等。特别是1832年在米兰首演的喜歌剧《爱的甘醇》,以其荒诞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性格、诙谐而丰富的合唱以及感人的男高音咏叹调赢得了观众的喜爱,至今这部歌剧仍活跃在各国舞台。  相似文献   

10.
第一次在新中国文艺舞台上成功展现毛泽东领袖形象的是上世纪50年代初上演的大型歌剧《长征》的作者、红军女战士李伯钊.  相似文献   

11.
吕继勇 《出版广角》2015,(17):188-189
这本书对我国歌剧音乐剧表演艺术的成长、发展、成熟的历程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梳理,在梳理过程中结合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人们耳熟能详的作品进行分析,而后在分析的过程中从声乐、表演、导演等不同的视角分别进行探究,最后对每一个阶段的歌剧音乐剧创作表演成就、艺术特色进行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12.
何金 《大观周刊》2011,(18):151-151,148
本文把1600年意大利歌剧的产生作为研究对象,对歌剧历史渊源进行了分析。通过对歌剧的雏形、成熟及传承结合各个历史时期的特点进行了探讨学最后得出结语:歌剧在古希腊时期有了“萌动”之后,经历了中世纪漫长的缓慢“萌动”、经历了文艺复兴时期的“预热”之后,欧洲音乐开始了巴洛克时期的“加速度”,而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的“起飞”也即将开始,到20世纪前半叶“飞到”了中国.  相似文献   

13.
顾欣     
《档案与建设》2011,(4):39-40
歌唱家顾欣,1956年出生于江苏苏州。1973年考入南京艺术学院音乐系,师从李宗璞副教授。1977年毕业分配至江苏省歌舞团任独唱演员,曾两次荣获江苏省文化厅颁发的"优秀独唱演员奖"。1981年赴上海音乐学院学习,师从音乐理论家谭冰若教授专攻歌剧史及歌剧演唱。1982年随团赴美国访问演出获得好评,《华盛顿邮报》评价为"使人震惊的戏剧性男高音"。1984年进入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干部进修班,师从声乐教育家周小燕教授。1986年获第二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专业组美声唱法第一  相似文献   

14.
《江姐》歌剧诞生之时,是中国歌剧历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黄金时代。歌剧《江姐》吸收了婺剧、川剧的演唱风格,同时还吸收了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道白,不同的江姐扮演者也有着不同的风格演绎。  相似文献   

15.
傅力  蒋红 《出版参考》2008,(1):48-48
在排演《白毛女》第一代的几位导演中,舒强的名字排在最后.并不显赫,但这丝毫没有降低他对《白毛女》创作成功所起到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舒强还以总导演的身份先后参加了几代《白毛女》的导演工作。特别是1962年重排的《白毛女》。使中国新歌剧艺术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巅峰。  相似文献   

16.
《拉郎配》剧本的意外发现和在《新剧本》双月刊的首发(1999年第3期),对于民族歌剧乃至民族音乐剧的成长和发展是一大幸事。当然,这件事也为老舍研究者们打开了新的视野,原来老舍先生不仅是中国现代小说的泰斗,也不仅是中国现代话剧的大师和革新家,而且是中国民族喜歌剧创作的先驱者。  相似文献   

17.
《嘉尔曼》是十九世纪法国作家梅里美(1808——1870)后期的作品,充分地显示了他成熟的风格。这篇小说从1845年写成发表以后,到了1874年被法国作曲家比才改编成了歌剧。比才的这部歌剧有着丰富的音乐旋律,强烈的戏剧动作,在欧洲各国发生过相当大的影响。于是,嘉尔曼就成为很多读者和观众熟悉的一个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18.
昆曲和意大利歌剧分别是中国戏曲与西方戏剧中的艺术典型。本文通过比较研究昆曲和意大利歌剧的起源、发展、传播、对后代艺术的影响等不同方面,探讨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借鉴意天利歌剧的成功,让传统昆曲艺术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五六十年代,郭兰英演唱的歌曲《我的祖国》、《南泥湾》、《一道道水来一道道山》,等一首首有着浓郁民族风格而又洋溢着时代激情的歌曲在祖国大地广为传唱。她演出的新歌剧《白毛女》、《刘胡兰》、《小二黑结婚》等代表了中国歌剧舞台的最高水平。郭兰英唱的歌清新纯朴,带着泥土的芳香。她身着中式短袄,扎着蓝布绣花的小围裙,在舞台上踏着轻盈的步子用她圆润清脆的歌喉倾吐人民心声的艺术形象,让摄影家摄入镜头,刊登在1960年2月1日出刊的人民画报的封面上。郭兰英用她的心声歌颂着祖国,激励着人民,更赢得了人民的喜爱。 1…  相似文献   

20.
很多人说歌剧在中国没有基础,其实不然。 歌剧是一种综合了音乐、诗歌、舞蹈等艺术并以歌唱为主的戏剧形式。近代西洋歌剧发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并经过威尔第和普契尼的发展传向欧洲各国。而“五四运动”将它带到了中国.中国的音乐者们开始探索中国的歌剧之路。[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