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当前中非关系进入发展快车道的背景下,浙江与非洲建立了经贸、文化和学术的紧密联系,浙江在非洲的区域形象成为重塑中国在非洲负责任大国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杭州下沙高教园区的非洲留学生展开词语自由联想测试和访谈,探讨留学生视野中的浙江形象特征,并由此提出改进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档案工作在中非人文交流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作用,档案工作帮助中国民众了解真实的非洲、推动非洲人民认识全面的中国、辅助中非建立数字合作记忆、倡导建立平等开放的信息合作理念。档案馆可以通过互换馆藏资源、建立中非合作档案馆、支持困难地区开展数字资源建设以及联合开发文化产品来拓展中非人文交流领域的服务及途径。  相似文献   

3.
常立瑛 《东南传播》2023,(7):119-122
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中非交流增多带动了人口流动。非洲媳妇成为一个特殊群体嫁到中国农村,作为个体的Rose在短视频展演中,以日常生活的具体性和真实性,呈现出亲社会性的积极融入形象,据此进行系列反表征建构,抵抗解构中介化的非洲印象,形塑着新的非洲表征。视频内容引起粉丝共情互动,呈现出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天下无外的跨文化对话心理路径。在短视频社交媒介平台上,个体影响力建构群体表征,与粉丝评论形成动态的影响与互动,共同形塑和影响着社会大众对非洲的认知。  相似文献   

4.
声音     
6月20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局长蔡赴朝会见了参加第三届中非媒体合作论坛暨"2016年发展中国家主流媒体部级研讨班"代表。他指出: 在中非传统友谊的基础上,近年举办的中非媒体合作论坛发挥了积极作用,推动中非广播影视交流合作取得丰硕成果。此次论坛和培训班,是中国与非洲国家媒体及发展中国家媒体进一步加深交流合作的重要契机,希望双方围绕广播电视数字化转换、影视节目交流、技术研究应用、人员交流培训等领域深化务实合作,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倡议下谋求共同发展。促进双方关系向更高层次提升。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中非文化交流日益升温,民间层面的除了艺术、体育等交流外,还有一种书业交流正悄然而起。在金融危机横扫全球的背景下,广阔的非洲如今拥有较为可观的出版资源和读者市场,华文书业挺进非洲成为可能也显得有所必要。本文探讨了非洲的出版资源、中非书业往来和进军非洲的策略,以便业内人士参考,进而促进华文书业的做大做强。  相似文献   

6.
2006年11月1-5日,中国与来自非洲48国的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等齐聚北京,围绕“友谊、和平、合作、发展”这一主题,就进一步发展中非关系、推动南南合作、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等问题进行平等磋商,达成广泛共识。建立和发展中非战略伙伴关系是本次峰会的核心内容。这是中非外交史上规模最大、级别最高、与会非洲国家领导人最多的一次盛会,是中非关系新的里程碑,是两个古老文明携手共建和谐世界的集体宣誓。新华社发中非合作论坛·神奇的非洲  相似文献   

7.
西方媒体坚持"非洲范式"报道非洲,扭曲非洲形象,旨在确保它批评、指责、教化非洲在文化、政治和道德上的合法性;"非洲范式"也是西方媒体妖魔化中国在非洲形象的深层次原因,中非建立新型战略伙伴关系面临中国在非"声誉管理"问题.但与此同时,西方坚持"非洲范式"报道非洲、与非洲发展关系,为中国调整对非传播和外交战略提供了空间,中国可以实行差异性、匹配性对非外交战略,精英化和大众化相结合的传播战略,提升中国在非软实力,实现中国在非形象的自我塑造.  相似文献   

8.
中国对非洲的政策呈现出新的、多样化的趋势,显示了中国在非洲大陆的发展重点与策略的改变,这些改变将对非洲和中非关系的未来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中非在经贸合作迅猛发展同时,其他相关领域合作显得滞后,导致出现合作不均衡问题。尤其是在人文交流方面严重乏力,中非双方应该努力补上这块短板7月17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抵京;非洲六国总统紧随其后到达……密集的脚印指向一个目的地——19日在华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第五届部长级会议。  相似文献   

10.
对非传播对于增进中非了解,中非在各领域合作良好的展开意义重大。在对非传播方面,我国目前主要平台包括纸质媒介,电视新闻,网络新闻,对外社交媒体账号等;传播的语言主要为英文和法文;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对于非洲地区,此类国际传播对于树立中国在非洲的国际形象是否是最好的途径?非洲民众真正需要什么样的有关中国的新闻?如何进一步打破隔阂,让更多的非洲读者了解到真正的中国?本研究将就此问题对海外非洲读者开展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研究的目的是为目前新媒体时代下对非洲更有效国际传播提出传播策略和具体方案。  相似文献   

11.
中非关系及其故事的相关传播是中国国际传播事务中的重要一环。以中国和非洲为主体的媒体叙事已成为影响中非间政治、商业和文化等关系的重要因素。一直以来,西方媒体都在此类叙事中占主导位置,影响了中非人民之间的理解与沟通。在加强传统媒体舆论引领力的同时,我们亟须多元的传播主体参与到中非叙事框架中。自媒体平台因其独立的身份优势和“公民新闻”的内容优势,可以独立的观点、建构性的视角对中非故事进行多层次、多切面的立体报道,打破西方媒体报道中的刻板印象,从而为中非关系提供新的叙事框架,对西方媒体的议程设置形成解构作用,在国际社会中呈现更加真实的中非关系和中非故事。  相似文献   

12.
说到星级酒店我们不会觉得陌生,但你知道世界上顶级豪华的五星级列车是什么样子吗?在非洲最富有的国家南非,就奔驰着一辆奢华之极的贵族火车——非洲之傲。随着中非经济贸易的更深层交流,大量中国旅客涌入南非。为此,非洲之傲运营公司专门招聘了一位中国女孩田甜,为中国游客做翻译和向导。田甜来自河南郑州,2008年南非比勒陀利亚大学毕业后,正赶上非洲之傲列车运营公司,正在面向当地的华人群体招聘中国籍的服务丽人,经过激烈的考试,田甜如愿成为非洲之傲列车一名服务人员。  相似文献   

13.
非洲之于我,与其他大多数中国人一样,原本也只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神秘大陆.在八年的编辑生涯中,我与非洲三度结缘:一是2011年10月编辑了已故的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李保平教授的文集《传统与现代:非洲文化与政治变迁》;二是201 2年年初编辑了北京大学非洲研究中心主任李安山教授主编的《中国非洲研究评论(2011)》;三是刚刚新鲜出炉的常江、袁卿合著的《再见巴别塔:当中国遇上非洲》.经过这三本书的出版,我对非洲和非洲人的认识开始丰富起来,对中非关系也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4.
国际化教育的普及使跨文化适应成为留学生们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作为外国留学生融入当地生活的重要工具,成为留学生跨文化交流的理想载体。本文以四川大学为例,对高校留学生微信公众平台的发展状况及特点进行分析,探讨如何发挥新媒体的优势,提出了借助调查数据和跨文化理论来提升中国高校留学生的服务工作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5.
从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创办开始,让·平已经连续参加了12年,从未间断。最早是作为加蓬的外交部长参加,最近4年是作为非盟委员会的主席。他是中非合作最好的见证人先天和后天优势兼备,将于今年11月24日迎来70岁生日的让·平称得上是中非合作最好的见证人。他在非洲成长,但他有"中国根"。父亲是越洋跨海到达非洲的中国浙江温州人,母亲是加蓬一个部族首领的女儿,中非合作融进他的血液里。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在北京召开第一届部长级会议时,他以加蓬外交部长的身份与会。此后至今,他连续12年参加中非合作论坛各级别会议。2008年后,他有了新的身份:非盟委员会主席。今年是让·平最后一次以非盟委员会  相似文献   

16.
“‘461’中非合作框架”,是对中非合作升级的一次宏观规划,是中非互利共赢合作的延续,将使得中国发展的机会同时变成非洲的机会。”  相似文献   

17.
以“Myspace9911”微博社区为实证分析对象,借鉴社会网络分析思想,通过核心-边缘分析、整体网络分析、中心性分析、子群分析,界定社区交流网络核心与边缘区域,发现网络权力节点,划分交流子群,探寻不同分析结果间的异同与联系。这些研究信息有助于把握微博社区中非正式交流的一般规律、增进用户交流与合作、促进网络信息资源的挖掘与利用。  相似文献   

18.
威大一共有39个学院(研究所)、1.2万名学生,包括3000名硕士研究生、1200名博士研究生。来到任何学院(研究所),你都会看到成群的外国留学生,有白种人,黄种人,黑人也不少;同样是黄种人,有面孔黝黑裹着纱笼的印度姑娘,也有身穿白色大袍的阿拉伯小伙子,西装革履头发贼亮见人就点头哈腰的肯定是日本人;同样是炎黄子孙,有的来自中国大陆,有的来自香港或台湾,更多的来自东南亚;别以为黑人学生全都来自非洲,还有许多来自拉丁美州和加勒比地区。我所在的新闻文化学院当然也不例外:本科生以英国公民为主,外国留学生大约占20%;而外国留学生在硕士生中所占比例高达70%;将近20个博士生中,英国公民只有3个,而来自阿拉伯半岛石油富国的就有8个。此外,威大新闻学院还与荷兰鹿特丹大学和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学联合搞了一个欧洲硕士班,学生在英国、荷兰、比利时三个国家轮流上课。  相似文献   

19.
吴隽然 《东南传播》2015,(12):57-60
"一带一路"战略,不仅是中国的国家战略,更是中国向世界履行"负责任大国"义务的全球战略,为中国和非洲大陆的共同发展打开了新的机遇之门,给中国和非洲这两个最大的发展中世界在全球化背景下提供了明确的发展路径,也对推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战略意义。为了给"一带一路"战略提供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打破西方媒体给非洲民众灌输的"中国新殖民主义论",中国必须提升在非洲的传播力,在传播理念上要尽量和西方国家进行区隔,淡化政治和意识形态色彩,着眼经济和民生发展,要遵循"中国方式"的传播理念来传播中国和非洲,要用发展的眼光报道"真实的中国"和"发展的非洲"。本文旨在探讨在"一带一路"这一全球战略下,中国该如何提升对中非文化差异的重视,吸取过往传播经验教训和西方成功的传播策略,为新时期中国在非洲塑造良好国家形象及构建有利于中非共同发展的话语体系提供有价值的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20.
龙小农  陈阅 《现代传播》2013,35(7):57-61
NGO是民意的代表,是文化价值理念的传播者和践行者。在人文外交、公共外交领域,NGO是一国建构国际影响力及话语权的重要主体,是必须重视并需要借助的巧力量。西方借助NGO在非洲既建构了自身的影响力及话语权,又有效抑制了中国软实力在非洲的提升。中国在非洲影响力及话语权不彰,原因之一即在于中国NGO在非洲缺失。中国NGO走进非洲,与西方NGO、非洲本土NGO开展竞争与合作,直接服务于非洲国计民生,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传播,将为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