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戴.赫.劳伦斯的《查特莱夫人的情人》采用了很多的圣经原型,比如主题、人物、叙事结构和意象原型。根据诺思若普.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读者可以在更好地理解劳伦斯和《圣经》关系的同时用另一种角度来解读《圣经》这一文学经典,并更好地领悟劳伦斯的救世情怀。  相似文献   

2.
劳伦斯因其作品中所体现的深刻的思想性和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对中国的现当代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文章着重介绍了劳伦斯《查特莱夫人的情人》在中国的传播与研究概况,将其过程分为分为四个时期,解析该部小说80年来在中国的曲折经历。在东西方文化加剧撞击与交融的21世纪,进一步展开对劳伦斯及其在中国影响的全面系统的研究,既是中西文化交流合轨的需要,也是繁荣我国文学创作与文学研究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关于苟合 读了《查特莱夫人的情人》我才知道,性是美的,性是纯洁的,性是深刻的。我也知道了,一部小说写的都是性事及其相关的生活场景细节,但是它却可以那么纯洁美丽、超拔脱俗。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语码转换的标记性理论对《查》中人物在使用标准英语和德比郡方言时进行语码转换的话语进行分析,探讨语码转换是作品藉以塑造人物、发展主题的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5.
莫言的<红高粱>与D·H·劳伦斯的<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两部作品存在着众多相似之处,两个青春、活力的女子,遭受着不幸婚姻的摧残,嫁给了毫无男性意义的丈夫,而她们又都在另一个野性十足的男人身上找到了希望,获得了自己存在的意义.本文通过对这两部小说的比较研究,分析作品的相似点,以及文化的不同导致文本处理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在现代性的挤压下,现代人被严重异化。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把人挤到了边缘地带,使之失去自己的家园。现代人有发达的理性思维,有对金钱、对物质的狂热追求,却忘却内在的生命,压抑自然的欲求,从而失去人应有的本性。与现代性的肆略相抗衡,作者通过康妮与守林人梅勒斯的爱情故事演绎的拯救之途是现实主义的反动,即他大声疾呼、强烈倡导的是一种现实主义的生活态度,渴望人能够直面人生,回到人生的本真状态。  相似文献   

7.
该文试图比较小说《查特莱夫人的情人》和《本色》在故事情节、性爱描写手法、目的和作者性爱观等方面的异同。通过比较,揭示这两部小说的共同思想:探索性爱与人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查特莱夫人的情人》是D.H.Lawrence的代表作之一,它描述了在一战后,城市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社会发展给人们带来丰富的物质生活的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人的异化、疏离了人和人之间的距离。本论文就小说中所体现的后现代特征加以探讨,如反科技、反战争、反英雄人物,来展示作者是如何通过后现代技巧来展现英国工业文明和现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的。  相似文献   

9.
作为后现代主义的一个分支,生态女权主义具有反传统性,即解构主义的倾向。本文以《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为范本,试图从生态女权主义的角度出发,探讨D&#183;H&#183;劳伦斯对西方社会父权制观念中二元论的批判与解构,在解构人类中心主义的同时倡导人们尊重自然、回归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在解构男性中心主义的同时提出两性和谐理念和重申“双性同体”观念,从而真正实现男女两性“两极平衡”。  相似文献   

10.
《金瓶梅》和《查特莱夫人的情人》存在着诸多的不同。首先在主题的倾向上不同,一个是晚明黑暗社会的揭示,一个是与资本主义工业化对人“自我”扭曲的寓言。其次在文化价值与道德观念上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即《金》描写的性专门在技术化倾向上做文章,而《查》在描写性时着眼点放在人生的探索上。再次是文化背景不同,《金》中的性描写,有许多是病态性心理的反映,并非健康的人类应有的性要求;而《查》的性描写,带有一种西方文化的颓废色彩,是一种野性的性放纵,它企图以人性的复归,即两性关系的纯自然性,来挽救西方社会的沉沦,但这种原始野性式的性表现,反而掩盖了对资本主义社会腐朽的揭露,这正像《金瓶梅》中过多的性描写,也冲淡了对封建社会的批判一样。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20年代英国作家戴维·赫伯特·劳伦斯在其长篇小说《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中深入探讨了两性关系、等级制度以及工业文明与人性的关系,以深刻的历史意识关注了作为边缘群体的女性和下层民众,揭露了他们被压抑扭曲的处境,用边缘的声音质疑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秩序。同时,通过描述女性和下层民众婉转表达自己意志的方式,曲折展现了边缘话语重塑社会秩序的愿望。  相似文献   

12.
通过《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与《死水微澜》的比较,可以看出产生于不同语言背景中的两部作品,其命运主题在表现形式的差异。这种迥异的美学风格,一方面源于中西文化不同的审美期待,另一方面是源于不同的价值信仰,与劳伦斯的基督教思想、李劼人的儒家思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岳红 《陕西教育》2007,(7):39-39,46
英国作家 D·H·劳伦斯的最后一部小说,也是最有争议的小说<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一出版就倍受争议.这部带有自传性的小说,着重刻画了导致主人公们必然命运的人物内心世界和人物性格特点,而小说中三位人物命运是随着故事的深入而更紧密地交织映衬在一起的.因此小说以三位主人公彼此情感的演变和各自性格的发展为线索,分析导致股市最终结局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中男性对女性与自然的压迫,和谐丧失后男性、女性的生活,以及女性的反叛和珍惜女性与自然的男性的出现,反映了小说中所蕴涵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揭示了劳伦斯渴望建立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愿望。  相似文献   

15.
从"精神阳萎型男人"、"追求理想性爱的女性"、"理想性爱观的不同呈现"、"艺术审美感知的迥异"四个方面对《查特莱夫人的情人》和《包法利夫人》这两部小说进行比较分析,以加深对两位作家及其作品的理解和把握。这两部作品体现了文学作为"人学"这一特质在不同时空中的一致性,以及作家对人性的关怀的永恒性。一部文学作品只有溶汇人性之光泽才能有其永久的生命力;一个作家也只有深怀对人性的关注,同时以不同的视界去作独特的审视,才能在文学这块土地上留下自己的足迹。  相似文献   

16.
《查特莱夫人的情人》和《廊桥遗梦》这两部作品都是围绕"婚外恋"这一情节展开的,反映了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人们的爱情观和价值观.本文通过分析两部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和文中女主人公的命运选择,运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试图透视她们不同命运选择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7.
劳伦斯的《查特莱夫人的情人》并非是一部宣泄性描写的低俗小说,在其丰富的蕴涵中,潜隐着一个不能忽视的主题,即小说表现了人与自身统一的精神生态观、人与社会和谐的社会生态观、人与自然共存的自然生态观。无疑,小说对当下和谐社会的构建不无借鉴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8.
劳伦斯是一位具有生命意识的现代作家,他写作视野开阔,作品触及现代人类的精神困境,对生命投入了应有的关注和思索,体现出现代人类意识和生命意识。论文以《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这部作品为例阐释劳伦斯作品在生活现实层面、人性精神层面和社会发展层面上对生命的关注和思索。  相似文献   

19.
在劳伦斯看来,创作和审美都离不开情感,即离不开激情。创作的主体——作家必须是一个有着心灵激情的人。文学创作从本质上而言是作家情感的表现,也是人物的情感的表现。劳伦斯认为艺术的真谛在于表达生活的激情,艺术的任务是展现人与其周围世界在活生生之时的关系,同时,艺术的根本作用是载道。如此,小说才能是“揭示我们活生生关系变化之虹的最佳手段”。  相似文献   

20.
《查特莱夫人的情人》深化了劳伦斯创作的性爱主题,体现了其对20世纪异化世界的拯救思想。文本以小说人物的出走与追寻为切入点,通过出走来表现人物对完整性自我、和谐两性关系的追寻,认为其笔下人物的出走与追寻是劳伦斯拯救思想的体现,诠释了劳伦斯"血性"哲学的拯救内涵,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