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大量运用了戏剧独白的形式,揭示了哈姆雷特从一个无知善良的孩子,一步一步的迈向成熟,最终成为一个英勇的战士的过程。剧中几段独白逐次推进哈姆雷特人物性格的转变,为我们展现了一部动态的,富有生命力的英雄成长史。尤其是在独白中体现的面对生死,复仇,道德,爱情的种种思考,引发读者的深思。  相似文献   

2.
季美萍 《现代语文》2010,(6):117-119
老哈姆雷特是《哈姆雷特》一剧中唯一一个没有以实在形象出现的角色,但他对哈姆雷特的复仇起着最重要的作用。本文运用拉康精神分析的理论,通过哈姆雷特复仇自我形成过程的分析,揭示老哈姆雷特实际上是哈姆雷特象征的父亲。  相似文献   

3.
莎士比亚的名剧《哈姆雷特》讲述了高贵王子哈姆雷特的悲剧。哈姆雷特的生命中有着种种目标,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复仇目标。复仇目标在利益生活空间与道德生活空间的联动博弈中实现着对哈姆雷特的影响。复仇目标能否及时地在博弈中掌握足够优势,从而促成哈姆雷特的复仇行动,解除哈姆雷特周围的威胁,决定着哈姆雷特的结局。在剧中,复仇目标在利益生活空间与道德生活空间的联动博弈中受到了过于强大的阻力,不可能在灾难降临前促成哈姆雷特的复仇行为,因而哈姆雷特的悲剧性结局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4.
堵文晖 《文教资料》2009,(10):17-18
本文运用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分析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哈姆雷特》,通过对剧中女性人物的地位和排列顺序,哈姆雷特的“厌女意识”,以及模式化的女性角色,揭露了莎士比亚根深蒂固的男权主义中心思想。  相似文献   

5.
哈姆雷特在剧中的言行举止反映着主人公不断变化的心理,他从快乐到绝望的过程,也正是他从生存到毁灭的过程.本文将就其言行分析王子的复仇历程.  相似文献   

6.
中国侠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威廉?莎士比亚创作的四大悲剧之一<哈姆雷特>,也同样蕴含着侠文化.剧中主人公哈姆雷特为父报仇,最终与既是仇人也是叔父的克劳迪斯共同死去.尽管在为父报仇的路上与残酷的现实处处碰壁,他却勇于承担重整乾坤的重任;不畏新王的专权,敢于反抗,对周围现实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极其渴望正义,渴望忠诚,心志坚定,毫不动摇;看重友情,与朋友不讲求等级分明.透过中国侠文化看哈姆雷特,他就是一名侠士.  相似文献   

7.
威廉·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戏剧家。作为戏剧艺术大师,他的戏剧,无论是历史剧、喜剧,还是悲剧,都达到了世界文学的顶峰。《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悲剧之一,代表了莎士比亚最高的艺术成就。剧中莎士比亚塑造的著名人物哈姆雷特,连同罗密欧和朱丽叶等700余典型的人物形象一起已被列入世界文学的艺术画廊。但是一直以来,哈姆雷特的人格备受争议。本文主要通过对悲剧《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的形象进行人性化地分析来重新为"延宕的王子"申辩。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福柯的疯癫理论的角度重新审视哈姆雷特的疯狂的实质及意义,再从微观权力理论出发探究权力网络与疯狂的关系.在莎剧《哈姆雷特》中主人公以疯狂为武器不仅拒斥权力网络的同化和包容,而且利用疯人身份对世界与人生做了形而上的思考;同时权力网络也对其不断地试探、揣测与衡量,企图将哈姆雷特纳入常规伦理道德的体系中.这两个进程在剧中不断冲撞,引起冲突,最终达到戏剧的高潮.这实际上就是早期现代主体对随时随地钳制着人的微观权力网络的反抗.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莎士比亚名剧《哈姆雷特》的全面分析,揭示了剧中主人公思想内涵的成因,试图走进这一圆型人物,体会其永久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0.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巅峰作品之一.试图用后现代主义视角重新审视该作品.根据后现代的基本特性,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剧情的偶然性、意义的不确定性及多元化创作手法来揭示剧中隐含的后现代主义特征.  相似文献   

11.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笔下最著名的悲剧人物之一,其复仇过程中表现出的延宕一直都是最具争议的话题,文章将哈姆雷特的性格作为导致其行为延宕的关键因素进行分析,揭示哈姆雷特理想化的内心世界与黑暗的现实世界之间的冲突,从而表现出莎士比亚在揭示人的本性和面对生死抉择时人内心的细微感受方面的高超手法。  相似文献   

12.
以当代女性主义批评家爱莲娜·肖瓦尔特提出的“女性主义批评”和“妇女批评学”为理论依据,女性主义者致力于发掘在《哈姆雷特》批评史中被遗忘和忽视的女性传统,并重新评价其历史价值。除了女性发表的批评,女性哈评还应包括女演员在《哈姆雷特》表演中和女作家在文学改编或创作中对剧中人物的阐释。  相似文献   

13.
有人说,莎士比亚剧中的哈姆雷特“由一百个演员来演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此话在理,也得到了许许多多人的认可。道理明摆着,每个演员都是根据自己对角色的理解来演绎剧中的人物的。同样是《风雪山神庙》中的林冲,大陆演员和港台演员在剧中的表演可相距甚远,但同样得到了许多观众的欢迎,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虽然剧场和课堂有本质的区别,演员也不同于教师,但就演员与教师本身的功能特点来分析,还是有很大的一致性的,那就是必须以自己的演出或授课行为对观众或学生产生影响作用,从而分别达到不同的目的。可见,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来…  相似文献   

14.
《哈姆雷特》是莎剧中璀璨的明珠,总是吸引众多评论家的注意,并被认为是莎剧人物典型塑造中的最高成就。文章试图从《哈姆雷特》与旧约中所述大卫王事迹的情节和思想意念方面的相似之处作为切人点来探讨《圣经》在莎士比亚戏剧中的折射.从而阐述《圣经》是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深厚的创作来源。  相似文献   

15.
《哈姆雷特》是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创作于1599年至1602年的一部人间悲剧,是戏剧史上的一个奇迹,反映的是莎士比亚时代英国社会生活万象和人性深处冲突的现实。剧中的主人翁哈姆雷特的人物性格是人们常探讨和研究的对象,因为他对人类和生活都充满了信心,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人文主义者,同时他博学、聪明、勇敢,但在面对多变的世事时又优柔寡断,是个性格非常矛盾的人。本文分析探讨哈姆雷特的人物形象、优柔寡断、人文主义以及其矛盾的性格,并探究其性格对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对于哈姆雷特的悲剧,历来说法不一,但若从原初文本入手,紧扣主人公在剧中的表现,我们不难看出,哈姆雷特悲剧的根源乃在其自身,是其自身性格的缺陷所造成的。哈姆雷特聪明过人而又迂腐可笑,理性节制而又不乏感情用事。这截然相反的性格竟统一在他一个人身上,而最终也正是这一性格的缺陷将他定格在古今中外悲剧人物的长廊里。  相似文献   

17.
精彩文摘     
《师道》2003,(12)
记得物理学家霍金曾用“果壳里的数学”(theuniverseinanutshell)为他的新作命名。这个典故出自莎士比亚的名剧《哈姆雷特》。在剧中,这位忧郁的王子说,即使把他关在果壳里,仍然自以为是宇宙之王。而哲学家怀特海在《科学与近代世界》中也说,编著一部思想史而不深刻研究每一个时代的数学观念,就等于是在《哈姆雷特》这一剧本中去掉了哈姆雷特这一角色。其实哈姆雷特这种独步天下的感觉,移植到数学身上,同样贴切。果壳中的哈姆雷特与果壳中的数学和宇宙一样,既张扬了理性的力量,也暗示了理性的局限和对体验世界的无能为力。也就是说,对于浩瀚…  相似文献   

18.
莎士比亚的作品《哈姆雷特》,从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的绝对压制性视角出发,讲述一个复仇故事。然而,由文本开放性引发的诸多不确定因素,使古往今来的研究者从未停止更深层次的探寻。约翰·厄普代克《葛特露和克劳狄斯》,以哈姆雷特的母亲和叔父为主要人物,对莎士比亚的故事进行重新建构,彻底扭转了葛特露在《哈姆雷特》中的失语状态,由此引发了一系列新问题。本文以《哈姆雷特》和《葛特露和克劳狄斯》二文本为依托,从正义性的消解入手,以葛特露形象的转变、克劳狄斯弑兄行为在新视角下的合理化、哈姆雷特在复仇中表现出的怀疑主义与性格矛盾的交缠为线索,分析哈姆雷特复仇的延宕,以及克劳狄斯弑兄行为的合理化与否。  相似文献   

19.
《哈姆雷特》和《赵氏孤儿》是中西戏剧史上著名的以"复仇"为主题的两出戏剧,两剧都以"复仇"展开剧情。由于国仇家恨紧密相连,剧中人物也都不约而同选择了凭借个人复仇方式完成社会性复仇,用个人复仇的正义之举反抗社会中的非正义。但《哈姆雷特》和《赵氏孤儿》两剧的"复仇"中又暗含了不同的含义,本文即就《哈姆雷特》与《赵氏孤儿》两剧同中有异的复仇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20.
莎士比亚是英国艺复兴时期伟大的诗人和戏剧家。他的作品《哈姆雷特》是最伟大的悲剧之一,剧中人物哈姆雷特是一个悲剧性人物,主要是通过他的拖延复仇来表现的。冲突的主题是曲折复杂的。作通过一个宫廷复仇故事,从各方面反映了整个社会和时代的特性。在《哈姆雷特的拖延复仇分析》中,作主要从宗教道德和心理两方面浅析了造成悲剧的原因。从而提示了哈姆雷特这个矛盾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及造成拖延复仇的真正原因所在。《哈姆雷特》在世界学史上是颗永不衰落的恒星。它的成功之处一直被后人所模仿,是一部优秀的典范之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