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邹清坤 《海南教育》2014,(12):87-88
问题是数学课堂的灵魂,没有问题的课堂是没有生命力的。一堂有实效的课,并不是单纯看教师向学生传授了多少知识,而要看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发现了、提出了多少个问题,思考了多少个"为什么"、"是什么"和"怎么办",教师又通过哪些途径和学生一起解决了多少个"为什么"。只有引导学生探究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学生有了强烈的提问意识,才会主动地去探究知识,这是学习的动力,也是求知的源泉。那么,如何激发和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呢?  相似文献   

2.
现代教学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任务在于“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知识”。教学的最终效果,不是看教师教了多少,而要看学生学到多少;不仅看学生知识的多寡,更要看其能力的高低。  相似文献   

3.
李壮华 《广西教育》2014,(21):54-54
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由"会学"到"创新"的培养目标。一、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现代教育质量观认为,一节有效的课,并不是教师单纯向学生传授了多少知识,而是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提出了多少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和学生一起解决了多少个“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师应该精心营造出和谐、平等、民主、开放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提问的欲望,让学生敢于提问。  相似文献   

4.
《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提倡“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如何落实这一教学理念?试以“条形统计图”的教学为例谈点体会。“条形统计图”是小学数学统计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简单统计表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又一种数据处理方式。很多的教法是,教师直接教授学生条形统计图的具体制作方法和步骤,然后让学生进行模仿制作条形统计图,最后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和解读统计图中所蕴涵的有价值的信息。学生对于为什么要学习条形统计图,怎样的统计才是科学的统计,条形统计图有哪些实际意义等问题,在课前固然是一无所知,在课后其实也不…  相似文献   

5.
一、在备课中体现分层 检验教学效果的好坏,并不看教师“教了多少”,而是看学生“学了多少”。那么,教师的备课就“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教学条件及教学经验,重新优化组织教材。对重点、难点问题要细致分析,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想问题,想方设法把比较抽象、难理解的问题通俗化,形成一个有主有次,有详有略,前后有序,张弛适宜的结构,使知识结构层次化。  相似文献   

6.
《宁夏教育》2014,(2):80-80
1.“两个结合”:即“如何设计出高质量的课堂问题”与”如何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相结合;“依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技术”相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潜能。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有计划、有准备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做到寓教于需、寓教于乐、寓教于情,使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亢奋状态,以增强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7.
去年,我听了几节关于“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课后,一直在想:我们为什么要教学这个内容?因为学生基于已有的知识基础很容易想到:为什么不用复式条形统计图呢?甚至会有学生提出:既然折线统计图画起来简单,为什么还要在前面学习条形统计图呢?如果没有解决好这些问题.可能有很多学生在学这节课时甚至课后都会存在一个很大的“疙瘩”,这样的教学效果肯定不理想。  相似文献   

8.
目前,语文教学中妨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主要表现有三:一是多而杂;二是深而空;三是满堂灌.概括起来,一句话:(女保)姆式的教授法.这种方法置学生于被动地位,教学效果自然不会好.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一种双方活动,就其二者的关系来说,“教”是主导,“学”是主体.教学的过程应该是教师引导学生自学的过程.衡量一个教师教学水平高低,主要不是看他教给了学生多少知识,而是看他在教知识中是否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相似文献   

9.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细化评价建议,要求教师对“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进行整体化思考,注重实现“教—学—评”一致,有效指导、解决当前想象习作课堂教学评价存在评价与目标分离、教学过程中评价活动缺位、评价主体单一等问题。本研究认为,“教—学—评”一致理念要求教师基于教学目标设计评价,将评价嵌入教学活动,并引导学生共同参与评价。为使“教—学—评”一致理念在想象习作教学中得到有效落实,文章提出三条优化策略,并以《我的奇思妙想》为例,阐明具体操作。  相似文献   

10.
胡立根老师的文章提出的问题,实际上就是“为什么要有语文教师”的问题。这个问题与“为什么要有语文课”一起,构成所谓“语文科立科合法性辩护”。“为什么要有语文教师”“为什么要有语文课”的问题,应该分两个层次来看:一是语文科本身的特殊性,二是语文教师、语文教学本身做得怎么样。语文科与其他学科有很大的不同,它很容易做“无用功”,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语文教学、语文教师,也没有做好,做的事大都属于“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不该教的教了无数,该教的又没有教”这一类情形。  相似文献   

11.
范瑛 《辅导员》2009,(21):36-36
问题一:过于强调情境创设 “两位数减两位数”教学,教师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观察画面,感受北京申奥成功的喜悦,然后引导学生看相关的统计表,提出数学问题。学生提出:北京和多伦多共得多少票?北京比多伦多超出几票?多伦多和巴黎共得几票?多伦多和伊斯坦布尔共得几票?多伦多比巴黎多几票?巴黎比多伦多少几票?  相似文献   

12.
教例一 :错写特级教师靳家彦老师在教学《有这样一个小村庄》时 ,先让学生看清课题 ,然后看他板书课题 ,靳老师有意漏写了“这样”两个字 ,学生一下子就发现了 ,当即指了出来 ,此刻 ,教师不失时机引导学生 :“有了这个词 ,你就会有什么疑问?”学生提问踊跃 ,思维也体现出一定的深度 ,提出了两个核心问题 :1 这样的小村庄是怎样的?2 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学生自己提出了问题 ,肯定急于想知道答案 ,此时 ,教者抓住学生渴望得到答案的迫切心理 ,让学生自己去读课文。当学习能满足学生需要时 ,学生就会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产生主动阅读的欲望 ,变…  相似文献   

13.
郑国平 《考试周刊》2009,(2):209-210
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上进行变革。教师在学生基本掌握所教知识的前提下,应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深入思考问题,善于启迪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思考、学会分析、学会发现问题。  相似文献   

14.
“统计与概率”是《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的四个学习领域之一。北师大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从一年级上册开始,就编排了相应的内容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在生活中学习“统计与概率”,并应用于生活之中。教学一年级下册中的“统计”(第84页),应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在统计中学习“统计”,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包括:问题的提出——收集、整理数据——制成相应的统计图(或表)——根据统计图(或表)的数据作出解释或判断。因此,教学时可以围绕以下几方面展开。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统计”教…  相似文献   

15.
【课例一】教师Y教读《愚溪诗序》,在学生理解了字词和内容后,教师7A:学生来提出自己尚未明白的问题,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①“永州八记”是哪八记?②作者为什么要把家安在愚公谷?③作者为什么自认为自己很愚呢?④“愚溪”景色优美,为什么要称它为“愚”?⑤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⑥“我”是真愚吗?  相似文献   

16.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巧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目前新课程提倡问题教学,鼓励教师通过各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上课是教师把教学设计面对学生付诸实践,说课是教师把教学设计面对教育工作者进行说明。应该说,提高职业教育服务质量,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关键,说课是教师研训乃至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种非常行之有效的手段。一般来说,说课要说明一堂课“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教得怎么样”这样几个基本问题。我们认为,教师们在说课的时候往往“怎么教”说得比较多,  相似文献   

18.
徐文娟 《江苏教育》2022,(73):16-18+22
作为有效教学的基本原理,“教—学—评”一体化要求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课堂的评是一致的。这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回答好“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和“教到什么程度”四个问题。  相似文献   

19.
<正>统计图蕴含丰富的信息,不同的统计图具有不同的功能。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选择数据的表达方式,达到“一图胜千言”的表达效果,彰显数据的力量。一、合理选择数据表达方式,感悟数据的特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知道同一组数据可以用不同方式表达,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式。”因此,选择什么统计图表达数据,要根据问题的背景和统计的需要来确定。  相似文献   

20.
胡泉  张义玲 《农村教育》2005,(7):113-113
一、从“教室”到“学室”的转变。是教师的教学角色的转变 “教室”所体现的是“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教师成了知识的“权威”,没有对知识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教师主宰着课堂,所设计的教学活动只不过是引导学生往里钻的“圈套”,学生没有主观能动性,处于被动地位,怎么教,怎么学,教多少,学多少,参与的是一种“接受式”的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