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兴涛  席欣 《信息系统工程》2011,(7):111-112,110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中结构化数据一统天下的局面正在发生着深刻的改变,由于非结构化数据能更加逼真、生动的展示事务的状态,大量的非结构化数据正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关注、被人们使用。由此也出现一些问题,其中如何有效的管理这些非结构化数据,就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远程文件存储技术RBS的一些分析和研究,试图找到一个比较好的解决方案,来对大量非结构化数据进行有效的管理。  相似文献   

2.
非结构化数据对组织发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其数量占比为90%以上。非结构化数据对图书馆的信息挖掘和学科服务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以高校图书馆为例,其非结构化数据的主体、内容体系、流向、数量、价值等体现出鲜明的特性。文章以大数据的信息内容为基础,构建了非结构化大数据的D-SFSD管理模式,通过界定适用于高校图书馆的大数据信息属性特征,使用五因素评价矩阵量化分析大数据的优劣,对适合高校图书馆战略发展的大数据进行优化组织与分级管理。  相似文献   

3.
李莹 《新闻知识》2022,(2):37-44
本文以"7·20"河南特大暴雨灾害事件为例,分析突发特大自然灾害网络舆情的特征及影响因素,探究不同媒介发展水平城市的网络舆情特征,并提出针对性的舆论治理对策.利用Python抓取新浪微博相关数据,对于结构化数据利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于非结构化数据,采用自然语言分析工具,采集主观性文本信息内容及蕴含的舆论情绪....  相似文献   

4.
正大数据时代绝不仅仅是超大规模的信息数据,它更是一场信息革命,触及社会各个领域,对个人、企业、政府乃至整个社会结构都将带来巨大的冲击。大数据可以让人们获得新的认知,创造新的价值,甚至改变人对现实的理解。对于电视剧营销而言,观众的收视数据是基础。在大数据时代,电视观众的收视数据不仅规模巨大,而且整个数据的结构已经发生质的变化,除了有结构化的数据外,大量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数据充斥其  相似文献   

5.
拟态环境,是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加工和报道,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所提示的环境.大众传播形成的信息环境,(拟态环境)不仅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而且通过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来对客观的现实环境产生影响.①《南阳日报》作为中共南阳市委的机关报,是大众认知南阳的大众传播媒介之一,也是南阳市媒介形象塑造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进入新媒体时代,人们的媒介接触行为发生了变化,进而影响了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本文通过量化研究的方法,对东西部地区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分析不同地区的大学生在媒介接触行为、媒介使用目的、媒介认知水平以及媒介参与度等方面的差异性,为整体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提供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7.
重大危机语境中的媒介面相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跟踪汶川大地震报道中的媒介表现,深刻地体会到媒介在特殊语境中的意义非常值得深思。尤其当下的媒介不再是几种个性鲜明的传统面相的媒介,如报纸、期刊、广播、电视,而是融入新媒介之后被结构化了的新媒介体系,报网互动、网络视频、立体化直播等技术使媒介的DNA发生了转型。  相似文献   

8.
本文依据2019年全国居民媒介使用与媒介观调查数据,对当下我国居民媒介使用的主要特点进行了分析,可以概括为:手机是全民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媒介,接触率与使用频率均位列第一;微信是渗透于各种场景、能够全方位满足人们几乎所有需要需求的"超级App";晚间是媒介消费的高峰时段,而电视在晚间时段仍然保持着"第一媒介"的地位;信息类App的接触率在一天之中随时间推移而降低,娱乐类App的接触率随时间推移而增加:与2014年相比,手机的全民娱乐和信息选择倚重度大幅增加,体现出移动平台日趋主流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现代媒介的进入,对传统的乡村社会的日常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笔者通过对西南地区的一个传统村落的考察,结合当地特有的社会文化语境,以进入情境式的方式,关注人们的媒介使用行为,分析人们的社交实践,分析在媒介介入后的乡村社会生活的变化,以及媒介扮演的角色。研究认为,媒介的介入,日渐流动的乡村社会形成了全新的社会交往空间,媒介成为乡村共同体加强凝聚、个体互相连接的新的平台,在这个过程中,媒介正重新构建着乡村社会这个场域。人们的媒介使用行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地融入这个媒介化社会。新兴媒介的普及,成为乡村社区构建的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10.
王正非 《新闻传播》2012,(8):127-128
长期以来,人们对冷热媒介理论存在着不解和误读,而冷与热体现在媒介呈现的信息量和人们使用媒介时的投入量上。冷热媒介理论为理解媒介提供了新的角度,是麦克卢汉媒介四定律的基础,理解冷热媒介的概念对于理解麦克卢汉及其媒介演进理论,有着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胡旭 《新闻战线》2013,(1):68-70
被誉为媒介"议程设置"思想之父的沃尔特·李普曼提出"拟态环境"概念,即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之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决定着公众对某一议题的认知。从某种意义上说,调查性经济报道所建构的也正是这样一种"拟态环境",它能让具有相同处境的企业感同身受,从而更容易接  相似文献   

12.
移动媒体的媒介使用空间具有移动性、私密性与透明性的特点。"移动性"在延展媒介使用空间的同时,也造成了个人空间彼此的"侵扰";"私密性"使物理空间更安全,为媒介使用主体多样性的媒介实践提供可能;大数据技术则又让移动媒体的使用空间具有"透明性",可进一步规制媒介使用主体多样性的媒介实践。  相似文献   

13.
媒介素养——青年军人必备的素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获取、分析、评价和传播各种媒介信息的能力,以及使用各种媒介信息服务于个人的工作和生活的能力。媒介素养教育,就是对人们接触媒体、理解媒体和使用媒体时应当具备的知识和能力素养的一种培养和教育。在青年军人中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目的是培养青年军人的媒介素养和有效利用各种媒介的能力,强化军队“软实力”,打造~支适应新时期战略任务的现代化军队。  相似文献   

14.
《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课题组在江苏省17所中小学校,对家长、教师及学生进行了手机媒介使用现状及传播形态的万人调查。调查数据显示:手机在人们日常实际使用的8大媒介中排名第四,不同对象使用手机的目的以及受手机信息的影响程度各有差异。其中,使用手机的学生比例已占所在群体的31.2%,他们除了把手机用于通信外,用于手机游戏、手机上网已为常态。手机广告对成年人的号召力不强,但对小学生却有一定的诱惑力,广告的消费价值取向直接影响学生们的成长。因而,我们呼吁相关部门在进一步丰富手机媒介传播形态的同时,要根据用户特征,有目的地进行分类定制服务,学校也应尽早加强中小学生的手机媒介素养教育。  相似文献   

15.
网络媒体的发展方便了人们进行交流与沟通,同时,也对青少年尤其是中小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过分依赖媒介以及缺乏信息辨别能力是当下中小学生媒介使用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本文从近几年来出现的中小学生媒介素养缺失的新闻切入,来探析中小学生的媒介素养现状,从媒介使用、信息生产和信息消费三个方面来具体分析造成中小学生媒介素养缺失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何康  张洪忠 《新闻大学》2023,(10):14-30+119-120
手机应用既是人们连接现实与网络的端口,也是研究者勘察用户媒介使用的窗口。本文通过第三方应用(屏幕使用时间)收集了45名用户使用手机15天的行为数据,从复媒介的理论视角分析用户切换应用的碎片化程度以及形成过程,通过应用切换指数发现手机应用在碎片化切换中存在高度集中的分布。研究进一步发现,在丰富而多样的信息网络空间,用户根据自身需求和偶遇信息动态配置各种应用媒介,媒介本身的兼容与互文构筑了用户定义的应用组合。研究提出从整体性和关系性的角度把捉应用生态,并由此拓展了对应用“动态粘性”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曹勇 《传媒观察》2015,(4):51-53
大众传播时代,资讯发达、媒介普及,人们的生存和生活表现出典型的媒介化存在的特征。如何使用媒介,如何使用信息,成为影响人们实际生活的技能与手段。对于伴随着电视、互联网长大的90后在校大学生来说,媒介化生存更是他们必须适应的一种生活方式。但各项研究报告、研究论文显示,90后大学生热情拥抱各类媒体,尤其是新媒体的同时,也产生了种种社会问题,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以及如何设置、开设媒介素养课程,成为大学教育的重要命题。  相似文献   

18.
美国作为全球最有领导力的强权国家之一,美国的总统大选活动也成为了全球人们所关注的焦点。随着传播媒介的不断发展,使用各种媒介进行宣传也成为美国大选活动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候选人可以使用媒体传播,对大众进行社会现实的建构,影响着美国大众的价值观念、社会行为等。本文将从媒介技术与政治权利的关系、媒介建构人们的认知等几个方面进行探究,来认识美国大选中媒介形象建构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解析中国媒介新闻可信度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本文以上海居民为研究样本(N=800)进行问卷调查,检验中国公众如何判断传统媒介和网络的新闻可信度,并探求了哪些因素影响这些媒介的新闻可信度。研究发现,中国公众认为电视新闻最可信,传统媒介的新闻比网络新闻更可信;媒介依赖比媒介使用能更好地预测媒介新闻可信度;人口学变量对评估网络新闻可信度没有影响,年龄和文化程度影响人们对传统媒介新闻可信度的评估;人们使用不同的评价标准评定不同媒介的新闻可信度,没有任何一个媒介表现因素对所有的媒介新闻可信度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聚焦于"互联网+"时代中国大陆地区少数民族青年的数字文化资源获取、消费、自我创造以及数字文化资源使用与族裔认同间的关系问题。研究结合半结构化访谈与问卷调查法,围绕使用者、使用行为、支持/限制条件、评价建议四个核心维度对少数民族青年的数字文化资源需求与使用行为进行了调查。本文将描述和分析广西、云南、贵州地区的调查数据,涉及网络与终端偏好、接触率和接触频次、内容源与主题偏好、创造性参与方式、需求与使用评价等;本文也将进一步探讨样本来源地的民族分布情况、语言使用习惯、媒介接触、少数民族题材的数字文化资源使用等因素与族裔认同、社会融入等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