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9 毫秒
1.
纪录片的国际化发展,是新时期在国际社会展现中国文化的重要契机,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国外纪录片的成熟发展而言,我国纪录片的探索进程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尤其在国际化发展的进程中还存在很多迷茫的地方。文章以《第三极》纪录片为案例,分析此纪录片的题材选择,叙述方式,技术标准和商业运作策略,希望后期的纪录片可以参照,由此在我国纪录片国际化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国关于纪录片创作的研究已走出真实性、艺术性思考和叙事、文本结构等基础性研究的窠臼,开始进入主题性表达、栏目化生产和商业化、国际化运作等更广阔的视野范围,这既是纪录片创作发展现状的反映,也是纪录片创作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实践在发展,理论同样要发展。  相似文献   

3.
文化记忆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是文化得以发展和传承的重要因素。大众传媒以独特的方式对文化进行提取,成为传承民族文化记忆的重要载体。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凸显了在当今媒介商业化背景之下,电视媒介通过唤起文化记忆,达到经济效益和文化效应双赢的传播效果。本文从文化记忆角度对媒体使命予以关照,探讨了电视文化传播的人文价值取向、对文化的维系和构建、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相结合的三种策略。  相似文献   

4.
"文化贴现"与中国纪录片的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时代,百年中国纪录片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过程中遇到了交易困境,我们不得不重新反思:民族的一定就是世界的吗?本文探讨了中国纪录片国际化的路径与困境,从"文化贴现"的角度分析其内在的原因,并从方式、取材、远景三个层面提出可行的策略.同时指出:只有将民族内涵与多种国际化元素完美融合,民族的才能走向世界,中国纪  相似文献   

5.
2012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2年,中国纪录片品牌元年,品牌化效应初步呈现.2012年,中国纪录片市场产业化开始发力.2012年,中国纪录片国际化推进迅速,传播平台提升到新高度. 品牌化经验、产业化探索与国际化开拓为中国纪录片提供了一个更高的起点,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期,而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的旗舰驱动作用益加明确显现.事实证明,惟有品牌化、产业化和国际化才能发挥纪录片的国际传播力,提升文化软实力,释放纪录片跨文化、跨时空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6.
顾丽 《新闻爱好者》2011,(6):111-111
纪录片国际化表述的背景 毋庸置疑,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使中国受到全球的关注,中国的文化也开始更多地引起国际上的兴趣,作为中国文化一部分的纪录片,也同样引起国际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由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和中国传媒大学传媒艺术与文化研究中心联合组成的中国纪录片战略发展研究课题组,对2013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现状进行了全面调研和研究,并发布了《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2014)》。课题由北京师范大学张同道教授与中国传媒大学胡智锋教授主持。本文为该报告的精华版。  相似文献   

8.
纪录片这一以真实为本质的影视艺术形式似乎天生缺乏市场属性。虽然国际上纪录片的商业化早已成气候,但中国的纪录片行业起步较晚,甚至在一段时间内,业界充斥着诸如“纪录片是不是商品?是否应该商业化运作?”之类的讨论。然而近几年来,中国的纪录片行业开始提速发展.  相似文献   

9.
蒋东升 《新闻世界》2013,(10):295-296
本文结合了新媒体语境下中国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的案例,分析我国纪录片跨文化传播中存在的社会民生问题关注单薄、民间纪录片创作人员缺乏制作技术和创新力度、未能产业化发展、批判性负面效应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尝试从挖掘具有中国文化特色和中国社会现状的题材、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与国外纪录片制作机构合作、推进中国纪录片产业化发展等方面提出我国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10.
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像一个家庭没有相册。纪录片与新闻宣传、影视剧相比,其真实属性和国际化特征突出,更容易被海外观众认同和接受。以纪录片为代表的影视节目作为国际文化传播的便利载体,已成为外国人认识中国、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但与国际纪录片大国相比,与国家对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目标相比,我国纪录片的海外传播还有较大差距。  相似文献   

11.
陈丹 《新闻传播》2014,(3):246+248
纪录片《国脉中国国家博物馆100年》系列历史纪录片以具有中国文化符号象征意义的中国国家博物馆为切入点,将中国国家博物馆所承载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气派用生动形象的电视表现手法和国际化表达方式展现得十分充分。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中央电视台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为例,在全媒体整合传播背景下,结合跨文化与跨语境传播、国家形象传播及国际关系、外交政治等理论,综合运用个案研究、质化研究等方法,剖析其在全媒体整合传播下打造中国文化软外交与构建中国国家形象两方面的表现。其深层“可视化”地传播中国饮食文化“治大国如烹小鲜”的理念,凭借优良品质和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现实发展的准确解读,在品牌构建、国家传播、文化表达、全媒体营销等多领域的开拓式探索,为中国纪录片进军国际市场,实现中国文化国际化传播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蕴含着丰富的纪录片的素材,同时纪录片也是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中国纪录片在走向国际市场方面具有很大潜力。中国纪录片走向世界既应立足本土,又需要树立国际视野,重视市场需求,寻求国际资本,联合制作,采取国际化市场营销策略。  相似文献   

14.
何磊  王娜 《新闻爱好者》2011,(12):120-121
国产纪录片在商业化、消费文化和档期营销模式等多元语境中陷入生存困境,纪录片需要通过借鉴商业片和文艺片的成功经验,采取口碑式营销策略、"细水长流型"排映方式和"受众定位"营销方案等多种营销模式来突出重围,重现光芒。  相似文献   

15.
国产纪录片在商业化、消费文化和档期营销模式等多元语境中陷入生存困境,纪录片需要通过借鉴商业片和文艺片的成功经验,采取口碑式营销策略、"细水长流型"排映方式和"受众定位"营销方案等多种营销模式来突出重围,重现光芒。  相似文献   

16.
赵力洲 《青年记者》2016,(14):100-101
纪录电影与“屏摄”现象 纪录电影,广义上指以电影形式播放的纪录片,本文中特指在影院中以商业化电影形式上映的纪录片.在商业电影成为电影市场主流的今天,纪录电影在内地影院鲜有上映.据《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2015》,①2014年中国纪录片行业年度总收入约30亿元,该年中国电影票房收入直逼300亿元,而纪录电影票房收入仅为2000万元.纪录电影票房收入所占比例远低于同期发达国家水平,可见,中国商业化纪录电影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7.
纪录片这一以真实为本质的影视艺术形式似乎天生缺乏市场属性.虽然国际上纪录片的商业化早已成气候,但中国的纪录片行业起步较晚,甚至在一段时间内,业界充斥着诸如"纪录片是不是商品?是否应该商业化运作?"之类的讨论.然而近几年来,中国的纪录片行业开始提速发展,从2010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这一标志性政策的出台,到后来一系列扶持政策和扶持资金的发布与落实,从《舌尖上的中国》这一现象级作品的成功,到2016年中国纪录片市场50多亿元收入,中国纪录片在"冷静"多时之后,走过"春天",迎来"盛夏".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后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实质是经济与文化等实力的较量,品牌恰属于这两个范畴交界范围内.首先研究相关文献,概述品牌与品牌国际化的定义,品牌国际化的形象策划与经营管理理论;再分析中国品牌内忧外患的现状与亟需拓宽市场的问题;后结合国际品牌成功的启示性案例对中国品牌国际化总结出合理布局培训与文化运用推广策略的营销方式补充,主要基于内外软实力运用框架.希望对中国品牌国际化提出恰当的营销策略,有助于企业发展盈利与中国地位提升.  相似文献   

19.
(续上期) 四、近十余年来人类学纪录片的文化观察 中国民族志电影从1950—1970年代一直偏重于社会发展形态的记录,直到近十余年才转向不同族群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记录,这一转变使中国记录传统文化的出发点得以和世界合流。(31)1991年出现的以纪实手法拍摄的纪录片除了《望长城》以外,还有首次获亚广联大奖的《沙与海》和获金熊猫奖的《藏北人家》等。当“转轨”还是“对话”的争论仍然困扰着国内纪录片界的时候,人类学纪录片却以丰厚独特的文化内涵悄然溶入国际化文化语境并在西方观念主导的纪录片领地逐渐占据了…  相似文献   

20.
王立影 《今传媒》2012,(10):76-77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取得了良好的收视率,在国内众多关于美食的纪录片中脱颖而出。它之所以能够吸引大众的眼球,首先是其巨大的投资与优良的制作水准,而最重要的方面则是因它并不单纯讲述食材、美食的制作,而是通过美食这一媒介,找到与之相关的、能够令大众热情讨论的东西,比如传统价值观念、人际关系、生存状态等深层次的思考与探索。本文拟从纪录片的制作、平民理念、社会文化认同以及商业化运作四个方面对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进行全面的分析,以期对今后的纪录片创作与发展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