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犯罪报道是报刊吸引读者的一个重要卖点。然而这又是新闻业务领域中的一个“是非之地”。记者在报道案件的是是非非的过程中,如果处理失当,常常也会把自己带入法律纠纷。近年来起诉新闻媒体诽谤和虚假新闻的案件屡见不鲜。把握好犯罪报道的度,准确报道案件,要求记者、编辑掌握法律知识,明确自己的角色,在报道实践中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2.
刁琳昊 《青年记者》2012,(10):45-46
凶杀案件报道,属于犯罪报道中的一类,指的是与犯罪事件相关的报道.我国早期的凶杀案件报道,由于受到宣传政策的影响,数量少且文体单一、报道模式化.在这些报道中,对象呈现简单对立的角色.一方面,凶手残忍冷血无情;另一方面,警方机智英勇正义,基本上没有逃脱“小心翼翼地揭露→司法部门充满正义地表态→犯罪分子被‘从严从重从快’地判决”的固定模式.  相似文献   

3.
兰建芹 《新闻传播》2013,(12):200-201
目前校园暴力案件,公共场所持刀伤人案件发生频繁,作为新闻报道中非常主要的一个类别,犯罪新闻的报道可以直接与社会的秩序是否正常,人民生命和个人财产是否安全直接相关连,由于犯罪案件新闻报道的特殊性,不光是我国的媒体,其他国家媒体和社会都共同对这些新闻十分注意。这类新闻主要对个人犯罪、安全、腐败、不安全分子、法律等进行报道,并且对于各种不同的犯罪行为也同时进行相关的报道。  相似文献   

4.
正确处理刑事案件报道刘天予近几年来,刑事犯罪案件的报道已成为新闻媒体报道内容之一。不少案件经过报道后,在社会上起到宣传法制、扬我警威、震慑犯罪的作用,但也有一些报道由于没有处理好几个相应的关系,刊登之后产生了负效应。刑事案件报道要处理好哪些关系呢?处...  相似文献   

5.
郭荔苹 《新闻窗》2012,(5):114-115
案件报道是媒体法制宣传的重要手段,在打击、震慑犯罪,弘扬社会主义法制理念,倡导社会公平等方面起着巨大作用。一直以来,案件报道作为电视媒体的宣传内容,对社会正义具有正面效应。但是同时,负面效应也因此而生。电视作为社会影响最大的媒体,它对案件报道的优势更是明显,受众吸引度也更大,同样所产生的正负效应也就更突出了,例如孙伟铭案。  相似文献   

6.
针对当前案件新闻报道中出现的"犯罪英雄"现象,本文以高玉伦越狱案的相关报道为例,从新闻视角选择、新闻叙事文体风格和报道话语分析三个角度出发剖析媒体如何突显"犯罪英雄",并从媒体、市场和受众角度揭示了其产生来源。本文认为,"犯罪英雄"式报道对于媒体、犯罪者及犯罪主体、受众和社会道德均有一定危害,因此有必要加强媒体人正确新闻观教育,提高法律素养,恪守"环境守望、社会良知"、职业承诺,做好舆论矫正和社会减压工作。  相似文献   

7.
案件报道的侵权方式和法律应对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案件报道虽是属于社会新闻,但又不同于一般的社会新闻。它往往是曝光社会的假、丑、恶的一方面,很容易引起社会的强烈关注和震动。由于案件报道在新闻中的特殊性、重要性,在新闻实践中涉讼新闻侵权的案例比较多,有必要引起新闻记者和新闻传媒的注意。一、案件报道中不当公布未成年人资料涉嫌侵权案例:在案件报道中,涉及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报道,由于记者编辑未按法律或者不熟悉法律规定,在报道中点了未成年人的姓名、地址、学校、家庭等,或从叙述中让人推断出来是该未成年人;有的违反规定将不公开审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进行了公开…  相似文献   

8.
在一座城市里发生的犯罪案件,时常会成为这座城市街谈巷议的焦点。作为与受众距离最近的地市报及其子报,自然是满足受众知情权的首选媒体。同时,地市报在报道犯罪案件时,还能够通过对犯罪手段的揭露、犯罪原因的剖析,通过结合案件“以案说法”,起到震慑犯罪和教育群众的社会效果,增强社会防范犯罪的力度。所以,很多人认为,媒体报道犯罪新闻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案件报道是法制新闻传播的生动载体,一直广受读者喜爱。它满足了公众知情权,也实现了对司法行为的监督与约束。"刑法学之父"贝卡里亚在《论犯罪与刑罚》中提出,"审判应当公开,犯罪的证据应当公开,以便使或许是社会唯一制约手段的舆论能够约束强力和欲望"。新闻媒体通过对案件的报道监督司法行为,引导公众舆论,防止司法腐败现象,从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与之相呼应,目前,司法机关以更加开放和主动的姿态推进司法公开。以  相似文献   

10.
莫对女性犯罪“特别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在有些媒体对大案、要案、奇案的报道比例越来越大,这与人们法制意识增强,渴望了解更多案例的心理有关,本无可厚非。但不少媒体在对案件的报道中喜欢对女性犯罪“特别报道”,则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有些媒体每期报道多起案件,但在导读中却总拿女性做幌子。什么“独家报道:女毒枭的最后自白”、“特稿:杀夫女子的无奈抉择”、“大特写:妙龄女子怎么成了强奸犯”、“新闻透视:女贪官如何走上不归路”。其实在该类报道中,有关女性的案例只占很小的比例,但却总是“有幸”登上封面和头版。即使在内文中,有关女性犯罪的报道也享受着“特别待遇”…  相似文献   

11.
慎重对待犯罪案件的实名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犯罪案件实名报道带来的问题犯罪案件的实名报道有着重要作用和积极的社会影响,但这并不说明所有的犯罪案件在新闻自由面前,都应该被媒体进行实名报道。比如我们常见的定案前的犯罪报道,因为案件尚未经过审判定罪,根据“无罪推定“的原则,任何人不经审判定罪,就不能称其为罪犯。  相似文献   

12.
赵琳 《声屏世界》2003,(4):21-21
近年来,随着全社会对法制问题关注程度的提高,法制新闻中的刑事犯罪案件报道频频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尤其在一些都市报纸和地方台的版面上、荧屏中出现频率更高。这些刑事犯罪案件报道以其强烈的新闻性、故事化的叙述特点和对社会的警醒作用赢得了受众的普遍青睐。但是,由于新闻内容与犯罪紧密相关,因此具有刺激性特点,面对报纸激烈的市场化竞争,一些记者和编  相似文献   

13.
电视法制节目的根本目的就是"普法",通过对各类案件的分析探究犯罪根源,把造成犯罪的内因和外因客观真实地展现给世人引以为戒.要想挖掘犯罪根源,必须要对案件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采访,了解案情的来龙去脉,这样,采访案件的重要的当事人就是必不可少的了.  相似文献   

14.
杨群 《大观周刊》2011,(50):44-44
当前,我国处于一个新的社会转型期,各类矛盾层出不穷,尤其是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犯罪形势,例如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恐怖活动犯罪等严重、复杂案件,该类犯罪的危害性极大,因此对于此类犯罪使用电子监听有其必要性。  相似文献   

15.
韩景芳 《当代传播》2012,(5):69-70,77
犯罪事件是日本新闻媒体重点报道内容之一,媒体通常会第一时间迅速报道犯罪事件信息满足受众知情权。但是,日本犯罪报道存在较为严重的报道伦理问题。媒体经常将嫌疑人视为犯人进行报道,致使犯罪嫌疑人权利受到侵害;媒体以炒作、煽情的手法将犯罪事件作娱乐化报道,导致媒体公信力受损。本文通过分析日本犯罪报道的特点,论证报道的成功之处及其不良影响,探究有利于社会进步的犯罪报道方式。  相似文献   

16.
新闻媒体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和保护未成年人利益方面承担着不容推卸的责任。近几年来,关涉未成年人权益的法律法规相继修订,而一些新闻媒体在报道该类案件时,因过分追求“新闻利益第一”而陷入了法律和道德的双重误区。  相似文献   

17.
公开审判与新闻报道是两个不同范畴的问题,一个是法学理论与实践问题,一个是新闻学理论与实践问题。然而,两者又具有密切关系。原则上说,凡是公开审判的案件,都可以在新闻媒体上公开报道。然而,新闻媒体在对公开审判的案件进行报道时,有一些不易把握的问题,值得研究。公开审判制度是当代世界各国通行的一项审判制度。我国宪法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案件,除法律规定的特别情况外,一律公开进行。所谓法律规定的特别情况,主要指涉及国家机密、个人隐私及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公开审判的反面是秘密审判,封建专制的秘密审判由于秘密进行…  相似文献   

18.
河南检察院与新闻单位联手 查渎职侵权犯罪 河南省人民检察院日前出台《关于加强检察机关在查办渎职侵权案件中与新闻单位联系、协作的意见》,要求各级检察机关的渎职侵权检察部门与当地的新闻单位建立起联系制度,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通过召开联席会、在谈会、新闻发布会、互访等多种形式,主动积极地加强与各新闻单位的联系,并形成制度化、经常化,努力争取各新闻单位对检察机关查办渎职侵权犯罪工作的支持,及时发现和掌握渎职侵权案件线索。 《意见》要求,对已经新闻媒体报道、曝光的涉及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渎职侵权犯罪问题的…  相似文献   

19.
网络诈骗案件是指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计算机或网络,采取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网络诈骗案件属于计算机犯罪与金融犯罪的结合体,在刑法学意义上称为“牵连犯”,以择一重罪处罚为原则,我国计算机犯罪处罚较轻,故一般均按诈骗罪定罪量刑。有些犯罪活动,虽然也使用某些欺骗手段,甚至也追求某些非法经济利益,但因其侵犯的客体不是或者不限于公私财产所有权,不构成网络诈骗案件。  相似文献   

20.
杨海 《大观周刊》2012,(47):94-94
受贿犯罪是我国当前发案率高、群众反映十分强烈的职务犯罪之一。由于受贿犯罪大多是一对一进行的,所以因其案件的特殊性,历来是我们检察机关查办职务犯罪案件中的难点。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受贿犯罪表现形式更加错综复杂,一方面随着法制宣传的深入,行为人在法律意识提高的同时,防范意识也在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家族腐败”已成为受贿犯罪案件中的一个突出特点,面对诱惑,一些干部表面上清正廉洁,暗地里却唆使、纵容自己的亲属收受贿赂,由于家人、亲属的介入,行贿受贿大多间接发生,检举不易,查证更加困难,这给案件的查办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