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琼 《传媒》2016,(3):93-94
电视新闻稿的视觉化表述能够弥补新闻画面的不足,让受众在画面不足以表现新闻内容时发挥作用.本文论述了电视新闻稿视觉化的作用和方法,以期能对电视新闻稿件的视觉化表达发挥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潘宇锋 《新闻实践》2007,(4):F0002-F0002
报纸美编需要懂新闻、尊重新闻,力求“新闻视觉化”。能否把图片最“适当”地用于版面是考验美编水平的关键。这里所说的“适当”是指对于不同图片的不同把握。下面是青年时报美编对于“新闻视觉化”操作的几个例子。  相似文献   

3.
《青年记者》1995年第一期刊载童兵教授文章《报纸由谁唱主角》,读来颇多启发。童教授的文章侧重于探讨当前的报纸杂志化的问题,但我以为,在注意报纸各种专栏、专版增多,防止报纸杂志化的同时,也应当关注报纸新闻版(特别是要闻版)中的非新闻倾向。翻开我们的报纸新闻版,特别是要闻版,头题、二题、三题稿件极少昨日讯(除了会议消息、领导人活动等),甚至本周、本月的新闻都很少,常见的时间要素是“几年来”、“近年来”、“去年以来”、“年初以来”……。占据新闻版的大部分稿件是生产报道、经验报道、典型报道以及会议动态、讲话摘要等等,其中大多数稿件很难与杂志报道区别开来,有的甚至难以区别于工作报告和总结。新闻版的非新闻倾向,主要源于将新闻与宣传对立起来。这使得新闻版甚至是“要闻版”缺乏较强的新闻性。报纸,特别是各级党委的机关报要不  相似文献   

4.
把稿件写出特色.是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之一,化体育稿件自然也不例外。结合自己十余年来对化体育稿件编辑和采写的体会,笔认为,要想把化体育工作稿件写出点特色来,应该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电视新闻记者在撰写新闻稿件时,必须懂得视觉逻辑。这是电视新闻写作同其它新闻媒介的新闻写作不同的显著特点之一。所谓视觉逻辑是指新闻文字受画面支配这一现象。记者撰写的新闻稿件、登在报上,读起来顺口,在广播中播出来,听着顺耳,但这并不意味着这稿件能与画面相配  相似文献   

6.
杨彪 《军事记者》2007,(5):10-10
新闻稿件材料化,就是把新闻写得如同机关的文字材料,语句结构程式化、模式化,没有新意和活力,套话、空话多,让人读起来枯燥无味。新闻稿件材料化是一个顽症,原  相似文献   

7.
编辑在选编稿件过程中,常常遇到这种情况:稿件内容不错,事迹生动感人,但事实发生的时间却是几个月、一年甚至几年前的事。这些稿件因为时效性太差,编辑不得不忍痛割爱,将它打入“冷宫”。 时效性差是当前通讯员来稿中较普遍的问题之一。这种情况的存在是因为通讯员对新闻时效性认  相似文献   

8.
孔非 《新闻爱好者》2011,(18):156-157
作为传播领域中最古老的手段之一,千百年来,报纸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然而,在视觉文化大行其道的背景下,处于强势电子媒体包围中的现代社会受众,已经习惯于丰富、逼真的视觉文化语言表达。这就要求报纸新闻及时从呆板、模式化的文字新闻中解脱出来,将新闻视觉化、形象化、生动化,以"悦读"吸引读者的眼球。新闻视觉化,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所谓新闻视觉化,就是在新闻操作过程中,通过采用一  相似文献   

9.
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新闻纸,既包含了新闻稿件的内容.同时也包含了新闻美术的形式。也就是说,新闻美术作品及美化版面工作也要同新闻稿一样,也要坚持正确的导向,在某种意义上讲,更显其重要。 从视觉规律上看,报纸是通过读者的视觉阅读传递接收的。整张报纸的整体形式首先跃入读者的眼帘,它形成的视觉冲击力,较优先于以—个个铅字排列而成的线性视觉。近年来,新闻界相继出现的新闻画刊型的报纸,如《民主与法制》新闻画报、诸类《周末》画报,正是这一特色的体现。一张赏心悦目的版面,清新、健康的审美视觉插、题花、题图、刊头美化的报纸,既有益于读者的身心健康,又收到好的宣传效果。反之,以低俗、怪异丑陋,甚至淫秽的画面充斥版面的报纸,既伤害了读者,又污染了视觉,同时又违背了党的宣传方针,损害了党报形象。作为党报,这是绝对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10.
纠正稿件中的错误是记者、编辑、校对及签版总编辑的一项重要工作。在实践中,纠正文字、语句差错相对比较容易,而要发现稿件中的新闻事实方面的差错难度相对大一些。在现实工作中,还有一些新闻稿件事实的错误甚至是很难避免的。  相似文献   

11.
平时,我接触一些基层通讯员,他们普遍反映说自己投寄了几十篇,甚至上百篇稿件,结果竟连一篇也没有采用。原因何在?主要是稿件质量不高。 那么,究竟如何才能提高稿件的命中率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采写的体会,谈谈粗浅看法,愿与同仁们共勉,以求共同提高。 首先,要写人人心中所有而笔下所无的比较典型、突出的东西。 我们知道,报刊、电台、电视台所采用的稿件就是要有新闻、信息价值。那么,什么样的稿件才能算有价值的新闻、信息稿呢?1.及时体现党的路  相似文献   

12.
《新闻界》2022,(2)
数字技术为新闻的视觉表达提供可能,推动数字新闻生产的视觉转向。本文采取生态化路径考察数字新闻生产的视觉化趋势,以图像的观看、制作和传播三个动态过程为框架,系统性研究数字新闻生产的视觉化特征及其文化逻辑变革。本文提出,数字新闻生产的视觉转向带来视觉手段的重塑、新闻内容的"再媒介化"和渠道与模式的多元化,在新闻组织逻辑、叙事机制和思维方式方面,呈现出开放与透明、平等与个性以及直观与流动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3.
读图时代,“图”在平面媒体新闻传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新闻照片”、“新闻速写”、“新闻漫画”、“新闻图示”已成为平面媒体新闻传播中四种主要的视觉新闻形式。本文拟对新闻图示的特性及其在平面媒体新闻传播中的优势作一点分析。新闻图示的特点什么是新闻图示,它与其它视觉新闻形式有何区别,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界定。有学者认为“图示是报纸上一种形象化的资料展示,它包括统计图表、示意图和新闻地图。图示最早是配合文字稿件使用的,将文字稿件中比较抽象的数字和内容或者难以描述的事物以形象化的方式介绍给读者。近几年,新闻…  相似文献   

14.
在当下报纸发展的关键时刻,提出报纸的大视觉和视觉中心的概念非常必要,因为这里包含太多的关于报纸品牌化、形象化、规范化甚至是工业现代化的特定内容。在报纸改革和跳越式发展的进程中,报纸的视觉化研究和视觉化运行,使形象新闻有了更大的舞台和发展空间,同时也为报纸打开了一扇通向成功的大门。视觉中心报纸先进生产力的积极动因今天,很少有人再抱怨报纸老总们不重视新闻摄影、不支持报纸的形象化。但是,如何使图片发挥应有的作用,怎样自觉地运用视觉功能和手段,扩大报纸的影响,以此提升报纸的品格,又成了摆在所有报纸面前不可回避的现…  相似文献   

15.
有人说,一张照片胜过一千个文字。而一篇文字新闻稿件中,一个好的标题、好的场景描写也会胜过一张照片。文字新闻稿件,无论是什么体裁.都要有一种视觉感,让人读起来是亲近的,有人情味,读后忘不掉。  相似文献   

16.
对于一位成熟记者来说,提炼新闻、在纷繁复杂的情况中找到新闻点甚至是独家新闻,是必须具备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那么,如何才能捕捉到独特的新闻点,写出语惊四座的高水平新闻稿件呢?经历15年的记者生涯,笔者在基层实践中总结出以下几种捕捉新闻的好方法。从旧新闻中提炼新闻点。新闻突出个新字,但旧闻经过提炼、改造也能变成新闻。有的旧闻有了新闻由头,就能变成鲜活的好新闻;有的新闻刚刚发生,没有事实加以证明,采  相似文献   

17.
作者附记:每年评选好新闻,由于“僧多粥少”(稿件多而名额少)的矛盾,总是“上榜”的稿件少、“落榜”的稿件多;加上评选好新闻也和人事一样,遭遇难免有幸与不幸之别:因此,不是所有好的稿件都能评上好新闻的。这应该被看作是正常的现象。但是,在这些众多的“落榜”稿件中,确实也不乏佳作(它们本来就是由各地推荐上来的好新闻),其中有些甚至不比“上榜”稿件的质量逊色。从新闻写作研究角度考虑,特别是从相互学习、相互补充、促进新闻改革的角度考虑,推荐一些“落榜”的好新闻(这些稿件也都是广大新闻工作者和报道人员的心血结晶,它们和“上榜”的好新闻一样,都是我们新闻写作宝库中的财富),可能是不无益处的。作者参加了去年在上海举办的第八届全国好新闻评比会议,对此深有感触,为此撰写了几篇推荐的短文,借《新闻大学》一角,供广大读者批评、参考。  相似文献   

18.
会议报道是新闻报道的一个重点,改进会议报道,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挖掘有价值的新闻事实,把会议报道做新 一是选择最有价值的事实进行报道。许多会议涉及多个议题,报道会议要拎出“新闻眼”,抓住最具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的问题进行报道。一篇稿件通常只有一个主题,只有抓住主题,突出重点,才能抓出新闻甚至重大新闻。  相似文献   

19.
组版是报纸区别于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的一个特征,它使得原始的新闻稿件构筑成有组织有系统的视觉空间,从而深刻影响报纸新闻的传播效果。好的编排手段,不仅能为稿件内容增色,而且能以其特有的魅力感染读者。那么,组版编辑如何运用编排手段来优化新闻、增加版面的活力呢?  相似文献   

20.
王凯 《中国广播》2006,(12):35-37
如果说,《万里长歌》开播以来,得到了业内外好评,我认为主要是在主旋律题材广播直播节目的感觉化和故事化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一、新闻直播节目的感觉化何谓新闻感觉化?它是指受众接受和感觉新闻报道刺激的能力,如听觉、视觉、嗅觉、触觉、味觉。这种刺激能够给受众带来愤怒、悲伤、压抑、快乐、愉悦等感觉。运用记者或新闻事件当事人、见证人的全部感官,去抓取细小的、具体的细节,给新闻报道一种生命力。可以说,能让受众看到、听到、闻到,甚至能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