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4 毫秒
1.
《齐民要术》是北魏时期的一部农学巨著,口语相当丰富,对于汉语史研究,特别是中古汉语的研究具有很强的语料价值.但是,目前对其语言现象进行研究的学者、论著还不多.从词汇、语音、语法等角度对当前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小结,以期引起更多的学者关注和研究《齐民要术》中的语言现象.  相似文献   

2.
方位词早在甲骨文中就已经存在,发展到中古汉语时期,使用更加普遍和广泛。中古时期的汉语方位词系统.相较于上古汉语方位词,在语义表达和语法功能上都巳趋于完备;相较于现代汉语方位词,在用法和功能上也有较大差异。中古诗歌是中古汉语的重要语料.以汉魏六朝诗歌作为切入点,考察汉语方位词的使用概况,探讨其句法功能,对研究汉语方位词系统的发展演变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20世纪40年代我国近代汉语语法研究开始起步,近代汉语被动式研究也随之受到重视。80、90年代以来,这种研究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各种专著和论文等研究成果层出不穷,研究内容不断加深,研究的方法和理论也日益多样化。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学者们去克服,以提升近代汉语研究的水平和层次。  相似文献   

4.
<汉语大词典>许多词条所引的始见例,较词条实际产生时代晚,有的晚出一二百年,有的晚出一两千年,这不利于汉语词汇史的研究,有必要对这些词条的例证进行补证.利用中古汉语<高僧传>等语料对<汉语大词典>中20多条词语的始见例,进行了补证,以期有利于汉语词汇史的研究和大型辞书的修订.  相似文献   

5.
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者们在句法层面上集中讨论三类平比句入句成分结构类型、句式基本句法功能和"像""有"的词性认定。20世纪90年代以来,研究者们尝试将语义和句法结合起来解释平比句的相关现象,语用层面的讨论主要集中在"有"字句。学者们的成果为汉语教学以及平比句的习得研究提供了参考。不足主要是研究者多从经验出发进行分析,研究的充分性和科学性有所欠缺。  相似文献   

6.
图形—背景理论起源于心理学,在语言研究的很多领域都被应用。而抒情诗在汉语诗歌中占了相当大的一部分,许多翻译家和学者们都致力于如何将汉语诗歌中的美感传达给其他国家的读者的研究。该理论通过分析抒情诗中的意象,更加精准地把握原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为翻译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有着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出售语义场为研究对象,分别对语义场中各成员在上古、中古、近代汉语文献中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在描写的基础上分析该语义场的历史演变情况。  相似文献   

8.
中古时期是汉语方位词语义发展的关键时期,从中古诗歌基本方位词的语义状况来看,这一时期人们对方位意义的认识日渐成熟.基本方位词的语义有明显的虚化趋势。与先秦比较而言,中古方位词具有语义虚化程度更高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方位词的意义抽象化更突出。引申意义更丰富两方面。中古时期方位词的常态使用,方位词的句法位置、组合功能的固定化是促使中古基本方位词语义虚化程度更高的两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从中古韵书的音义关系和中古诗人用字取音角度 ,考察《汉语大字典》音义配合情况 ,尚有某些不足 ,如 :“看、罢、要、帆”等字的处理还存在着不当和疏漏。  相似文献   

10.
“打”在中古汉语乃至现代汉语中使用灵活,词义众多.六盘水方言中有90多条独具方言特色的“打”字词语,参照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普通话,对六盘水方言“打”字词语的构词方式、表义特点等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从《搜神记》和《世说新语》疑问句语气助词使用的共性和个性现象来看,在中古汉语前期,魏晋南北朝疑问句语气助词大量衰落,这在中古同期相继成书的文献比较中较为突出地呈现出这一态势。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至今,我国各地出土了70余种秦汉简牍帛书文献,它们是研究汉语史的珍贵语料。上世纪70年代以来,学者们从文字、语法、音韵、词汇的角度深入发掘了秦汉简帛语料的重要价值,解决了传统语言研究中的一些重要问题。但是研究难免有一些不足,这将是我们今后研究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13.
汉语文化负载词在翻译研究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其英译面临各种问题及不同程度的困难。近年来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研究越来越受到国内学者的重视,并逐渐发展成为该领域研究的热点。本文在追溯前人对汉语文化负载词的界定、分类的基础上,梳理了近年来国内学者在汉语文化负载词英译领域的研究成果,对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英译研究文本、英译研究的视角进行了分析归纳。  相似文献   

14.
《词林韵释》是一部是关于近代汉语语音的重要著作。其声母中中古的全浊声母顺应了语言发展的趋势,无一例外的变成了相应的清声母。本文就其变化情况进行初步探讨,为将来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并希望能为其他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5.
《大唐西域记》是中古向近代过渡的重要语料,众多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大体可以分为非语言研究和语言研究两方面。总结两类研究成果发现,非语言研究成果丰硕,而语言研究成果较少。  相似文献   

16.
一直以来,赵元任先生被认为是提出汉语"羡余"这一术语并对其研究的第一人.梳理1836至1968一百多年间部分有关汉语研究的中外文献发现,从德国传教士郭实腊、清代学者俞樾,到赵元任等10位中外学者都研究了汉语"羡余"现象,美国汉学家卢公明明确提出了"羡余"的早期汉语术语"饶足句色".中国学者主要关注由词义重复、语义磨损、词汇双音化,结构融合等引起的"羡余",西方学者主要关注由音韵和谐、行文布局、区别同音词等引起的"羡余".  相似文献   

17.
兰茂《韵略易通》较好地保存了明代的实际语音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语音的历史变化和差异。其声母系统与《中原音韵》具有一致性,充分承继了中原汉语的特点,其《早梅诗》代表着明代音系的声母系统。在中原汉语声母链中,兰茂声母系统承前启后,体现了从中古音发展为近代音相互连贯的承传关系,兰书反映了《中原音韵》之后汉语语音的进一步演变。  相似文献   

18.
元明之际是中古汉语向近代汉语转变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现代普通话的孕育时期,文字、音韵、训诂都有较大的发展,正是在中原文化的影响下,云南出现了兰茂、释本悟、葛中选、杨慎等一批小学家,留下了一批经学著作.兰茂更是其中的魁首.兰茂音系是明清音系的代表.  相似文献   

19.
本文考察了“于(於)”、“诸”、“乎”等介词在上古的使用情况,证明了上古汉语某些常用介词具有一词多能的特点。又以三种功能的介词为例,通过它们在上古、中古及近代10余种语言资料中出现频率的变化分析了上古汉语的多功能介词逐步为功能较单纯的新兴介词所替代的过程,从而证明了汉语介词在发展中存在着功能专一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描写语法学初探》(新疆大学徐思益副教授著,下简称《初探》)的出版,恰似一块巨石投进了风平浪静的我国语法界的大湖,溅起朵朵浪花、泛起环环涟漪,受到语法界专家、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初探》堪称目前国内系统研究描写语法学理论的“唯一的一本专著”.书的作者在汉语语法研究的道路上独辟蹊径,作出了可贵的新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