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化媒体时代,信息生成与传播机制发生了根本变革."关系"在所有信息生产要素中处于最核心的位置,"关系"的力量深度统合了"内容"的生产,它不仅占据了信息消费入口,拓宽了内容分发渠道,还再造了新闻生产型构,深度革新了媒介生产"语态","关系至上"的理念或将超越和取代传统的"内容为王".于是,注重关系、发现关系、经营关系、通过关系之桥梁寻求和强化同用户、市场的普遍连接,是社会化媒体时代社会组织尤其是媒介机构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
在社会化媒体盛行的"后真相时代",信息生成与传播机制发生了根本变革."内容"不再是信息体系的唯一支柱,"关系"甚至超越了内容,成为整个信息系统的核心:信息以"关系"为纽带而传输,要素围绕着"关系"而布局,"关系至上"的理念或将超越和取代传统的"内容为王".于是,注重关系,发现关系、经营关系,通过关系之桥梁寻求和强化同用户、市场的普遍连接,是社会化媒体时代社会组织尤其是媒介机构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3.
《新闻界》2014,(24):75-80
本文以截止2014年11月国际主要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的最新进展材料为基础,梳理出一些能够指导媒体融合的观念和经验,以供我国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参考。作者认为,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最深刻的表现在媒体和用户的关系上。未来的媒体,用户才是其最重要的资源,不是通过传统广告,而是通过为用户提供一系列服务产生的黏性获利。在"互联网+传媒业"的时代,传统媒体要将媒介融合理解为"内容生产+产品形态+渠道占有"的一个整体,而非单纯的"内容为王","渠道为王"或者"技术为王"。  相似文献   

4.
'内容为王'是我国近20年媒介实践的一个重要意指概念。在文本梳理分析的基础上,归纳'内容为王'言说的四种话语模式:媒介经营话语、媒介竞争话语、媒介经验话语、媒介政治话语,并进而分析话语模式的交织与冲突;解释在政治、商业、技术多重张力下'内容为王'话语变迁的演进逻辑。认为'内容为王'的意指实践既随着媒介商业化转型和技术发展的语境变化而具有多义性和历时性,又嵌入社会权力和文化传统的深层结构中而具有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喻国明在2007年第11期《新闻与写作》杂志撰文指出:媒介产业素来被称为"内容产业",因此,"内容为王"一直是媒介行业奉行的不二法则。但是,在新的发展阶段上,这一法则也许到了应该有所突破的时候了。而取而代之,更能体现今日媒介市场竞争特点和要求的法则  相似文献   

6.
移动互联网时代对新闻内容的要求讲究快、准、狠。快,是指理解成本降低,用户能够快速理解内容本质;准,是指新闻报道与解读的程度直击用户的需求点;狠,是指后续的新闻追踪专题报道更透彻,能激发用户的深层次阅读欲望。传媒业界曾流传过"媒介为王"、"渠道为王"、"匹配为王"等,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不断更迭的产品和技术的背后,亘古不变的仍是支撑着新闻产出与供给的内容质量。"内容为王"并不会消失,随着时代的变化,众多媒体也在不断尝试改造新闻生产方式,不断地挖掘内容中新的信息、知识和思想。  相似文献   

7.
场景已经成为新媒体时代的重要入口。媒介产生至今,经历了不同的场景变革,几乎每一次变革都遵循着媒介发展规律,同时与媒介发展阶段紧密相连。本文基于媒介发展规律的思考,提出关于媒介发展阶段新划分,即分别为"原点时代"、"半超原点时代"、"超原点时代"、"回归原点时代"。在不同媒介时代,"内容"、"关系"、"服务"、"终端"场景要素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个体在"终端"的作用下,通过与"内容"、"关系"、"服务"三者发生关系,呈现出了不同媒介时代场景内部的不同组织方式。同时本文发现场景发生了几次变革,场景间变革的动力存在差异,但"回归个体"是终极动力。  相似文献   

8.
以2004—2013年间CSSCI收录的数字出版盈利模式高被引论文为研究对象,采用"编码"方式对论文内容进行分析。指出目前的研究,存在过度放大数字出版的成功、将电子书当作纸质书出版的延伸、视"海量"为内容为王的重要体现以及为成功模式牵引,忽略其可借鉴性等误区。提出应区分"数字资源的出版"与"出版的数字化",扬弃以"海量"体现"内容为王"的生产导向思维模式,充分思考"意义建构"和"人与媒介互动"之间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9.
《新闻界》2016,(4):70-72
本文从业界视角,透过纷繁的电视竞争市场,抓住"版权"这一主要矛盾,分析了"互联网+"时代,传统电视媒介,尤其是以卫视为主体的省级电视机构,如何延续"内容为王"这个金字招牌打造属于自有知识产权的核心竞争力,以期在媒介融合中发挥主动性和主导性。  相似文献   

10.
喻国明 《新闻世界》2008,(8):116-116
媒介产业素来被称为“内容产业”,因此,“内容为王”一直是媒介行业奉行的不二法则。但是,在新的发展阶段上,这一法则也许到了应该有所突破的时候了。而取而代之,更能体现今日媒介市场竞争特点和要求的法则大体上可以表述为“产品为王”。  相似文献   

11.
互联网web2.0模式日趋完善,用户话语权日益加强,网络传播模式走向"个人门户"时代,视频网站的传播重心从"内容为王"向"关系为王"倾斜,以多种方式稳固与用户的关系,形成一个凭借优质视频内容增强用户粘性,依靠数字技术进行互动体验升级、终端的多屏渗透和信息的个性推送,与个人门户搭建起沟通桥梁,最终利用社会化媒体的裂变式传播实现内容扩散的传播模式。  相似文献   

12.
李书贤 《声屏世界》2017,(10):35-37
当下媒介格局和媒介生态的重构,给电视节目主持人的生存空间带来挑战,如何更好地适应当今的媒体环境,本文提出了四点建议以供参考:主持人应培养用户思维、坚持电视节目"内容为王"的理念、加强自身文化修养、 在节目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3.
尽管不少研究关注到媒介与抗争的关系,大部分研究倾向于将媒介作为抗争工具和策略加以理解,或仅仅关注媒介内容、媒介框架对抗争事件的呈现,未将整个媒介生态对抗争的影响看成一个系统的动态过程。本文以"媒介逻辑"作为核心性分析框架,系统考察了不同类型的媒介逻辑如何共同作用于抗争这一特定社会领域。对发生于2003-2012年间的40个拆迁抗争案例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发现,媒介的内容逻辑比技术逻辑、制度逻辑更具影响力,但内容逻辑的影响力镶嵌于而不是独立于政治制度。虽然技术逻辑和制度逻辑自身无法有效解释抗争成功,但三种媒介逻辑之间存在相互强化的效应,在内容逻辑基础上引入其他二者将大大提高"媒介逻辑"对抗争成功的整体影响。总之,本研究在经验上初步验证了整合的"媒介逻辑"理论框架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4.
在新媒体飞速发展和"90后"收视群体逐渐掌握娱乐节目话语权的今天,观众对于综艺节目的内容呈现出了更多样化的期待和"碎片化"的接受特征。然而"碎片化"也是整体性的体现,新媒体和电视媒介毕竟不能承担相同的属性。我们有理由相信主流文化可以支持中国电视在追求"内容为王"的同时兼顾收视率与娱乐尺度的把握。  相似文献   

15.
《传媒》2015,(20):6-7
@陈珂:在媒体激烈竞争的态势下,新老媒体的交流与融合不可避免.在媒介融合的时代背景下,电视媒体的竞争日益加剧.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的外部冲击,IPTV、手机电视、数字电视的内部对峙,迫使电视媒体不得不走媒介融合之路.在实施媒介融合战略过程中,借助云技术、大数据、众包等新技术开启"TV+"的崭新时代,为用户提供全新、体验式的服务.但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技术元素在电视转型中,虽然不可或缺,但应居于内容之后, "内容为王"才是电视生存的制胜法宝.内容创新、内容转型以及内容优化是电视媒体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需要探索和解决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16.
媒介融合是传统媒体转型的必由之路,随着国家战略的推进,传媒业和其他产业的融合不再是以传统媒体为主导,而是更加注重互联网的作用,逐渐从"+互联网"转变为"互联网+"。本文针对媒介融合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媒介融合未来的发展方向:要转变思维方式,探索盈利模式,重视技术开发,坚守内容为王,以及适当进行体制机制变革。  相似文献   

17.
冲突与合作──认识大众媒介与社会关系形态的独特视角王怡红大众媒介作为信息系统,与社会其它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的关系,这种关系既发生冲突也产生合作。冲突与合作是对媒介与社会关系形态的本质性描述,是协调媒介社会关系,使之处于动态平衡的一个颇有认识价值的...  相似文献   

18.
在三网融合背景下,电视产业的上下游关系发生根本性变化,现有的电视内容生产与分发体系,已经不能适应电视内容跨媒介、跨平台的交易需求,需要建立"大内容"生产与分发体系。这一体系包括内容获取、内容集成、内容监控、内容分发等环节,也包括各种媒介平台内部、平台与用户之间的内容交易程序及标准,还包括内容存储、评估、定价和支取方式等。  相似文献   

19.
媒介与社会、媒介与媒介之间的关系如何影响了信息传播的结构与模式是媒介生态学关注的核心问题,这一关系命题为媒介经营管理机制的建立和传播技巧的具体运用提供了有效的学理依据。文章从媒介生态学出发,结合成功的实例进行分析,基于传播生态学规律总结出自媒体可采取的传播策略:准确把握生态位,采用特化或泛化生态位策略,充分发挥生态位优势;借助食物链规律,以"人格化品牌"和"社群化运营"为手段,打造完善的生态链;遵循受众生物钟规律,以"内容发布时间固定化""具有吸引力的标题"等手段适应受众的媒介接触习惯;运用传播适度性规律,传播信息适度平衡。  相似文献   

20.
自作为传播信息的载体"媒介"诞生以来,任何一次有关于媒介的技术革新,都会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媒介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进而被总结为伴随性共生。在这一背景下,信息传播内容、方式与呈现形式都会伴随媒介的发展而发生变化。也就是说,在媒介时代,信息传播的特征是以媒介的发展为基础的,集中体现为媒介技术领域内的变革与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