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说到养肾,不得不提叩齿。为何?《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曰:“肾生骨髓,在体为骨,在脏为肾。”肾精可生髓,髓又养骨,肾精盛则骨髓生化有源,骨髓足则骨骼得养。而“齿为肾之标、骨之本”,故肾健者齿必耐久立、强咀嚼,不易脱落;肾虚者反见易齿松、残缺。  相似文献   

2.
王船山生时尽孝的思想内涵非常丰富,但可以用“函三为一”的结构将其统括。在“函三为一”中,“三”即尊亲、弗辱、能养,“一”则是指尊亲、弗辱、能养三者统合于以“爱敬之心”为基本依据的孝亲这一行为。尊亲、弗辱、能养的基本结构涵摄了众多具体的孝道内容:“尊亲”要求虔敬地尊敬父母,而不是通过尊敬父母来抬高自己,具有不可违逆性、等差性和纯粹无私性;“弗辱”则是“不敢轻”,广涉“志道”“顺亲”“谏亲”“爱身”等;“能养”不仅涵括物质之“养”,还涵括精神之“养”,二者缺一不可,但在重要性上精神之“养”更胜一筹。  相似文献   

3.
在古代汉语中具有使动用法的动词,一般来说,多是不及物动词。例如: (1) 故天下尽以扁鹊为能生死人。《史记·扁鹤仓公列传》(2) 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荀子·劝学》例(1)中的不及物动词“生”,后带宾语“死人”,即由普通用法转而为使动用法。“生死人”就是“使死人生”,意思是使死了的人复生。例(2)中的“天不能病”  相似文献   

4.
①气,本指自然之云气。古之先哲,常常把人与气结合。管子说:“有气则生,无气则死,生则以其气。”是谓“气”为生命的本源。庄子所谓“通天下一气耳”,则谓万物皆不在“气”之外,万物乃一生命的大和谐。王充说:“形须气而成,气须形而知。”是谓一切现象,天地万物皆天地之气而生。《易》所谓“云行雨施,品物流行”,“天地氤氲,万化化醇”,将整个宇宙直视为一幅生命之气的流行。②人一旦与气结合,就把自己的生命带进自然生命之中,使自己的精神与无限的自然生命相融合,生成种种“气”来:壮烈刚毅的豪气,可敌三军的锐气,()的节气,宁折不屈的骨气,…  相似文献   

5.
刘勰《养气》篇提出“养气”说的思路重在“养”与其在《原道》篇中提出 :“自然之道”是吻合的。“养气”以作者自然逍遥的态度、自然而为的方式而养自然之气。刘勰的“养气”说在继承和发展了先秦儒道和魏晋曹丕的“养气”说和“文气”说的基础上确立了“养气”的实质和特征 ,具有重要的创作论、作者论、批评论意义  相似文献   

6.
刘勰《养气》篇提出“养气”说的思路重在“养”与其在《原道》篇中提出:“自然之道”是吻合的。“养气”以作自然逍遥的态度、自然而为的方式而养自然之气。刘勰的“养气”说在继承和发展了先秦儒道和魏晋曹丕的“养气”说和“气”说的基础上确立了“养气”的实质和特征,具有重要的创作论、作论、批评论意义。  相似文献   

7.
“养学”重在一个“养”字,体现了一种“以人为本”的理念。“内生性”是“养学”的一种教学实践预设。“养学”教学观认为学生的学习是自主性、自能性、自觉性的。“养学”让学生的学习走向“开”“放”,走向“探”“联”,走向“融”“生”。“养学”赋予了学生认知建构和学习能级跳跃的更大的可能性空间,能让学生绽放出一种数学生命之美。  相似文献   

8.
学界关于《老子》“自然”的含义有三种基本理解:“自己而然”“自主自觉”和“无待而然”。前两种观点主要突出了“自”的意思,而这是与《老子》“自然”本意和道的基本精神不相一致的。第三种观点承认“自然”中有“常”、有“一”,但却逻辑地把“自然”看作高于道的实体。“自然”与道有内在的一致性,是道流行化用的一种表达。道生畜天地万物,则不能“过乎物”,不能失其“一”,也不能失物之“常”。物不失其“一”,则能无“过”、无“亢”与“不及”。道不离其“一”,物不枉其“常”,既是道之自然的表现,也是物之自然的表现。“自然”既是道、圣人有“一”“得一”的体现,也是天地万物有“常”、守“常”的表现。经文“道法自然”“万物之自然”等体现了《老子》“自然”的本意,即“自然”是“得一而然”。  相似文献   

9.
一中国古代对人性的研究可以分成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先秦。此时期关于人性的观点主要有四种。一种是人性“有善有恶”论,持这种观点的是周人世硕和孔子的弟子漆雕开等。他们认为“人性有善有恶”,“普举人之善性而致之则善长,恶性养而致之则恶长”。此种观点认识到了人性中存在着善、恶两种潜在的因素,性善或性恶关键在于后天的教养,这是正确的,王充在《论衡·本性》篇中称赞它“颇得其正”。但由于资料已大部亡佚,其详细论述今天已无从看到了。与孟子同时期的告子则提出人性“无善无恶”论。他说:“生之谓性”,“食色性也”,这是指人的自然属性。人性无所谓善恶,犹如湍急的流水:“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告子的论述,旨在说明人性善恶的可塑性,但他未将人性与动物性区分开来,就被孟子抓住了  相似文献   

10.
文旭 《家长》2013,(1):12-13
面对“拼养”这一全新的育子理念,有人觉得它是物价飞涨下前卫父母的生活智慧;有人觉得它是家长生而不养、自私自利的行为。我们不妨秉承“存在的即是合理的”理念,客观公正地看待这一新生的家庭教养方式。 “拼养”之A面: 1.有利于“资源整合”。  相似文献   

11.
庄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以确认个体存在的价值为前提,庄子将生命价值提到了重要的地位。庄子要求人们的社会行为要保持适当的度。在庄子那里,生命本身的意义并不仅仅限于外在之形,他将单纯注重“形”者称之为“养形之人”。与“生”相对的是“死”;对“生”的看法,离不开对“死”的理解。庄子以自然的观点看待“死”,也以“齐”与“通”的原则规定“死”。按庄子的以上观点,“生”与“死”之间并不存在截然相分的鸿沟,生或死都“无变于己”。  相似文献   

12.
教与养是德育的一体两面,教价值是德育本质的规定;养则是化价值为德性之必需,养的生成是“上乘”之教的结果。教与养在教育中有各自的价值、功能和限度,“好”的德育应该发挥他们的相互作用,以促进学生德性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管子传承史伯的“和实生物”说,认为人之生、人心之和谐、人之长寿,以及天地之美等皆由和而生。“和生”具有普适性。在“天时”“地利”“人和”中凸显“人和”。管子通过上下不和、大臣不和、万民不和的危害性,明确提出“不和不生”的观点;又明确提出“和则能久”的“久生”的观点;强调“察和之道”之不易,都是对史伯“和生学”的发展。管子“和生”思想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太平经》看来,“道”生万物,众生平等,万物同受天地恩泽,虽然万物都有类的区分,但他们都有自己生存的意义和价值,而且物有神性。人对其他自然物的态度应以“贵生”为标准,以“共生共荣”为基本原则。物全为富,情感交融的诗意般的生存状态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理想状态;为此,人要遏制自己的贪欲,保存自然万物生生不息之气。“天道无为,任物自然”,人应“助天生物,助地养形”,在和自然的和谐共生中诗意的栖居。  相似文献   

15.
先秦文献中的“女子”既可以表示女儿,也可以泛指女性,学术史上将《论语》“女子与小人难养”的“女子”解释为女性、妻妾或女儿似乎都有其合理性。但根据“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的语境,“女子与小人难养”的“养”是表示“教养”之义,而上古文献中作为“教养”之义的“养”一般只适用于父母对子女、师长对弟子、君主对民众这三种语境。基于这种判断,再考虑孔子的身份和立场,可知“女子与小人难养”中的“女子”是指女儿而非泛指女性,“小人”是指孔子门下的不肖子弟。孔子是以父母师长的立场,从心理特征和品性修养的角度来表达女儿与弟子中的小人之辈难于教养的感慨。这不是将女性与“小人”等同,而是指出在教养女儿和不肖子弟时,二者在“情胜于理”方面呈现出的某种共性。  相似文献   

16.
《文心雕龙·原道》通过文与道关系的论述 ,表现了刘勰鲜明的人文观 :“文本于道”的本原论、“与道并生”的形成论、人乃“天地之心”的主体论和“文法自然”的创作论 ,给我们昭示了人文本原及其发展的规律。并启示我们 :文学创作只有遵循其规律 ,崇尚自然之美 ,展现自然之趣 ,摹写自然之态 ,穷究自然之理 ,文学才会有生命力。  相似文献   

17.
《论语.阳货》记载:“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女子”与“小人”和“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在这句话中后者更重要。可以把“女子”与“小人”理解成意义的概念,并进行情境性的解释,进一步规定为师生关系的命题,在此基础上抽象出一般的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18.
列子以关尹子、壶丘子、林老商等为师。而三子之学,俱由老子之学而出,则列子之为老子学派之后继者,自不待言。张处度(湛)序之曰:“其书大略,明群有以至虚为宗,万品以终灭为验,神惠以凝寂常全,想念以著物自丧,生觉与化梦等情。巨细不限一域,穷达无假智力,治身贵于肆任,顺性则所之皆适,水火可蹈,忘怀则无幽不照。此其旨也。然所明往往与佛经相参,大归同于老庄,属辞引类,特与庄子相似。”可谓能举是书之大体者矣。一言以蔽之,列子之根本思想,不外袭老子之“自然说”、“虚静说”。然老子之“自然说”,非纯全之无为自然说也。其“虚静说”,非纯全之虚无寂静说也。绎其本旨所在,别有一种真面目之理想或主张。然列子之说,则实取老子之“自然说”、“虚静说”,充之于极端之地,而于老子之隐微的积极的一面,竟抹杀之,故面目似同实异。易言以明之,则列子之学说,不过取老子之根本思想,以游戏的、娱乐的扩充之,而其结果所至,遂与佛教之厌世的寂静说,与庄子无止无界之思想相近云尔。又老子之书,多以简洁有力之格言体,发表其思想,而列子则多以叙事的寓言的表现之,是亦其相异之一端也。  相似文献   

19.
一、老子道德的内蕴 (一)道德之道 道,原本没有,曰“无”;道生、而有,曰“有”,是谓“有生于无”。“道之物”,(下文拟称“道物”)(21、25),其物,人的感官可感,曰“有”,或又曰“阳”。“道物”禀性自然。其禀性,人的感官不可感,只能靠欲(意识)认识,故曰“无”,或又曰“阴”。道之生,曰:可感的道物与不可感的道自然禀性一体而生,是谓“有无相生”。  相似文献   

20.
陆九渊认为,道德教育、道德修养应该放在教育的首位。而要实现这一教育应该从下列三个方面去进行:首先是“存养”,其次是“剥落”,最后是“减担”。“存养”即是“自存本心”,是道德教育、道德修养的最重要的功夫。陆九洲号“存斋”就是反映了他存养本心的思想。他说:“苟此心之存”“则此理自明”,“将以保吾心之良,必有以去吾心之害。”意思是只要保持、恢复人的“本心”,世上万物道理自明,但是要保持“本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