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短短的三四年间,李新德枪挑近十名厅局级官员,从而暴得大名。最近一次的斩获是湖南省郴州市纪委书记曾锦春。2006年8月16日,李新德在他创办的网站上发表《两头通吃的郴州市纪委书记曾锦春》一文。一个月后的9月19日,  相似文献   

2.
这些草莽英雄们在改变中国媒体生态的同时,也面临着由外界和自身原因造成的尴尬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倡导公民新闻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也具有很强的实际价值,有助于大力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可有效弥补专业记者力量不足,促进受众与新闻媒体的互动,推动社会的民主化进程,对于公共危机的预警和化解有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4.
陈丽园 《新闻世界》2011,(8):110-111
本文以手机传播为讨论对象,试分析手机媒介是如何介入公民参与,并成为公民新闻实现的技术条件的。同时探讨手机媒介如何搭建有效的公民新闻运行环境,最后指出这种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周浒 《新闻世界》2010,(6):116-117
照相机正在介入、组织和建构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并且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公民摄影记者是指通过利用大众媒介和个人通讯工具,向社会发布自己用照相机、手机拍摄的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新闻事件的公民。他们所从事的新闻摄影活动即公民新闻摄影。公民新闻摄影有其自身的传播优势,同时也伴随着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下新闻传播应当更加生动形象,生动的描写可以唤起观众的认同感和现场感。本文对此进行了详细地论述。  相似文献   

7.
《中国新闻周刊》2007,(27):20-24
网络改变生活。社会发展至今日,许多我们从前难以想象的事物,就这样活生生地现身在你的面前。"公民报道者"的出现就是这样。作为一种现实存在,这个群体的出现,对媒体的传统形式提出了不可回避的挑战。他们传播消息少有制约,也缺乏媒体应有的严谨  相似文献   

8.
邱悦 《新闻传播》2012,(5):12-13
公民记者这一概念的提出,目前被广泛认为始于美国20世纪90年代,著名事件为德拉吉通过个人博客报道克林顿性丑闻。在国内,公民记者的概念自"重庆最牛钉子户"事件发生后开始为人所重视。一些新闻专业主义者认为,公民记者的称谓在概念上存在缺陷。记者需要经过专业教育、专业训练而后方能上  相似文献   

9.
臧燕  尹梅 《现代视听》2013,(7):23-27
"公民新闻"的出现使人人都可以畅所欲言,只要你愿意,就可以利用手中的便携通讯工具随时记录下你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成为一名"公民记者"。但同时,正因为人人都可以传播信息,发表言论,才使得部分新闻真假难辨,丑恶不分。所以,公民新闻犹如一个"潘多拉宝盒",让我们在领略到它的民主、进步、自由的同时,也目睹了它的杂乱与无序。  相似文献   

10.
11.
杨婷 《今传媒》2014,(1):20-21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不断发展和公民社会参与意识的增强,公民新闻逐渐产生并成为新闻领域一种全新的模式。本文主要从传播内容、传播主客体、传播效果及传播渠道等几个方面对公民新闻的传播模式进行研究,阐述了公民新闻传播的新范式,对于正在走向公民社会的中国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肇始于美国的"公民新闻"已经在我国生根发芽,随着微博的兴起,公民新闻呈现加速发展的趋势。一方面,微博传播的即时性、互动性促进公民新闻的发展;另一方面,碎片化文本、娱乐性以及舆论煽动性又制约其发展。所以,微博实名制以及公民媒介素养的提高,也许是规范公民新闻的出路。  相似文献   

13.
苏状  王梅芳 《新闻界》2012,(18):37-40
当下新视觉技术与媒介环境下,公民新闻的传播特征实现了新闻伦理的某些新变。基于视觉传播场域,相应传统新闻伦理的"习俗的规约"、"客观的判断"、"公有之好"的伦理表现与伦理理想,公民新闻具有动机上的"自主的德性"、原则上的"正义的情感"、立场上的"弱者的反抗"的伦理特质,这些既为传播职业新闻伦理诟病,也在某种程度上构成职业新闻伦理实践盲点的补足,具有一定的反思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成功转轨和经济的发展,中国正在步入一个公民参与的时代,从而培育着一个公民社会的成长。而公民社会正是民主政治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5.
新闻的反复报道是指对同类新闻事实多次重复的报道,一般认为,这是新闻媒介主体出于某种宣传动机采用的一种灌输性的报道方式。(1)一方面,这种报道形式由于其重复性强、覆盖面大,被承担着宣传职能的国内媒体广泛使用,同时也因为其传播形式单调、机械、重复,与新闻追求的"新鲜"存在矛盾而受到专业新闻理论的排斥。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在“科教兴国”战略方针的指引下,教育报道在各大媒体中的分量明显加重,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教育报道,就“教育”层面而言已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教育的进步和现代化,但就“报道”层面来说,其潜力尚未得到充分挖掘,可读性和必读性都有待进一步增强。究其原因,这既有客观上的天然障碍,但主要还是主观上的原因。因此,直面障碍、对症下药已成为开拓教育报道生存空间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7.
刘超  金柔雅 《新闻世界》2012,(3):170-172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公民新闻始一出现就引起了新闻传播学界和业界的关注,本文从公民新闻的概念展开,从传播学视角对我国的公民新闻及其发展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18.
客观报道对新闻传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自古以来,新闻报道客观性一直占据新闻报道的主导地位。新闻传播主要的工作就是向公众传播新闻事件,新闻工作者在新闻报道过程中要采取客观的态度,不要将自身的情感因素加入其中。我国新闻报道一直颇为重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下文主要分析客观报道的概念及其主要功能,并探讨其对新闻传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英语新闻是现如今我国对外传播文化知识的主要途径,在诸多宣传方式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简述了我国英语新闻频道传播的现状,并就我国英语新闻频道对外传播的困境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几点提升英语新闻传播效果的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20.
微传播时代的“公民新闻”谫论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公民新闻"在微传播时代迅速上位,对公共领域的现代性重构与民主社会的推进影响重大。对其传播诉求、实践障碍进行观照,于传媒信息生态的重建有显在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