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的耕读文化”邹德秀中国古代一部分知识分子以半耕半读为合理的生活方式,以”耕读传家”、耕读结合为价值取向,形成了一种”耕读文化”,过耕读生活的知识分子主要有三类:一类是读过书的农庄主、较富裕的自耕农。他们经济条件好,有读书受教育的机会,又参加在业...  相似文献   

2.
巴勃罗·聂鲁达,(1904-1891),智利当代著名诗人,1971年,由于“诗歌以大自然的伟力复苏了一个大陆的命运和梦想”,且“与人类和大地和谐”,“讴歌奋斗”,“为维护理想和未来呐喊”,“有益于全人类”,“具有世界意义”,而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再加上他多次访问前苏联和中国,积极参与智利的政治斗争,  相似文献   

3.
汪沛 《华夏文化》2003,(1):37-39
我国是一个诗文大国。古代许多有才华的知识分子无论得志还是失意 ,都以诗歌为其精神归依 ,在诗的国度里寻找一个安顿身心、张扬自我的家园。沿着几千年来诗歌的脉络 ,可以清晰地读出历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一、以身殉志的屈原屈原是我国古代第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除了在文学上首开楚辞体并浪漫主义诗歌先河的巨大贡献外 ,屈原与众多诗人的不同之处在于他的死。屈原的死是意味深长的 ,我国民间几大节日里就有一个端午节是特意为纪念屈原之死而设立的 ,它给后世留下的回响决不亚于他精彩的诗文。屈原可谓开古今诗人自杀先河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4.
昊虞与刑法典论争[日]小野和子20世纪初,在以收回领事裁判权为目的的修改刑法的过程中,引出了如何保持中国旧有的家族制度这一重大政治问题。为此,在资政院的刑法草案审议中,围绕采取家族主义还是国家主义,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审议结果,站在家族主义立场的保守派...  相似文献   

5.
汉族“神”的观念潘学方一、汉族的“神”是民间杂神中国文化世俗性或非宗教性的特征一般是指:其一,在汉族历史上,没有盛行过自上而下的、为整个民族所信仰的宗教。其二,周代以后,儒家主张以德政治天下、敬天而不尽信天。“敬神鬼而远之”的“神道设教”思想在中国一...  相似文献   

6.
最近,美国“达尔文和上帝的战争”终于有了结果。尽管遭到很多主流科学家、教师和科学团体的抗议,但保守派占多数的美国堪萨斯州教育委员会仍然以6票支持、4票反对通过了新的公立学校科学教学大纲,默许“智能设计论”作为一种“科学学说”进入中学课堂。在这场科学教学大纲之争  相似文献   

7.
从1935年在《中学生》杂志发表《万县》到1959年《四川文学》发表《老三姐》,马识途文学完成从学生到革命家再到作家的创作嬗变。他早期的作品以诗歌为主,兼具小说、杂文,创作初期从西方小说以及中国古典小说和传奇中汲取营养,同时深受家乡四川民间艺人“摆龙门阵”手法的影响,具有“恋地情结”的地方性写作成为他最具标志性的个人风格。还原时代,溯及他与时代的“搏击”,有助于更加透彻地理解马识途早期作品的艺术变迁及其创作风格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论“礼失而求诸野”——儒学不能离开时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儒学、儒教、孔学,在英、德、法,都分别译为“Confucinism,konfuzianismus.Confucianisme”,意即孔夫子主义。即以孔子为儒家始祖。但孔子留下作很少,“述而不作”,后人多半依其片言支语,再根据自己的观点、立场,作出种种解释,所以孔子与儒家未必相等,民间儒家与官场儒家未必相等。  相似文献   

9.
编辑手记     
《东方文化》2000,(3):127-127
中国当代知识分子中,有好些“现象”值得谈论,譬如“郭沫若现象”、“茅盾现象”、“何其芳现象”、“曹禺现象”或“马寅初现象”、“陈寅恪现象”、“顾准现象”等等。如果谁有兴趣,可写一部“中国知识分子现象学”,那一定很有意思.也一定很沉重。  相似文献   

10.
王明星 《东方文化》2002,5(5):51-56
创刊于1946年9月1日的《观察》周刊,是一种“大体代表着自由思想分子”,“要对国事发表意见”。的政治性刊物。主编储安平是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一面大旗。《观察》周刊以“民主、自由、进步、理性”为办刊的宗旨,要求以理性的态度,和平改良的运作模式解决国内各种纠纷,充分反映了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信仰和追求以及参与国事、切入社会生活的良好愿望。到1948年12月被国民党查封为止,《观察》前后共出版5卷114期。  相似文献   

11.
田鹰 《世界文化》2008,(4):9-11
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歌颇具关照的意味。所谓关照,乃是主体拥入客体,人与宇宙融合为一。这样使人便以宇宙的立场说话,主体性仿佛融化在物的世界中。在这种近乎于禅悟的关照中,宇宙的存在开始通过语言得以体现。像自然界的一切生物:食米鸟、大黄蜂、高山、大海等似乎都体现了宇宙的奥秘,体现着无所不在的“道”。  相似文献   

12.
台湾明郑政权与“开台妈祖”蒋维锬台湾民间妈祖信仰是伴随大陆移民渡海开发宝岛而发现的,故俗称早期的妈祖庙为“开台妈祖”。但“开台妈祖”源于何时?学术界对台湾妈祖信仰起源的时间有两种不同看法:一种是从民间传说和移民史的角度分析,认为“在明郑之前,随著闽南...  相似文献   

13.
在宁夏回族人民中间,流传着许多自娱性乐器。别看他们的外观简陋,但奏出的乐曲却十分悦耳动听。这些乐器制作简单,学起来也很容易,但他们却有着上千年的久远历史,蕴涵了古代先民的智慧和感情。一、口弦幽曲动心扉口弦是一种很古老的民间自娱性乐器,在中国和世界上许多国家和民族中都有流传。中国黎族人称为“口方”,纳西族称为“响笛”,高山族称为“嘴琴”,赫哲族人称为“空康吉”,印第安人称为“口号”。(北史)卷95中说:“用竹为簧,群聚鼓之,以为音节。”(皇朝文献通考》中说:“以铁为叉,中置一簧,鼓之成音”。古文献记…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与世俗社会的兴起,一个中国特色的大众化时代正在到来。几乎整个中国的知识界都在围绕它而展开争论。在对待大众化体上的分歧几乎已经成为90年代知识分子内部分化的一个显标志。当然,在人知识分子,尤其是学批评的阵营中,反世俗化与大众化的声音似乎远远地超出了为之辩护的声音,“人精神”、“道德理想主义”、“抵抗投降”等一个比一个激烈的批判话语都把矛头指向世俗化与大众化。甚至可以说,在今天许多人知识分子的心目中,一个真正知识分子的标志就是他在面对世俗化与大众化时是否采取了激进对抗的姿态,否则便是“痞子人”或“痞子人”的帮手。  相似文献   

15.
从民间文化看文化中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杜维明教授在他最近论文化中国的论文中认为所谓“文化中国”(CulturalChina)可以看成是三个象徵世界(symbolicuniverse)在交互作用,这三个象徵世界分别是以华人为居民主体的大陆、台湾、香港、新加坡四地所构成的“第一实体”;以海外各地侨居的华人为“第二实体”;以及  相似文献   

16.
埃德蒙·斯宾塞(1552?—1599),英国文学史上与莎士比亚、弥尔顿、华兹华斯比肩的大诗人,创作了《牧人月历》、《爱情小诗》(亦译《小爱神》)、《祝婚曲》、《仙后》等诗歌,李赋宁先生指出,斯宾塞的“重要性主要在于他继承并发展了英国的叙事、抒情和讽刺传统,在乔叟和弥尔顿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赢得了‘诗人的诗人’这一美誉”,他“所建立的英诗传统是一种富于音乐性和图画性的诗歌语言,诗歌的背景是一种脱离现实的梦幻世界,叙述方式是讽喻性的,写作目的是道德的和严肃的”,“对他同时代和后世的英国诗人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民间“一子两后”习俗是清代“独子兼祧”制度的前身,它的出现与唐宋时期开始的宗法制度下移有着密切关系。宗法制度下移导致的宗法观念平民化与宗族势力弱化是促使民间“一子两后”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而这种现象之所以受到统治阶级与士人阶层的关注并认可,“礼时为大”观念的强化是主导因素。正因为“礼时为大”的观念不断强化,知识分子方能走出传统宗法观念的桎梏,打破常规,接受“一子两后”习俗,并主动参与到“一子两后”习俗的合礼化进程中。  相似文献   

18.
胡秋原登上坛是1931年,那时他才21岁,便参加了一场现代学史上闻名的艺自由论辩。在前一年年底,胡秋原自筹经费和三位朋友一起办了《化评论》。此刊物除鼓吹抗日外,另提出“自由人”和“自由知识阶级”的理论:认为知识分子应有独立的人格,站在自由的立场上思考,而不应成为阶级和政党的工具;又认为艺必须自由创作,不能做政治的留声机。否则,只能叫“阿狗艺”。  相似文献   

19.
张冠李戴的“药王”郑金生一、张冠李戴的韦慈藏“药王”“药王”是中国古代民间广为人知的医神。自古至今,各地出现过许多“药王”。但是,医学史有明确记载的“药王”不是在民间被多数地区奉为药王的唐代的孙思邈,却是唐代的韦慈藏。韦慈藏在唐代并没有太大名气,在正...  相似文献   

20.
根据现有文献可知,秦代已设置乐府官署,且具有一定数量的诗歌创作。但传世的秦代诗歌却屈指可数,可信的仅有秦始皇刻石颂诗七篇和民间歌谣数首。通过考察,秦代诗歌具有独特的叙事风貌,无论是刻石颂诗的溢美之词,还是民间歌谣的批判之音,都与当时的政治环境息息相关,使得刻石颂诗的官方叙事和歌谣的民间叙事,带有浓重的政治叙事色彩。同时,由于叙事主体的身份、立场和遭际的迥异,又表现出判然不同的叙事态度和叙事风格:刻石颂诗作为一组"颂秦德"的政治叙事诗,其叙事内容、叙事结构与秦帝国的政治文化需求密切相关;而歌谣的民间叙事则真实地再现了秦帝国的民意民情,具有突出的历史评判功能。二者既各有特色,亦相映成趣,使得秦代诗歌作为历史记录的一部分,承担着以诗为史的叙事功能,通过诗歌叙事鲜明地反映出秦帝国的政治特质与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